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应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行全麻诱导复合硬膜外麻醉时两者用药量的配伍变化对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影响。方法  40例限期手术食道癌患者 ,ASA分级Ⅰ~Ⅱ级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例。取T8~ 9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置管 ,硬膜外腔内注入 10g·L-1lignocaine 3 75 g·L-1bupivercaine 5ml,5min后痛觉减退平面确定后行全麻诱导 :A组咪唑安定 0 1mg·kg-1、异丙酚 1mg·kg-1,B组咪唑安定 0 1mg·kg-1、异丙酚 1 5mg·kg-1,C组咪唑安定 0 15mg·kg-1、异丙酚 1 5mg·kg-1,D组咪唑安定 0 2mg·kg-1、异丙酚 2mg·kg-1。各组使用相同量的芬太尼 (0 0 0 4mg·kg-1)及维库溴胺 (0 1mg·kg-1)。观察 4组患者心血管反应。结果 A组血压波动最小 ,B组次之 ,C组又次之 ,D组最大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应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行全麻诱导复合硬膜外麻醉时 ,咪唑安定 0 1mg·kg-1、异丙酚 1mg·kg-1的用量患者心血管反应最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异丙酚腹腔麻醉的理想剂量及异丙酚在新生大鼠不同脑区的分布。方法 第一部分:将新生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异丙酚,分别记录麻醉状态、维持时间、动脉血气,比较得出新生大鼠腹腔麻醉的理想异丙酚剂量。第二部分:将新生大鼠随机分为麻醉组(A组)和镇静组(S组),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腹腔注射镇静与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在合适麻醉深度时断头法处死大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不同脑区异丙酚的浓度。结果 25mg/kg异丙酚腹腔注射可使新生大鼠达到镇静状态,而75mg/kg则可达到外科满意的麻醉状态,并不引起内环境的异常。S组内,丘脑的异丙酚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脑区(P < 0.05),其余部位间无明显差异。A组额叶、顶叶皮质异丙酚浓度明显低于其他脑区,海马、扣带回的异丙酚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脑区( P< 0.05),其他脑区无明显差异。结论 腹腔注射异丙酚是适合新生大鼠的麻醉方法,且当异丙酚剂量不同时,其在不同脑区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异丙酚不同麻醉深度下在犬脑不同区域的摄取和分布。方法 12只雄性成年犬,随机分为浅麻醉组(S组)和深麻醉组(A组),分别以4.5 mg/kg , 7 mg/kg 的异丙酚静脉注射,达到预定麻醉深度后取颈动脉和颈内静脉血并断头法将犬处死,解剖犬脑并分别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 桥脑、小脑等脑区组织。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线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血浆浓度和脑组织浓度。 结果 S组异丙酚浓度丘脑(4.74±0.02) μg/g 、桥脑(4.93±0.07) μg/g、中脑(4.80±0.02) μg/g均明显高于其他脑区,而海马(3.12±0.02) μg/g 最低(P<0.05);A组丘脑异丙酚浓度(10.98±3.00) μg/g明显高于其他脑区,海马(5.59±0.75) μg/g 最低(P<0.05)。结论 异丙酚在不同麻醉深度下不同脑区的摄取量不同,浅麻醉状态丘脑和脑干最高,深麻醉状态丘脑最高;两组海马最少。 [关键词] 二异丙酚 药理学 脑浓度 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在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维持期镇静深度调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250例,患者均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根据镇静深度调控方法分成传统组和研究组,传统组依靠医师的经验判断镇静深度,研究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镇静深度,对比两组的麻醉药用量、术中知晓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知晓病例,且研究组术后无躁动病例,传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1. 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中研究组得普利麻和异氟醚用量均明显少于传统组(P <0. 05);研究组苏醒期的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定向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 <0. 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维持期镇静调控中效果确切,保证镇静深度的合理性,减少麻醉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超短效静脉全麻药 ,其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用于人工流产手术虽然安全有效 ,但也有抑制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随着异丙酚用药剂量的不同 ,患者可由镇静状态发展到全身麻醉 ,而且不同患者对同样剂量的异丙酚个体反应也有差异。因此在人工流产手术中使用最佳剂量达到手术所需的麻醉深度是麻醉医生的目标。笔者利用脑电双频谱 (BIS)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不同剂量的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的镇静催眠深度进行临床观察 ,探讨异丙酚不同用药剂量于人工流产手术镇静催眠深度的相关性。1 资料…  相似文献   

6.
孙燕 《中原医刊》2011,(16):101-10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全身麻醉手术中异丙酚用量的影响。方法将300例妇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根据BIS值在40~60范围调节静脉麻醉药异丙酚的用量。观察异丙酚的用量及患者清醒拔管时间。结果BIS组在全身麻醉手术期间异丙酚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缩短(P〈0.01)。结论BIS指导静脉全麻药异丙酚有非常现实的临床价值。控制异丙酚的用量,可以防止过度镇静,及早清醒拔管,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减少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同时镇静药物的减少,也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熵指数监测在全凭静脉麻醉诱导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全凭静脉麻醉中新型麻醉深度监测仪熵指数在全麻诱导期的应用并与双频谱指数比较。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20例,入室后常规监测,然后异丙酚、维库溴铵、芬太尼快诱导气管插管,持续泵入异丙酚,间断推注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对每例患者同时行熵指数(包括反应熵和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监测,以睫毛反射消失、大声呼名和轻推肩膀无反应作为意识消失时点,于入室,睫毛反射消失前60s、前45s、前30s,睫毛反射消失即刻,后30s、后45s、后60s记录数据。结果:反应熵、状态熵和双频谱指数预测全麻诱导期意识消失的概率分别为0.938 6、0.931 2和0.914 9,三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测概率与相应的脑电指数的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ln Pk/(1-Pk)=20.724-0.267x、ln Pk/(1-Pk)=19.278-0.26x和ln Pk/(1-Pk)=23.865-0.348x;意识消失后反应熵和状态熵值继续下降并趋向等值23.4±6.5和23.9±6.4,最低值可达11~18,同时脑电波形出现抑制模式,而此时双频谱指数却无明显变化,维持于48.3±3.5之间。结论:在判断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转变上熵指数似乎比双频谱指数更灵敏,并且可以反映爆发抑制,监测麻醉过深。  相似文献   

8.
杨诚 《广西医学》2013,(6):699-701
目的利用脑涨落图仪(EFG)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各区神经递质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9例对照组,采用脑涨落图仪检测两组脑内各区脑电功率信号,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各区神经递质变化的特点。结果患者组在左右额区、左右中央区、左右前颞等脑区的兴奋递质3、5-HT、Ach、兴奋递质6、NE、DA、抑制递质13的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右枕区的Glu相对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右枕区GABA相对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功能异常涉及额叶、颞叶、中央区等多个脑区。  相似文献   

9.
杨静  张宏  徐龙河  贾宝森 《医学争鸣》2009,(19):1846-184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对大鼠顶区、额区、枕区和丘脑腹后内侧核(VPM)脑电近似熵(ApEn)和关联维数(D2)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分别在左右顶区、额区、枕区和丘脑VPM埋置硬膜外和深部电极,连续监测自发EEG.记录20min清醒状态的基础EEG后,持续静脉输注10g/L异丙酚,浓度依次为400,500,600,700,800,900μg/(kg·min),每个浓度持续输注10min,取最后2min的EEG进行后期分析,计算不同异丙酚浓度时各脑区的ApEn和D2.埋置电极进行EEG监测的前1wk,分别测量使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夹尾反射消失的异丙酚浓度.结果:随着异丙酚药物浓度的增加,左右顶区、额区、枕区和丘脑的ApEn和D2均逐渐降低.所有大鼠均在500~600μg/(kg·min)时翻正反射消失,在800~900μg/(kg·min)时夹尾反射消失,产生以上不同麻醉效应的异丙酚浓度对应的各脑区ApEn和D2均低于清醒状态.结论:异丙酚可浓度依赖地降低顶区、额区、枕区和丘脑VPM活动的复杂程度,ApEn和D2是敏感的与不同麻醉效应相关的非线性EEG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和熵指数在老年患者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静脉全麻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准确性,并比较其优越性。 方法 选取择期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患者40例,均采用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的麻醉方法,记录不同时间节点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反应熵(RE)、状态熵(SE)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知晓的发生与否。 结果 应用阶梯式靶控输注丙泊酚诱导、术中维持及停药后BIS和RE、SE均随着意识变化而变化,2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中施行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时,BIS和RE、SE均可准确反映其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老年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5~80岁)20例,非老年组(18~55岁)20例。待麻醉平面、效果和血液动力学平稳后,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设定镇静水平为警觉/镇静(OAA/S)评分3分,观察镇静前与OAA/S评分3分时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变化、靶控浓度、丙泊酚的累积量和需要的时间。结果: 在OAA/S评分3分时,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镇静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的靶控浓度、累积量和需要的时间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01)。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的老年患者时应注意靶控浓度、丙泊酚的累积量和时间,只要将OAA/S评分控制在3分,就能较好的应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脑电近似熵与双频指数在意识消失时预测概率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近似熵(ApEn)和双频指数(BIS)在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时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方法随机选择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下肢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完善后,异丙酚TCI起始血药浓度为0.5μg/ml,然后以0.3~0.5μg/ml的梯度递增直至意识消失,再递减至意识恢复.每个靶浓度维持12min,双盲记录患者意识清醒·消失时的EEG非线性参数ApEn值和BIS值.计算ApEn和BIS对意识消失的Pk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意识清醒和消失阶段,ApEn值分别为0.84±0.05,0.71±0.06,BIS值分别为80.2±6.2,67.3±7.9.ApEn、BIS对意识消失的Pk值分别为0.97±0.06、0.91±0.1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En与BIS一样可有效地用于异丙酚TCI时意识反复消失-清醒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和反馈靶控输注组。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1.8μg/mL,靶控输注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反馈靶控输注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5。记录并比较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异丙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结果: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反馈靶控组异丙酚总剂量低于靶控输注组(P<0.01),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P<0.01);两组病人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IS作为异丙酚反馈控制变量是可行的,此输注系统为硬膜外麻醉病人提供了适宜的镇静深度,且异丙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刘浩宇 《黑龙江医学》2014,38(2):164-165
目的 分析丙泊酚与咪达唑仑用于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2012-03~2013-03间行硬膜外麻醉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分别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遗忘程度、内脏牵拉反应情况和镇静评分情况,并对记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遗忘程度、内脏牵拉反应情况和镇静评分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丙泊酚组相比较,咪达唑仑组在各方面的效果都更明显.结论 在临床上咪达唑仑较丙泊酚更适合用于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等数分成两组:A组(实验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L,麻醉后以3~4mL/kg-1.h-1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B组(对照组)麻醉后于静脉以3~4mL/kg-1.h-1输入乳酸林格氏液,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A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2.5%,B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45%。A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的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形术的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效能。方法:选择18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连续监测记录两组病人诱导前、唤醒试验前10min、唤醒试验前5min、唤醒时、唤醒试验后加深麻醉时、手术结束时各个时段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R)。观察比较两组的唤醒时间、唤醒躁动例数、术中知晓例数及术后拔管时间。在上述各个时点采周围静脉血2ml,测定外周血皮质醇、生长激素、内皮素浓度。结果:A组在唤醒前5min及唤醒时HR明显低于B组,B组唤醒时点MAP变化明显高于A组(P〈0.05),A组唤醒时间及术中知晓例数明显少于B组(P〈0.05)。B组血浆皮质醇浓度在唤醒前5min、唤醒时较诱导前增高(P〈0.05)。A组血浆生长激素浓度在唤醒时较诱导前增高(P〈0.05)。B组血浆生长激素浓度在唤醒前5min较诱导前增高(P〈0.05)。A组血浆内皮素浓度在唤醒前10min、唤醒前5min、唤醒时明显低于B组(P〈0.05)。在唤醒前10min、加深麻醉后时点两组血浆内皮素浓度较诱导前减少(P〈0.05)。结论:(1)脊柱畸形矫形术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麻醉调控性良好,病人清醒更快更完全,可有效预防术中知晓,且临床使用简单方便。(2)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明显减轻脊柱畸形矫形术行唤醒试验时较强的应激反应,能使病人更平稳渡过手术期,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 TCI)不同血浆浓度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临床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Marsh参数应用于老年人丙泊酚TCI系统的性能.方法:3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A组,丙泊酚复合硬膜外组;B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4 μg/L)组;C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7 μg/L)组.3组病例丙泊酚TCI的血浆浓度均为3 mg/L.观察患者麻醉及术中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tral index, BIS)、心率、血压、心率变异性等指标,并抽取桡动脉血,检测丙泊酚的血浆浓度.结果:(1)B, C组(血浆浓度4,7 μg/L)的瑞芬太尼能有效抑制插管反应,但C组(血浆浓度7 μg/L)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和窦缓的几率增加;(2)3组患者术中均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BIS值=45~60);(3)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TCI不影响老年患者的苏醒; (4)Marsh参数的丙泊酚TCI系统用于我国老年患者偏离性(MDPE)为11.17%、精确度(MDAPE)为12.16%.结论: 血浆浓度4,7 μg/L的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均能安全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但应用血浆浓度7 μg/L的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时应注意加强监测.采用Marsh参数的丙泊酚TCI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我国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右旋美托咪啶(Dex)的镇静效应和脑电变化.方法 选择手术后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镇静时间大于6 h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30例,随机双盲分为Dex组(D组,输注Dex)和空白对照组(C组,输注0.9%氯化钠溶液).分两个阶段给药,先以6.0 μg·kg~(-1)·h~(-1)经静脉泵注射给药10 min,随后以0.4 μg·kg~(-1)·h~(-1)的速度维持给药,记录给药前(T_0)及持续输注后5 min(T_1)、10 min(T_2)、20 min(T_3)、30 min(T_4)的Ramsay镇静评分和脑电数据.结果 D组T_1~T_4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值均<0.01).能量光谱分析显示,D组T_1~T_4时间点的β波能量显著低于C组、δ波能量显著高于C组(P值分别<0.05、0.01),T_2~T_4时间点的θ波能量显著高于C组(P值均<0.05),两组间各时间点α波能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T_2~T_4时间点的相对β波能量和相对α波能量显著低于C组(P值分别<0.01、0.05)、相对δ波能量显著高于C组(P值均<0.01),两组间各时间点相对θ波能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T_1~T_4时间点的95%频谱边界频率(SEF)均显著低于C组(P值分别<0.01、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amsay镇静评分与95%SEF呈负相关(r=0.694,P<0.01).结论 Dex可以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会抑制人类脑电的高频率波段活动,增加低频率波段活动,95%SEF可以有效地监测Dex的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病人分为罗哌卡因组(GR,n=20)和对照组(GS,n=20),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硬膜外给药。测定病人感觉阻滞平面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随后用异丙酚TCI输注全麻诱导,记录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意识消失所需时间GR组比GS组快约20%(P<0.05);GR组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用量均比GS组显著为低(P<0.05);两组病人的基础BIS值,硬膜外用药15min后、意识消失时、插管时及插管后BI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值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G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BIS监测下异丙酚TCI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缩短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减轻插管反应,降低全麻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