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10岁,初诊日期:2003年1月13日.因右侧口角歪斜2日来我研究所就诊.该患儿从4岁起,双侧交替反复发生周围性面瘫,至今已达5次之多.既往发病,以激素及维生素治疗,一般均在1~2个月缓解.家族中无其他人患有类似疾病.2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口角下垂,上唇不明原因肿大,不伴有疼痛.  相似文献   

2.
正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证,俗称为"吊线风",多指西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急,多见一侧面部发病,偶见双侧一重一轻型。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首选方法~([1]),简述如下。1面瘫的病因病机面瘫的发生常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面瘫的治疗以激素多见,但其毒副作用多,笔者运用七叶皂苷钠联合超短波、分期针刺等疗法治疗面瘫1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28岁,因"右侧眼睑肿胀2d,口角歪斜1d"于2019年9月15日就诊.现病史:患者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睑肿胀,1d前出现口角歪斜,门诊以"右侧周围性面瘫"收入院.患者自发...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症,可发生于任何的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急,多在一侧面部发病。临床上将病程超过3个月的面瘫称为顽固性面瘫,笔者采用电针结合刮痧方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面瘫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炎,发病迅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常表现为口角向一侧歪斜、闭眼不全、迎风流泪、额纹变浅或消失。发病2个月以上,口眼歪斜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称为顽固性面瘫。运用针灸、电针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可靠,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有少数患者或因疗法不当或延误最佳诊疗时机或面神经损伤严重,最终演变为顽固性面瘫,特别是因带状疱疹病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90年4月~1999年4月,用加味葛根汤治疗贝尔氏面瘫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0岁,平均年龄33岁;单侧面瘫34例,双侧面瘫1例。临床表现:突然发病,先有耳后钝痛或压迫感,继而出现患侧口角歪斜,面肌痉...  相似文献   

7.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临床以口角(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是临床常见病.笔者2006年10月-2008年8月用针刺结合火罐治疗本病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顽固性面瘫是指患者治疗不及时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误治,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发病3~6个月后一侧面部表情肌仍然麻痹,口角歪斜、流涎、患侧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流泪,甚至出现面肌痉挛或倒错等症状体征。笔者临床20余年,经反复探索发现采用整体综合疗法治疗本病效果明显,兹将2则典型验案报道如下。案1:患者,男,46岁,公安系统干部。就诊日期:2014年3月20日。主诉:右侧面瘫6年。病  相似文献   

9.
彭易雨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351-2352
面瘫是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青壮年为多见,男性略多,常为单侧发病,偶见双侧,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发病急速,表现为单纯的一侧面部肌肉突然瘫痪,口角歪向一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弛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7年至今 ,笔者采用针刺和局部艾条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49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49例 ,男 31例 ,女 1 8例 ;年龄最小 1 1个月 ,最大 5 8岁 ,以 40岁以内居多 ;病变在左侧2 6例 ,右侧 2 3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3天。2 治疗方法2 .1 发病第 1周 ,针刺合谷 (双侧 )、太冲 (双侧 )。艾条温和灸翳风、牵正、听宫穴处 30min ,每日两次。发病第 2~ 3周 ,针刺主穴 :合谷、牵正、翳风、太冲。根据病情随症配穴 ,额纹消失 ,目闭合不全取阳白、攒竹、丝竹空 ;鼻唇沟平坦 ,口角歪斜取迎香、地仓 ;颜唇沟歪斜取承浆…  相似文献   

11.
1 病 例卢× ,男 ,62岁 ,2 0 0 2年 2月 2 5日就诊 ,主因右侧面部不适 ,口角显著向左歪斜 ,右眼睑闭合困难 ,食物滞留右颊部 1天 ,经他人介绍而来我科 ,患者诉其曾于 1975年夏季患右侧面神经麻痹 ,在某乡卫生院治疗月余好转 ,平时只有口角轻度向左歪斜。前天上午田间劳作受风寒 ,昨日晨起口角向左歪斜明显加重 ,右眼睑不能闭合 ,鼻唇沟变浅 ,右耳闭气感 ,舌淡苔白 ,脉浮紧 ,诊为右侧面瘫复发。治以祛风活血、化痰通络 ,针刺取穴地仓透颊车、太阳、风池、翳风 (均患侧 )、合谷 (双侧 ) ,同时地仓、翳风穴组接G680 5型电针治疗仪 ,使面部肌…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2岁.2012年10月30日12:13时,因“家人发现口角歪斜伴右侧肢体无力2小时”,其子电话求助笔者.发病过程:患者昨晚饮酒,今晨自觉头胀痛,不欲饮食,自服止痛药后卧床休息,上午10时左右其妻突然发觉其口角稍有歪斜,但并未引起重视,11:50时左右其子前来看望父母,发现其言语含糊不清,其本人自觉右侧肢体乏力,右下肢频发抽掣,自测血压180/110mmHg,遂致电求助.  相似文献   

13.
正今举先生诊治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兼脑中风后遗症验案1例,以飨读者。1病案回顾患者王某,男,75岁,已婚,2012年10月18日因"尿频尿急,夜尿频多两年,伴言语蹇涩半年"初诊。患者于2012年4月18日13点20分突发口角歪斜,右侧口角低,言语不清,无头痛,无恶心呕吐;右手无力,后恢复。CT示"脑梗死"。既往有高血压  相似文献   

14.
正周围性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不能闭合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儿童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由于患儿多动难以配合医生治疗,因此对治疗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耽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患儿及家属带来极大心理负担。笔者通过几十年临床经验,观察分析该病的诊疗经过,总结出分期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方法,面瘫第一期(发病1周内)采用小儿推拿治疗;面瘫第二期(发病1周后)采用"闭眼正口"针刺法  相似文献   

15.
<正>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眼睑不能闭合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笔者自2012年以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观察王季良老师用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引起的目合困难患者,主要记录其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治疗对象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门诊收纳由周围性面瘫引起的目合困难患者,年龄23~54岁,男29例,  相似文献   

16.
林海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3):116-116
笔者自2002年3月~2004年4月,采用自拟香白散穴位贴敷方法治疗面瘫患者18例,结果13例获痊愈(面部表情正常,面肌活动自如,双侧额皱纹及鼻唇沟对称,眼闭合正常,睫毛征-,笑时无口角歪斜),5例好转(面肌大部分恢复正常,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睫毛征 ,笑时口角尚有歪斜).  相似文献   

17.
面瘫在中医学中又称“口眼歪斜”,青壮年多见 ,笔者应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瘫 5 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 0例中男 3 7例 ,女 1 3例 ;年龄最小 6岁 ,最大 65岁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2年 ;右侧面瘫 4例 ,左侧面瘫 9例 ,均为感受风寒之邪所致。2 诊断要点起病较急 ,口眼向健侧歪斜 ,眼睑不能闭合 ,露睛流泪 ,不能皱眉皱额 ,鼻唇沟变浅或歪斜 ,口角下垂 ,鼓腮漏气 ,流涎 ,咀嚼困难 ,多伴面部麻木 ,耳根痛 ,畏寒等症。3 治疗方法取穴 :百会、头维、太阳穴、下关、颧 、阳白透鱼腰 ,地仓透颊车 ,迎香透鼻通 ,人中 ,双侧合…  相似文献   

18.
面瘫,虽属“中风”范畴,但与中风又不尽相同。区别在于中风主证有猝仆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语蹇、半身不遂等,而面瘫仅口角歪斜,单眼露睛而已。面瘫的治疗《直指方》早已指出:“中风口眼斜无他症者,以牵正散主之。”作者运用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瘫2例,疗效尚好。例1:史××,女,42岁。门诊号:81-20086。初诊:1980年12月1日。患者于11月25日右侧偏头痛2天,先后呕吐3次,于病发次日觉头面肿麻,右眼不能闭合,舌右半侧麻木,口角向左歪斜。某医院诊为面神经瘫痪,因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遂来我  相似文献   

19.
何德 《光明中医》2011,26(11):2259-225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女,24岁,孕22周。1天前起床后右侧面部肌肉板滞,漱口时右侧口角漏水,鼓腮漏气,说话时口角向左侧歪斜,右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右眼露睛流泪,右耳鸣、痛,味觉减退。诊断:妊娠面瘫。  相似文献   

20.
王声强  董友鑫 《中医杂志》2008,49(10):950-951
答:在周围性面瘫的后期,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迁延不愈,临床可出现"倒错"现象.即表现为静态观之,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又歪向到了患侧,这就是在中医临床的面瘫"倒错"现象. 要认识面瘫"倒错"现象的形成机理,首先就要了解周围性面瘫局部口角歪斜症状的产生机制.当一侧的面神经麻痹后,其局部的口轮匝肌张力降低,而健侧的口轮匝肌张力相对增高,因此,口角被拉向健侧,从而形成了口角歪斜向健侧的首发症状.中医学认为,面瘫"倒错"主要是由于周围性面瘫初起发病过重、或失治误治,使病程久延,气血亏损,面部筋脉失于濡养,造成患侧面肌由弛缓不收转为板滞挛缩,致使患侧口轮匝肌张力偏低变为张力过高,将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又牵扯到了患侧,这实际上是一个阴阳反复失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