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结节性多动脉炎是罕见的,以侵犯小、中等肌性动脉为主的节段性坏死性血管炎,根据系统是否受累,可分为良性皮肤型和系统型.现报告1例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6岁,农民.因双下肢、臀部多发性溃疡伴疼痛8个月就诊.患者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出现数个黄豆大的红色结节,伴有疼痛,后结节破溃形成溃疡,逐渐向深层发展,数量增多,向上累及臀部,皮损疼痛加重,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肤溃疡,予以抗生素类药物口服和外用,效果欠佳.患者病程中无发热、肌痛、关节痛、神经痛等症状.既往无遗传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2.
前言众所周知,Wegener肉芽肿(WG)1931年由Klinger作为发生坏疽性鼻炎、肉芽肿性肾小球肾炎及全身性血管炎的病例开始报道,1939年Wegener作为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并确定了它的临床及病理学的本质。迄今为止,病例为数极少,且认为WG系结节性多动脉炎(PN)的变型疾病,在临床上与PN相同,伴有败血病样症状,并且本病患者的多数发生进行性肾脏损害,在短期  相似文献   

3.
血管炎的实验室检查,不仅对肯定血管炎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在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指导临床分类诊断以及治疗均有较重要的意义。1常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等。1.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不仅见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血管炎,更多可见于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白塞病、荨麻疹性血管炎等。嗜酸粒细胞升高见于嗜酸性蜂窝织炎、面部肉芽肿、Wegener肉芽肿、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贫血见于严重的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白塞病等。在各种类型的血管炎中血小板的质和量均基本正常或暂时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血管炎是指原发于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变化,根据累及范围不同可分为系统性血管炎和皮肤血管炎.血管炎的病因复杂,研究表明,病毒感染是血管炎的致病原因之一,其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乙型肝炎病毒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相关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EB病毒、HIV病毒也可以诱发血管炎.有研究证明,很多皮肤血管炎与病毒感染有相关性.认识病毒感染与某些血管炎的相关性,有利于对血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指导临床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结节性多动脉炎系一少见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病变为多个器官或系统的坏死性中小动脉炎。本病以系统型多见,皮肤型少见[1],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4岁,工人。因躯干、四肢皮肤起痛性结节,伴发热、乏力1月于1995年6月7日入院。患者2年前皮肤起痛性结节伴发热,诊断为结节性血管炎,先后用氨苯砜及抗痨治疗无效。后经北京某医院行组织活检,诊断为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并予强的松辅以中药治疗1月痊愈。本次入院体检:T38.5℃,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可触及散在或簇集分布的黄豆大小暗红色皮下结节,结节大多分布于血管近…  相似文献   

6.
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是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变异型,病情相对比较良性,不会发生严重的内脏损害,其典型的表现为小腿部复发性、压痛性的结节,也可出现网状青斑、溃疡等,有时有肌痛和外周神经受累。由于国内关于本病的报道较少,故本文就该病的病因、临床特点、皮肤组织病理、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Godeau等最近曾报告二例结节性多动脉炎伴有癌症,一例男性伴有支气管未分化癌,另一例女性有直肠腺癌。本文报告一例男性结节性多动脉炎,有继发性多神经炎,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尤以下肢为甚,不久出现运动障碍,左足及右手1、2、3指不能运动。神经科检查发现两侧腓总神经(以左侧更为显著)及右侧正中神经有感觉运动机能障碍。胸片正常。活组织检查证实为结节性多动脉炎。给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症状很快好转,但2年后有低热、咳嗽、咯血,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叶支气管有上皮癌。活检可见有未分化上皮细胞索,有时在棘层内有角化病变。病人给予钴治疗,很快因患者头痛不断加重而发现头顶骨有骨瘤转移。  相似文献   

8.
对细胞毒药物治疗有效的皮肤病有:水疱病:寻常性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结缔组织病:SLE、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T细胞瘤:淋巴瘤—MF、Sezary综合征,结节病。系统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Mucha-Habermann病。增殖过度:银屑病、毛发红糠疹,鱼鳞病(板层状、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其他:Kaposi肉瘤、鳞癌。增殖过度性疾病: 银屑病、板层状鱼鳞病、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和毛发红糠疹归于此类,其细胞动力学明显地异常。所有当前应用或研究中的全身细胞毒药物都抑制细胞的核酸、蛋白质及  相似文献   

9.
冷球蛋白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33年Wintrobe等首先在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发现了一种在低温(4℃)发生沉淀,37℃左右又溶解的蛋白质,1947年Lerner等人命名为冷球蛋白,当血中冷球蛋白增高(>25mg/mL)可引起冷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常继发于中小血管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通常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紫癜、无力和关节痛)1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器官受累如慢性肝炎、肾小球肾炎、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溃疡及播散性血管炎。1分类和分型冷球蛋白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以后者居多,约占60%~75%,在皮肤科领域后者存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  相似文献   

10.
血管炎是一种具有血管的炎症和坏死的临床病理过程;在临床上,可仅仅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斑丘疹、可触性紫癜、触痛性结节、水疱和血疱;亦可伴有或仅有其它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在组织病理上,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及其周围的炎症浸润,纤维蛋白样变性或有肉芽肿性增生(1、2、3)。关于血管炎的历史、命名、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等方面的资料很多,本文仅着重对血管炎的发病机理、病理及免疫病理方面做一复习。  相似文献   

11.
【摘要】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约有95%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皮肤损害,包括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或出现放疗相关的皮肤病如皮肤纤维化、硬斑病、硬化性脂膜炎、大疱性皮肤病、嗜酸性多形性瘙痒性皮疹、硬化萎缩性苔藓、血管肉瘤、非典型性血管病变、放射记忆性皮炎等。此类皮肤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本文将对放疗引起的常见和少见皮肤病作一简要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放疗相关皮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中国人X连锁显性遗传性原卟啉症一家系,并对其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资料,进行临床调查。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后再行Sanger测序,测定该家系中患病者及部分表型正常者ALAS2致病基因。用皮肤镜观察皮肤卟啉皮损,根据Fotofinder系统和甚高频皮肤超声系统评估皮肤卟啉症的光损伤严重程度,对该家系成员做肝胆B超检查,同时检测血液学改变。结果 该家系中所有患者X染色体的1706号到1709号碱基发生AGTG缺失,导致转录时移码突变,最终导致翻译得到的ALAS2酶C端19、20个残基替换或缺失,ALAS2酶活性升高。XLDPP患者皮肤光损伤显著,肝胆可出现卟啉损伤,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可出现贫血和铁过载。结论 X染色体1706?1709碱基AGTG缺失突变可能是该ALDPP家系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皮肤微生物群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形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痤疮是一种微生物感染相关的常见皮肤病。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属及马拉色菌属等是目前发现与痤疮发病最密切相关的3种微生物。本文综述上述3种微生物与痤疮发病的关系,主要包括不同型别细菌或真菌致病能力、与痤疮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差异等,以期为制定痤疮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快速建立特应性皮炎(AD)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模式动物,利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3组,卡泊三醇 + 卵清蛋白(OVA)组(6只)两侧耳部外涂卡泊三醇和OVA,卡泊三醇组(6只)耳部外涂卡泊三醇,对照组(3只)耳部外涂75%乙醇,连续12 d。分别在造模前和第14天时拍摄小鼠耳部照片并测量小鼠耳厚度,取小鼠尾静脉血,检测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水平,并在第14天取小鼠耳廓皮肤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第14天时卡泊三醇 + OVA组和 卡泊三醇组小鼠耳部皮肤出现红肿、干燥、脱屑,耳厚度较造模前均明显增加(均P < 0.001),但两组间耳厚度[分别为(0.355 ± 0.03)和(0.370 ± 0.0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674,P = 0.231)。耳部皮肤病理检查显示,与卡泊三醇组和对照组相比,卡泊三醇 + OVA组小鼠表皮增生和炎症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皮肤免疫组化检查显示,3组间表皮炎症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干扰素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IL-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159,P = 0.032),卡泊三醇 + OVA组IL-13表达水平(77.12 ± 5.46)高于对照组(55.49 ± 9.92,q = 3.170,P = 0.021)。第14天时卡泊三醇 + OVA组和卡泊三醇组小鼠血清总IgE与造模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其中卡泊三醇 + OVA组总IgE升高更明显[(8 278.56 ± 3 297.68)比(892.64 ± 82.83) μg/L,t = 4.132,P = 0.026],且卡泊三醇 + OVA组血清OVA特异性IgE水平(192.846 ± 15.391) μg/L显著高于卡泊三醇组[(8.492 ± 3.879) μg/L,q = 22.476,P < 0.001]。 结论 连续12 d外涂卡泊三醇和OVA可快速建立过敏原诱发的AD小鼠模型,为进行过敏原相关的AD发病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文摘要:报道一例9岁患儿,初发皮损表现为白色和紫癜样斑片和斑块,经病理证实为蕈样肉芽肿,经窄谱中波紫外线B和干扰素治疗,皮损逐渐缓解。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荧光(CFW)染色法在皮下真菌病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皮下真菌病的组织病理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收集1987—2017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皮下真菌病患者石蜡包埋皮损组织进行平行试验,每块组织连续切片4张4 μm切片,分别行改良CFW荧光染色、苏木精-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和六铵银(GMS)染色检查,比较其阳性率及染色效果。采用SPSS 19.0软件,用卡方检验比较4种染色法在病理诊断真菌感染方面的阳性率。结果 21例皮下真菌感染患者中,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14例(66.67%),HE染色法阳性5例(23.80%),PAS染色法阳性6例(28.57%),GMS染色法阳性11例(52.38%),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率高于HE和PAS染色法(χ2值分别为6.718、5.200,P < 0.05),而与GMS染色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3,P = 0.530)。结论 改良CFW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准确的真菌检查方法,在皮下真菌病的病理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比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与皮肤科医师对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使用5 094幅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SK)的皮肤镜图像对CNN网络ResNet?50通过迁移学习进行训练,建立CNN二分类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30幅色素痣和30幅SK的皮肤镜图像进行自动分类。同时,95位经过皮肤镜培训的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结合临床皮损图片对上述CNN自动分类的60幅皮肤镜图像进行判读。比较二者的诊断准确率,并对错误分类的图像做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CNN自动分类模型对色素痣和SK的皮肤镜图像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100%(30/30)和76.67%(23/30),总准确率为88.33%(53/60);95位皮肤科医师的诊断准确率平均值分别为82.98%(25.8/30)和85.96%(24.9/30),总准确率为84.47%(50.7/60)。CNN自动分类模型与95位皮肤科医师对色素痣和SK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8,P > 0.05)。CNN错误分类的皮肤镜图像被分为3类,即特殊类型(如皮损色素含量多、角化明显),具有典型特征但存在干扰因素,具有典型特征尚找不到错误分类的原因。结论 CNN自动分类模型在色素痣和SK皮肤镜图像的二分类任务中的表现与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水平相当。CNN错误分类的原因仍需皮肤科医师与人工智能专业人员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阴硬化性苔藓的皮肤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行皮肤镜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17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75处皮损的皮肤镜特征。结果 外阴硬化性苔藓皮损75处常见的皮肤镜特征为黄白色无结构区67处占89.3%,紫红色小球、斑片58处占77.3%,褐色或蓝灰色色素结构37处占49%,亮白色条纹30处占40%,不规则分布的点状21处占28%、线状44处占58.7%、发夹样5处占6.7%、逗号样10处占13%及树枝状血管15处占20%。3处(4%)皮肤镜下可见到玫瑰花瓣征,3处(4%)粉刺样开口,1处(1%)角栓。结论 外阴硬化性苔藓在皮肤镜下具有黄白色无结构区、紫红色小球、斑片、色素结构、多种形态血管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摘要】 大量证据表明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精神应激等可以诱发或加重银屑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提示精神因素可能在银屑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关于银屑病精神神经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精神因素作为应激源,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两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另一方面神经肽及神经生长因子诱导体内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精神神经因素可能通过以上途径共同参与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群组看病及同伴教育对痤疮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探讨痤疮患者的有效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80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纯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干预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接受群组看病及同伴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在干预后1、2、4周进行遵医行为调查,比较两组的遵医行为。结果 因拒访和无应答原因脱落18例,最终干预组32例、对照组30例纳入分析。在干预1、2、4周后,干预组遵医行为总分分别为83.6 ± 9.3、85.9 ± 9.1、91.2 ± 8.4,对照组分别为77.1 ± 7.3、77.1 ± 8.6、79.1 ± 10.2,干预组遵医行为的提高显著优于对照组(P组间<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显著性地提高(P时间<0.05),时间和分组之间有交互作用(P交互<0.05)。结论 群组看病及同伴教育的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痤疮患者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