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为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720例成人患者(18~67岁)的锥形束CT扫描图像,按年龄分为5组:18~28岁、29~38岁、39~48岁、49~58岁及>58岁组,分析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数、根管类型、两根管口间距离、根管弯曲度、根尖到上颌窦底距离、左右同名牙的对称性等及与年龄的关系。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多为双根管(89.72%),根管类型以Ⅳ型最常见(57.78%)。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管发生率(53.06%)略高于双根管(46.94%),根管类型以I型(53.06%)为主。左右同名牙牙根及根管数目多为对称分布。上颌前磨牙单根、双根管检出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两根管口间距离与根管类型关系密切。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颊舌向弯曲的根管检出率分别为32.53%和21.50%,存在S形复杂弯曲根管。16.69%的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窦为关系密切型(d≤0.05 mm)。结论: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结构复杂,左右同名牙呈对称性。根管形态、结构和类型存在增龄性变化,根管弯曲情况复杂,牙根与上颌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颊舌向弯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确定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颊舌向根管弯曲程度和情况.方法收集115颗离体的上颌第一前磨牙,拍近远中向的X线片, 用Photoshop5.0软件分析根管,用Weine氏法测量根管的弯曲度,测量的角度大于18°时,则认为根管存在明显的弯曲,根管的构型采用Vertucci分类法.结果 20%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在颊舌向存在明显的根管弯曲,单根管的牙齿无明显的颊舌向根管弯曲,大多数的颊舌向根管弯曲发生于双根双管的牙齿,37%的双根牙齿有根管弯曲,根管弯曲的发生部位多为牙根的偏根尖部分.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颊舌向根管弯曲发生率为20%,多在根尖1/3出现1个弯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上颌前磨牙牙根形态、三根管的发生率和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珠海市口腔医院412名患者,共779颗上颌第一前磨牙,728颗上颌第二前磨牙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数据,分析上颌前磨牙的牙根及根管形态,三根管的发生率、双侧对称性、根管分叉位置等。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发生率为1.8%,上颌第二前磨牙三根管发生率为0.3%,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发生率显著高于上颌第二前磨牙(X^2=8.304,P=0.004)。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对称率为27.3%,上颌第二前磨牙无对称三根管结构出现。上颌前磨牙解剖形态可为单根、双牙根或三牙根,其内部根管形态复杂,存在七种Vertucci根管类型,上颌第一前磨牙以VertucciⅣ型为主,上颌第二前磨牙则以VertucciⅠ型常见。三根管上颌前磨牙的根管分叉位置多见于根中或根上1/3,16颗三根管上颌前磨牙都具有三个独立的根尖孔。结论上颌前磨牙根管形态复杂多变,CBCT对发现变异和额外根管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中国人群上颌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200名患者的双侧上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各358颗)的CBCT扫描数据,使用NNT软件分析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牙根数、根管数、根管分型以及双侧对称情况。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主要为单根(65.92%)和双根(33.80%)。上颌第二前磨牙主要为单根(93.85%)。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系统主要为双根管(84.36%)。上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系统单、双根管比例接近(分别为52.79%和46.08%)。上颌第一前磨牙主要根管分型为:Ⅳ型(48.32%)、Ⅱ型(24.30%)和Ⅰ型(12.56%)。上颌第二前磨牙主要根管分型为:Ⅰ型(51.68%)、Ⅱ型(21.51%)和Ⅳ型(14.25%)。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根管分型左右对称(对称率分别为74.57%和81.29%)。上颌前磨牙根管系统的主要变异为:管间交通支、颊根C形根管和多根管(树形根管或神经根样根管)。结论: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根管系统主要为单根管和双根管。术前了解根管形态的变异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特征。方法回顾148例患者2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和21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的CBCT影像,分析牙根和根管系统形态,采用Vertucci等提出的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结果 2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牙285颗,双根牙2颗。三根牙1颗;根管Ⅰ型占77.78%,Ⅱ型0.34%,Ⅲ型2.08%,Ⅳ型0.69%,Ⅴ型14.58%,Ⅶ型1.04%,Ⅹ型0.69%,C型2.78%。21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全部为单根;根管Ⅰ型占98.17%,Ⅴ型占1.83%。结论下颌前磨牙大多数是单根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类型主要是Ⅴ型,C型根管的检出率也较高。而下颌第二前磨牙多根管的发生率远低于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分歧发生在根中或根尖1/3处。CBCT可用于下颌前磨牙复杂根管形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锥形束CT (CBCT)方法研究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及其与上颌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性参考。方法:收集866例上颌前磨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上颌第一、二前磨牙各1732颗),按照性别分组,应用NNTviewer软件观察牙根长度、牙根及根管数目、根管构型、上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及与性别变化的关系。结果:上颌前磨牙以单根最为多见,单根牙具有更多样的根管构型,大多数双根上颌前磨牙表现为Ⅳ型构型(96.3%),Ⅷ型根管仅在三根上颌前磨牙中出现。16.5%的上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相贴或突入其中。结论:上颌前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多样,单根牙根管变异发生最多,牙根与上颌窦垂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中国人群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牙根和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名患者的双侧上颌第一、第二恒磨牙(上颌第一恒磨牙354颗、上颌第二恒磨牙360颗)的CBCT扫描数据,使用NNT软件分析上颌第一、第二恒磨牙的牙根数、根管数、根管分型以及双侧对称情况。结果: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主要为三根(99.44%和84.44%)。上颌第二磨牙的单根和双根较多见(15.28%),其根管系统形态复杂,在根尖区有融合趋势。上颌第一磨牙的根管系统主要为3根四根管(78.97%)。上颌第二磨牙的三根管和四根管发现率接近(分别为47.37%和51.64%)。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根管系统主要根管分型为:Ⅳ型(57.79%)、Ⅱ型(19.83%)和Ⅰ型(15.58%)。上颌第二磨牙的近颊根管系统主要根管分型为:Ⅰ型(48.14%)、Ⅳ型(30.43%)和Ⅱ型(17.39%)。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远颊根和腭根主要为单根单根管,存在少量和罕见的变异。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近颊根的根管数目和根管分型左右对称。结论: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系统变异普遍存在,MB2根管为其主要的变异形式。上颌第二磨牙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变异类型多,单根牙和双根牙的根管走向复杂多变。CBCT可以为识别根管形态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8.
遗漏根管是根管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避免根管遗漏对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至关重要。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变异较大,多为颊腭双根管或单根管,极少存在三根管[1]。研究表明,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的发生率为0.2%~1.8%[2-4]。如何识别可能存在的遗漏第三根管是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治疗过程中的难点。本文报道了1例口腔手术显微镜联合锥形束CT(CBCT)辅助治疗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治疗中远颊根管遗漏的病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韦梦瑶  胡心怡  李冰  李晅 《口腔医学》2021,41(4):318-322,384
目的 利用CBCT研究上海地区儿童乳磨牙牙根数目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取167例患者(4~7岁)CBCT扫描图像,测量乳磨牙牙根数目、牙齿长度,分析根管数目和类型,并对相应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上颌第一乳磨牙牙根中三根占50.30%,双根占47.59%.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三根检出率99.37%.下颌第一、二乳磨牙牙根以双根居多,分别为91.48%、72.95%.②上颌乳磨牙腭根的牙齿长度较颊根长;下颌第一乳磨牙近、远中根的牙齿长度未见明显差异,下颌第二乳磨牙近中根的牙齿长度较远中根长.③上颌第一乳磨牙根管数目以三根管居多,为97.59%.上颌第二乳磨牙三根管占87.13%,四根管占12.27%.上颌乳磨牙的根管类型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以Ⅰ型居多.④下颌第一乳磨牙中三根管占41.96%(近中根管为双根管的占39.10%,远中根管为双根管的占60.90%),四根管为39.75%,双根管18.30%.下颌第二乳磨牙中多为四根管,占83.28%.下颌乳磨牙的根管类型主要是Ⅰ型和Ⅳ型.结论 乳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结构复杂多变、变异率高.上颌第二乳磨牙和下颌第一乳磨牙根管结构变异率较其他牙位高,结合CBCT有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韦梦瑶  胡心怡  李冰  李晅 《口腔医学》2021,41(4):318-322,384
目的 利用CBCT研究上海地区儿童乳磨牙牙根数目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取167例患者(4~7岁)CBCT扫描图像,测量乳磨牙牙根数目、牙齿长度,分析根管数目和类型,并对相应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上颌第一乳磨牙牙根中三根占50.30%,双根占47.59%.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三根检出率99.37%.下颌第一、二乳磨牙牙根以双根居多,分别为91.48%、72.95%.②上颌乳磨牙腭根的牙齿长度较颊根长;下颌第一乳磨牙近、远中根的牙齿长度未见明显差异,下颌第二乳磨牙近中根的牙齿长度较远中根长.③上颌第一乳磨牙根管数目以三根管居多,为97.59%.上颌第二乳磨牙三根管占87.13%,四根管占12.27%.上颌乳磨牙的根管类型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以Ⅰ型居多.④下颌第一乳磨牙中三根管占41.96%(近中根管为双根管的占39.10%,远中根管为双根管的占60.90%),四根管为39.75%,双根管18.30%.下颌第二乳磨牙中多为四根管,占83.28%.下颌乳磨牙的根管类型主要是Ⅰ型和Ⅳ型.结论 乳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结构复杂多变、变异率高.上颌第二乳磨牙和下颌第一乳磨牙根管结构变异率较其他牙位高,结合CBCT有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颅内外沟通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皮瓣选择、术后短期结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患者16例纳入本研究。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接受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其中背阔肌皮瓣6例,带蒂颞肌筋膜瓣4例,腓骨肌皮瓣3例,前臂皮瓣及股前外肌皮瓣各1例,手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是关乎治疗成败、防止发生致命并发症的关键。颅底缺损范围、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程度、既往手术及放疗史、皮瓣容积和显微血管条件等均是影响修复重建选择的局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纳米级钛颗粒对牙周膜细胞和牙槽骨细胞增值、分化的影响,探讨种植体脱落纳米级钛颗粒在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机理。方法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实验所用纳米级钛颗粒的大小与表面形貌;分离培养12月龄 SPF级大鼠下颌第一磨牙牙周膜细胞和牙槽骨细胞,加入5×10 6粒/ml纳米级钛颗粒处理细胞,取该培养液为条件培养基,未加入纳米级钛颗粒的细胞和培养液作为对照组。培养2、4、6、8天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利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培养24h后TNF-α和IL-1基因表达情况;当培养细胞发生接触抑制时,更换培养液并进行von Kossa染色后,观测钙化基质的沉积;利用real-time PCR 检测细胞成骨标志基因的表达。分离大鼠胫骨和腓骨骨髓单核细胞,阳性对照加入20ng/ml MCSF和50ng/ml RANKL处理,实验组加入纳米级钛颗粒处理的或未处理的条件培养基,培养1周后,进行TRAP染色并计破骨细胞数。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纳米级钛颗粒大小均一,直径约50~100nm,表面光滑;纳米级钛颗粒对牙周膜细胞和牙槽骨细胞增值具有微弱抑制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细胞培养24h后,实验组牙周膜细胞和牙槽骨细胞TNF-α和IL-1基因表达明显增高;von Kossa染色可见,纳米级钛颗粒处理的实验组牙周膜细胞和牙槽骨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低于对照组;纳米级钛颗粒促进牙周膜细胞和牙槽骨细胞分泌RANKL( P< 0.05),其中牙周膜细胞分泌较为显著;用含纳米级钛颗粒的条件培养基来处理大鼠骨髓单核细胞时,破骨细胞生成增多。结论 纳米级钛颗粒对体外培养牙周膜细胞和牙槽骨细胞增值无明显作用,但是对其成骨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促进牙周膜细胞和牙周骨细胞TNF-α、IL-1及RANKL的分泌;并可促进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侧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侧颅底肿瘤开放手术入路及修复重建选择。方法 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侧颅底肿瘤患者196例,纳入本研究。结果 42 例为腮腺深叶或咽旁肿瘤,30例为颞下窝恶性肿瘤或交界性肿瘤,无颅内外沟通,124例为颅内外沟通肿瘤。16例应用腮腺浅叶切除后下颌支后缘入路,43例应用颌下切口-下颌骨暂时性离断入路,13例应用冠-面联合切口,面神经暂时性离断或下颌骨升支及乳突切除入路,124例颅内外沟通肿瘤采用多学科联合手术,冠-面联合切口或颞枕开颅-颅颈联合入路。155例接受了组织瓣移植修复,其中颞肌筋膜瓣59例,游离背阔肌皮瓣74例,颌下腺瓣22例。皮瓣移植成功率为100.0%。27例患者发生术后深部创口感染,术后缺损一期行组织瓣移植或颌下腺瓣填塞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率。1例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升级抗生素后痊愈。所有颅内外沟通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脑脊液瘘,其中58例严重患者给予腰大池引流3~7天症状消失。2例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结论 肿瘤病理类型、发病部位、是否颅内外沟通、颌面组织缺损程度、既往治疗史等均是侧颅底肿瘤手术入路和修复重建选择需要重视的局部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人健康牙周组织龈沟液中细胞因子的普遍水平,为确立诊断指标及后续研究提供正常标准范围参考。方法选择牙周组织健康者每人4~8颗后牙(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检查相关临床指标,测定龈沟液分泌量,并通过微量龈沟液炎症标志物组合的Luminex液相芯片多因子检测体系测定19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包括3种集落细胞刺激因子、7种白细胞介素、6种趋化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干扰素-γ。结果检测到人健康牙周组织中209颗后牙(第二前磨牙103颗、第二磨牙106颗)龈沟液分泌量及所含19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论初步确定人健康牙周组织龈沟液中与骨代谢密切相关的19种细胞因子的大致标准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的排龈方法在老年人前牙龈下根面龋充填治疗过程中的排龈效果及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0例老年人上前牙颊侧龈下根面龋,窝洞预备后龈壁边缘位于龈下0.8~1mm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充填前采用不同方法排龈。A组采用单线排龈,B组采用排龈膏排龈,C组采用单线排龈加排龈膏,3组均使用自酸蚀粘接剂粘接,3M Z250树脂进行充填。治疗后1年随访,以改良的USPHS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C组排龈效果优于A组、B组(P<0.05)。1年后C组修复体脱落率低于A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边缘适合性、边缘着色、牙龈反应、牙髓反应,C组优于A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继发龋和新发缺损方面,3组无差别。结论单线排龈加排龈膏法应用于老年人前牙龈下根面龋充填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分开患牙游离龈,避免窝洞污染,提高临床充填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体外冷热循环模拟老化核树脂材料,比较不同核树脂的机械性能。方法将A、B、C、D四种核树脂分别制备成25mm×2mm×2mm的6个棱柱状挠曲试样和高6mm,直径4mm的10个圆柱状抗压试样,通过万能试验机测试冷热循环前后试样的挠曲强度和抗压强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冷热循环的四组核树脂挠曲强度值和抗压强度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5000次冷热循环后,自制核树脂与三种成品核树脂相比较,在挠曲强度和抗压强度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核树脂挠曲强度和抗压强度在循环后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自制核树脂的挠曲强度和抗压强度良好,冷热循环对核树脂材料的老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经颅磁刺激探究咬合重建修复后垂直距离改变对大脑运动皮层咬肌控制区域特征的影响。方法试验纳入垂直距离降低的受试者7例。应用经颅磁刺激在治疗前和咬合重建修复完成1个月后,记录受试者运动皮层咬肌及第一指间骨肌(FDI)控制区域特征(FDI作为自身对照)和受试者咀嚼效率主观评价。结果治疗后运动皮层咬肌控制区的运动诱发电位平均振幅有显著性升高(P<0.05),而治疗前后F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运动皮层咬肌和FDI控制区域重心位置以及控制区域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咀嚼效率主观评价数值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恢复OVD的咬合重建治疗可以诱发牙列重度磨耗受试者运动皮层咬肌控制区域神经兴奋性的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丝固位一体化基台冠修复方法在后牙单冠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32例后牙单颗种植体,3~6个月后以螺丝固位的氧化锆一体化基台冠完成修复,修复后1年对修复效果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632例后牙单冠种植修复体的改良出血指数记分为0、1、2、3级者分别为411例(65%)、208例(33%)、13例(2%)、0例(0%)。基台松动率0%,修复体松动率0%,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同时具备高强度、良好固位力、零粘接剂残留、低种植体周围炎反应的螺丝固位一体化基台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不同给药方式对骨折大鼠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干预效应。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建立肋骨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按10mg/(kg·d)剂量的辛伐他汀分为短期给药组、减撤给药组和长期给药组,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DMSO溶剂,分别于1、2、4周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短期给药停药1周后,可引起IL-6、TNF-α尤其是IL-1β的反跳性升高。长期给药组和减撤给药组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短期给药组,减撤给药组表达水平均最低。结论辛伐他汀减撤给药方式,可抑制骨折愈合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的表达,降低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炎性反应,有利于骨折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discomfor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ngual and labial orthodontic brackets. The study sample consisted of two groups of 30 adolescent patients. Group LI was treated with lingual appliances, and group LA was treated with labial appliances. After three months of treatment, each patient completed a seven-part survey with 12 questions, evaluating intraoral discomfort; tongue-lip-cheek soreness; eating, speech, and oral care difficulties; adaptation period; and general problems. In the LI group, tongue soreness and speech difficulti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P < .001) than in the LA group, whereas cheek (P < .001) and lip (P < .05) soreness were greater in group LA than in group LI.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groups in reported intraoral discomfort and eating and oral care difficulties, but adhering of food particles was greater (P < .05) in the LI group. In this study, speech difficulty was the most severe problem for the lingual group. All patients in the LA group and 76.7% of the patients in the LI group reported that the problem was solved at the end of 30 days. However, 23.3% of the LI group claimed that at the end of three months they were still having a problem while speaking. Even the maximum adaptation period was longer in the LI group (90 days) than in the LA group (30 days). General evaluation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after the initial discomfort period,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10%) of lingual orthodontic patients reported some hindrance because of thei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