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阻滞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脑脊液压力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硫酸镁对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术前单次静脉注射硫酸镁对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45例随机均分为三组,术前分别静注生理盐水50 ml(A组)、硫酸镁15 mg/kg(B组)及硫酸镁25 mg/kg(C组).5 min后进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记录用药后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及循环变化,同时检测用药前后的血清镁(Mg2+)浓度.结果 A组7例、B组6例、C组5例因硬膜外追加药物被排除出本研究.三组患者静脉用药前血清Mg2+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毕A、B组血清Mg2+浓度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明显低于C组(P<0.01).三组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痛、温觉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B组(P<0.05).结论 术前单次静脉注射硫酸镁25 mg/kg可延长布比卡因脊麻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穿刺无脑脊液流出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操作者常会遇到解剖层次清晰或能够较肯定地认为穿刺针针尖已进入蛛网膜下腔,然而针尾并无脑脊液流出或抽不出脑脊液,此时,难以确定穿刺是否成功。本院近年来对两例此种患者行影像学诊断,均发现有腰椎管狭窄症存在,并认为其可能是蛛网膜下腔阻滞无脑脊液流出的原因之一,现将两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哌卡因是第一个纯左旋异构体局麻药,1999年被引进我国,目前在我国多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但是在国外已是官方认证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且自引入我国以来就不断有学者进行了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就国内外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麻黄碱对蛛网膜下腔阻滞低血压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观察预防性注射麻黄碱对成年或成年病人腰麻期间血压的影响。方法:60例ASAI~Ⅱ级择期手术病人根据年龄和是否预防性注射麻黄碱而分成四组,I、Ⅱ组为25~55岁成年病人,Ⅲ、组为65~75岁老年病人。腰麻前30分钟快速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7ml/kg。腰麻完成后,Ⅱ组、Ⅳ组静注麻黄碱10mg的同时肌注30mg;I组、Ⅲ组则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结果:30例示用麻黄碱者,麻醉后每例MAP下降均大于20%,其中10例(I组2例、Ⅲ组8例)血压下降超过35%而需紧急处理。Ⅲ组53%病人血压下降超过35%。结论:预防性注射麻黄碱能有效地防治腰麻所致的低血压,对老年病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复合阻滞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复合阻滞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金孝*张鹤*唐宁*蒋昭祥*我们最近在下腹、会阴与下肢手术病人30例中试行蛛网膜下腔(SA)与硬膜外腔(EA)复合阻滞。取7cm长的16号Tuohy针,经L2以下间隙,正中入路,进入硬膜外腔。先用25号腰...  相似文献   

8.
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在20世纪初首次引入临床,因能降低与全麻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儿腹部以下手术。近年来,凭借较小的循环呼吸功能干扰和围术期麻醉监测技术的发展,小儿腰麻再次受到关注,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着重围绕小儿腰麻的优势、局麻药物用法、辅助用药、超声在小儿腰麻中的应用、现存问题等五个方面进行综述,通过总结国内外应用现状,探讨其在小儿部分手术中的优势,以期为小儿腰麻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很多学者通过核磁共振观察统计脊髓圓锥末端位置的水平,发现其变化范围为T_(12)-L_3椎体,并与年龄、性别、体位、脊髓发育异常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而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常选择L_2/L_3间隙穿刺,此法会增加脊髓损伤的风险并且有明确病例报道并提供了直接证据.蛛网膜下腔阻滞引起脊髓损伤与定位不准、穿刺针因素、穿刺技术和脊髓解剖位置有关.了解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关系对于避免和预防脊髓损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并发暂时性神经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并发暂时性神经症状(TNSs)的病因较多,局部麻醉药物、患者的体位、患者情况、穿刺技术等都可诱发TNSs,但患者恢复都比较令人满意。通过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可减少TN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并发暂时性神经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并发暂时性神经症状(TNSs)的病因较多,局部麻醉药物、患者的体位、患者情况、穿刺技术等都可诱发TNSs,但患者恢复都比较令人满意。通过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可减少TN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腰椎旁神经根封闭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旁神经根封闭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方法之一,1993~1996年我院治疗500余例次,共发生蛛网膜下腔阻滞11例,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并经CT扫描证实。男6例,女2例。住院病人5例,门诊病人3例。...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近年来,阿片类药物的给药方法和蛛网膜下腔注药的进展,成为疼痛治疗进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吗啡的突出作用是镇痛,其作用于脊髓、延髓、中脑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的阿片受体而提高痛阈,疼痛出现前应用的效果较疼痛出现后应用更佳。由于吗啡的镇痛强度取决于脑脊液内药物浓度而非血浆浓度,因此微量的吗啡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与脊髓相应受体结合,即可达到强效的镇痛作用,且一次性成瘾率极小。在心脏手术中采用全麻联合区域阻滞的麻醉方法,在理论上的优点是降低应激反应,有利于快速拔管,可以降低对静脉鸦片类药物的用量,可以减少患者在ICU观察的时间和住院天数。本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椎管内使用吗啡是否能有效地提供术后镇痛,使患儿早期拔管,提高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观察比较了0.5%左旋布比卡因和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量效关系.方法 择期剖宫产患者100例,随机、双盲分为四组.于L2-3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射罗哌卡因15 mg(A组)、17.5 mg(B组)、20 mg(C组)、22.5 mg(D组).采用针刺法测定感觉阻滞平面,改良Bromage评分法测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术者评定腹壁松弛度,记录麻醉后不良反应.采用Probit法计算50%和95%患者镇痛有效的罗哌卡因剂量(ED50和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随着剂量加大,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逐渐缩短,Bromage评分逐渐增高,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逐渐延长.四组镇痛有效率分别为36%、64%、96%、100%,腹壁松弛度"很松"的分别为24%、48%、92%、100%.麻醉后不良反应少.罗哌卡因的ED50为15.95 mg(95%CI 15.31~16.62 mg),ED95为18.76 mg(95%CI 17.67~19.54 mg).结论 国大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的ED50为15.95 mg,ED95为18.76 mg.  相似文献   

18.
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是酰胺类长效局麻药,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研制。规格:10m1:119.2mg,说明书上没有写明可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报道不多。我们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探讨后,制定了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实施方案,从2008年7—12月施行了84例麻醉。将临床观察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8,自引:2,他引:8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罗哌卡因注入犬的蛛网膜下腔后,脊髓,神经根早期超微结构及脊髓组织髓钙含量的变化。方法:杂种犬18只,雌雄兼有,体重10kg左右,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2ml,B组6只,0.5%罗哌卡因2ml(10mg),C组6只,1%罗哌卡因2ml(20mg),动物麻醉后对氯胺酮,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射维持麻醉。于L3-4穿刺,注入生理盐水或罗哌卡因,于注药后3h,迅速处死动物后,取L1-2脊髓及神经根,每组随机取1mm3脊髓前角组织和神经根,固定于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中行透射电镜观察脊髓及神经根超微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脊髓组织钙含量。结果:(1)C组脊髓组织钙离子含量明显高于A,B两组。(2)A,B两组电镜标本正常,神经膜完整,脊髓标本显示线粒体,内质网完整。C组神经膜分层,部分断裂,脊髓组织线粒体肿胀,部分空泡变性,内质网肿胀。结论:1%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可以造成脊髓缺血损伤,所以诮地蛛网膜下腔还需谨慎。  相似文献   

20.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心脏毒性低于布比卡因(Bupivacaine,Bup)[1],多用于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2],本文比较研究了0.75%Rop与0.75%Bup在蛛网膜下腔阻滞的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最高平面等。资料与方法一般情况 20例拟在蛛网膜下院阻滞下择期行下腹部及其以下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0~63岁,体重55~70kg,身高153~18Icm。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方法及观察指标 患者入手术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