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为冷藏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血栓弹力图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评价分析不同保存时间的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保存到d 1、3、5时,对相同血样制备的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血小板计数从(10-30)×10~9/L纠正到100×10~9/L以上,4℃冷藏保存血小板到7-14 d时,同样达到纠正目的。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d 5的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纠正后的TEG-MA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达到纠正效果。结论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5 d的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从血小板计数到TEG-MA值均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
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的稳定性。方法将血小板分别置于-80%和-90℃~-120℃保存,观察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物的情况。结果8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率为23%,-90℃~-12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率为0。血小板保存温度不同,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χ^2=219.64,P〈0.01),冰冻血小板冷冻速度和保存温度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有显著性。结论冰冻血小板于-90℃~120℃保存的稳定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的代谢情况及功能差异,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对4℃冷藏保存的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于保存时间点d 2、4、6、11、15和21取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各代谢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TEG)。结果:4℃保存6 d时,血小板的p H、PO2、PCO2、MPV、GLU值均无明显变化(P 0. 05),Plt数降低,PDW和LDH升高(P 0. 05);而22℃保存6 d时,仅血小板的MPV值无明显变化(P 0. 05); p H、PCO2、GLU、Plt降低,PO2、LDH、PDW升高(P 0. 05)。同一保存期内,PO2、p H、Plt、MPV、LDH、GLU在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4℃保存的血小板p H值、MPV明显低于22℃保存的血小板,而GLU、PO2、LDH和Plt明显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P 0. 05)。从d 15开始,4℃保存的血小板的PCO2检测不出,Plt计数也突然迅速降低。在功能方面,随着保存期延长,4℃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不明显,而22℃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明显,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MA值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结论:4℃保存的血小板比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代谢慢,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强于22℃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冷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的稳定性。方法将血小板分别置于-80℃和-85℃~-120℃保存,观察冷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的情况。结果-8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率为24.0%,~85℃~-12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率为0。血小板保存温度不同,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Х^2-243.18,P〈0.01),冷冻血小板冷冻速度和保存温度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有显著性。结论冷冻血小板于-85℃~-120℃保存的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代谢情况,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保存到d1、d3、d5,3个时间点时采集血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血气指标、生物化学指标和低渗休克反应率。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在保存7 d内pH、Na~+、Ca~(2+)、Cl~-值无明显变化(P0.05),22℃振荡保存血小板pH、Na~+、Ca~(2+)、Cl~-、PCO_2、PO_2、Lac、HCO_3~-、ctCO_2、Gap(K~+)保存5 d内均有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保存d5时,22℃保存血小板的pH值明显低于4℃保存血小板,而LDH和Lac值明显高于4℃保存(P0.05)。LDH、pH、K~+、PCO_2、PO_2、Lac、HCO_3~-、ctCO_2、Gap(K~+)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4℃冷藏保存5 d内血小板低渗休克恢复率变化不明显(P0.05),而22℃保存血小板HSR恢复率d5与d1相比降低53.77%。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代谢方面比较,冷藏保存血小板具有代谢慢、乳酸产生少、pH降低慢及葡萄糖消耗低等特点,4℃冷藏保存血小板10-14 d时仍有一定的HSR恢复率。就血小板代谢数据比较,4℃冷藏保存血小板建议保存10-14 d。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4℃静置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学变化,为研究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静置冷藏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3、5、7、10、14、21的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对照组)于保存到d1、3、5、7、10的5个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观察对比2组血小板常规计数、瑞斯染色涂片及血小板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 4℃静置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21 d内和22℃振荡保存5 d内,血小板计数变化均不明显(P0.05)。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的MPV和PDW值5 d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增大趋势(P0.05),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4 d内MPV及PDW无明显变化(P0.05)。瑞斯染色涂片显示,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保存到21 d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血小板胞质致密均匀、着色较深,形态不规则、多数近圆形、大小不等,有少许血小板聚集。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显示血小板胞质稀松、着色较浅,数量较少。扫描电镜下4℃冷藏保存到10 d时,血小板明显活化、聚集成团,血小板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长伪足形成。而22℃振荡保存到7、10 d时血小板数量较少、有聚集、部分周围出现空晕,形态近圆形,无明显伪足、活化不明显。结论 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0-14 d与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5 d相比,其血小板计数、细胞形态、血小板膜及胞质结构均优于22℃振荡保存。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预防出血和止血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血小板制品主要分为手工浓缩血小板和机采(单采)血小板,这2种血小板由于受保存条件的影响,有效期短,导致血液资源浪费,供不应求。国内外的研究者们致力于改良血小板保存液及保存环境的研究,力求找到最佳的保存方法,近年来,研究者们又再次提出4℃冷藏保存血小板的相关研究,我们将该保存方法的既往研究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林列坤  邓小燕  赵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2307-2308,2310
目的研究在血小板4℃液体低温保存体系中添加L-精氨酸对血小板保存效果的影响。方法制备新鲜富含血小板血浆(PRP)5份,每份PRP分为7份平行样品。一份为对照组22℃保存,另一份为4℃保存,其余5份加入不同浓度L-精氨酸溶液,保存第1天到第5天检测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的变化,CD62P表达率最低的L-精氨酸浓度为最佳介入浓度。所有数据经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血小板4℃保存并加入L-精氨酸4mmol/L时每天CD62P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液体低温保存时L-精氨酸的最佳介入终浓度为4mmol/L,在这一浓度下L-精氨酸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膜CD62P表达,提高血小板的保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功能变化,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照组)在保存到d1、d3、d5、d7,4个时间点进行采集血样,采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对不同保存条件下血小板进行检测。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血栓弹力图指标在7d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A值储存d3起逐渐降低,但储存到21 d时,仍在正常值范围内。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血栓弹力图5项指标在保存5d内出现低凝趋势(P0.05)。4℃冷藏保存血小板保存d1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50%,高于22℃振荡保存(P0.05),血小板保存到d5,COLL和ACA诱导的最大聚集率在4℃冷藏保存时仍保持在80%以上,而22℃保存在d5时点,4种诱导剂的聚集率均低于5%。4℃冷藏保存10-14 d时,4种聚集率虽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22℃保存d5时的聚集率(P0.05)。血小板表面活化的PAC-1(活化的IIb/IIIa)和CD62P(P-selectin)在4℃冷藏保存到d10-14时仍有大量血小板处于中晚期活化状态,22℃保存到d5时呈现高度晚期活化状态。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较22℃振荡保存血小板具有较好的聚集、止血功能和较高的活性,可在体外保存10-14 d。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3%甘油血浆作冰冻保护剂在液氮蒸汽(-150℃)冰冻保存血小板的方法,并报道了给70名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病人输注这种冰冻保存血小板的临床效果。作者用血小板单采法(Haemonetics 30型血液分离器)采集血小板,最终经高速离心制备成浓缩血小板悬液作冰冻保存。在此浓缩血小板中缓慢加入等量的6%甘油的自体血浆,其最终甘油浓度为3%。此混合液于25℃放置一小时使甘油渗入血小板,然后转入TefIon-Kapton 袋中以备冰冻保存。每袋血小板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我们研究的血小板冻干技术所获得的冻干血小板的稳定性。方法我们用前期筛选出的,最优血小板预处理液配方技术所获得的冻干血小板,分别置于-20℃、4℃和室温下密封保存,选取0、10、30、90、180 d5个时间点,检测复水化后冻干血小板,以血小板回收率、MPV冻干前后差值、血小板相对聚集率,以及血小板激活后生长因子PDGF-BB、VEGF、TGF-β释放量做为评价指标。结果血小板冻干保存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20℃、4℃和室温3种保存温度之间,血小板回收率、相对聚集率、血小板激活后上清中VEGF和TGF-β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优选配方预处理后的冻干血小板在室温下保存,与置于4℃和-20℃保存效果相当,冻干血小板室温下可以稳定保存至少6个月。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本项研究目的是比较血小板4℃及22℃保存,37℃预孵育1小时后,体外检测血小板的代谢活动及完整性。研究设计与方法白膜层(BCs)离心后制得汇集浓缩血小板(PCs)进行配对研究(160份BCs汇集为8份PCs)。每份PCs分成4小份并按如下不同条件保存:20℃~24℃振荡保存;20℃~24℃振荡保存,分析前37℃孵育1小时;4℃保存;4℃保存,分析前37℃孵育1小时。结果4℃保存血小板导致糖酵解速度下降,保存10天后较22℃保存10天后PCs的pH值维持更好(第14天,7.003±0.047对7.201±0.146)。22℃保存比较4℃保存、以及22℃保存并预孵育比较同温度保存未作孵育…  相似文献   

13.
<正>血小板在临床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或预防恶性肿瘤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出血。当前我国采供血机构血小板的常规保存条件为(22±2)℃,震荡保存,保存期限为5d。22℃震荡保存期限短且发生细菌污染概率远超低温保存,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输血安全。目前,主要从血小板添加剂溶液替代血浆保存血小板、4℃冷藏保存血小板、-80℃深低温冰冻保存血小板等方面进行研究,缓解储存过程造成的损伤,减少细菌污染,延长血小板保质期,笔者拟就以上几个方面对血小板保存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作为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分,在生理性止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小板的输注主要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放化疗病人的血小板减少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出血性血小板减少症。室温保存时间(5 d)限制了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导致血小板的废弃率不断升高,因此延长血小板的保存时间对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意义重大。目前-80℃冻存血小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长期保存方法,本文就血小板冰冻保存过程中损伤及对其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添加海藻糖的血小板添加液替代70%血浆冷藏的血小板进行动物体内输注效果评价。方法采集兔心脏血,按常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将浓缩血小板分3组保存。血浆常温组:添加100%血浆,22℃保存;添加液低温组:添加70%PAS-ⅢM/30%血浆,10℃保存;冰冻保存组:添加100%血浆,-85℃保存。以新鲜血小板为对照,常温血浆保存组在d 3,添加液低温保存组在d 3、7、9,冰冻保存组在d 20复苏后分别检测血小板缺乏兔模型的血小板24 h回收率和生存率。结果除保存9 d的添加液低温组血小板存活率明显低于新鲜血小板存活率(P<0.05)外,血浆常温组、添加液低温组以及新鲜血小板的24 h回收率和存活率相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保存组血小板24 h回收率和存活率均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改良的PAS-ⅢM能够替代血浆在低温条件下用于血小板的保存,能维持血小板的体内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方法手工汇集(10人份)血小板200mL等分为2×100 mL,分别于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共计制备5×200 mL,等分后放置4℃冷藏冰箱和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采用血液稀释法(全血∶盐水=1∶9)制备体外大失血模型,应用TEG检测指标及血常规等指标对比、评价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与4℃冷藏保存血小板(简称4℃血小板)或22℃振荡保存血小板(简称22℃血小板)按1∶1∶1比例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保存1、3、5 d时,4℃血小板组和22℃血小板组在对相同血样制备的体外失血模型纠正,Plt(×109/L)从20-27分别升至127-161 vs 128-160(P0.05),TEG-MA值(mm)由12.7-14.4分别升至45-51 vs 47-50,TEG-R值(min)由27.7-9.9分别升至4.4-4.3 vs 4.5-4.7(P0.05)。保存7-14 d,4℃血小板组:Plt(×109/L)由18-27纠正到162-161,TEG-MA值(mm)由8.8-14.5纠正为46-43,TEG-R值(min)由24-13纠正为5.5-5.2(P0.05)。结论按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4℃冷藏保存血小板作用于体外大失血模型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了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国产和同类进口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对机采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机采血小板无菌加入到2种血小板保存袋于22℃保存,分别在0、3、5和7 d取样品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膜蛋白CD62p、血小板代谢功能、pH、浓度、MPV、PDW、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及细菌培养。结果 2种血小板保存袋常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相比,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保存袋保存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常规保存不同时间的机采血小板冰冻前后质量指标变化及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冰冻处理前常规保存调控的最佳方案。方法对120袋机采血小板随机分成6组,在(22±2)℃平床振荡条件下,分别保存0、1、2、3、4、5d然后制备冰冻血小板,并对血小板冰冻前与复温后分别计数血小板,检测pH值,跟踪调查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计算回收率。结果有效期内(2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H值下降明显;冰冻前后血小板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H值无差异。保存3d内的血小板冰冻后血小板的输注回收率无差异,与保存4d、5d的血小板冰冻后的回收率有显著差异。结论(22±2)℃振荡保存3d内的血小板可以制备冰冻血小板,保存4-5d的血小板可以输注但不宜制备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19.
贮存温度波动与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交  夏传友  贾璋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224-1225,1227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波动与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情况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2008年共1842袋冰冻血小板在保存期间不同温度波动范围与融化后发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分别在-80-60℃和-80-50℃范围波动,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率分别为6.39%和31.21%,保存温度在-80-70℃范围波动的对照组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率为2.25%,前两种保存温度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存温度在-80-50℃范围波动,手采和单采两种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单采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发生率为72.97%,手采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为18.33%,二者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3,P〈0.01);保存温度在-80-60℃范围波动,单采与手采两种冰冻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结论当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分别在-80-60℃和-80-50℃波动时,融化复苏后血小板不可逆聚集有较高的发生率,在-80-70℃范围波动时,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率较低-80-70℃的温度范围可以作为目前采供血机构保存冰冻血小板选择温度条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流式细胞术测定保存血小板再表达CD62p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目的 ①建立并优化测定血小板再表达膜表面激活标志物CD6 2p能力的流式细胞术 (FCM) ;②测定2 2℃保存液体血小板不同保存期再表达CD6 2p的能力 ,以评价该指标在血小板质量监测以及新的保存方法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①采用浓度梯度法优化GPRP浓度条件 ,采用析因设计优化凝血酶浓度和 37℃孵育时间条件 ,寻找最佳阴、阳性对照 ;②将 13份血小板按AABB标准保存 ,并延长保存至 12d ,测定每天血小板CD6 2p再表达率 ,与其相应体内存活期作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约 1.5× 10 6个血小板内加入 2 .5mmol/LGPRP可有效防止过量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 ,孵育条件以 1U/L凝血酶 37℃ 15min然后室温置 15min最佳。采用新鲜富含血小板血浆(FPRP)为阴性对照 ,以凝血酶激活FPRP为阳性对照效果良好。② 2 2℃保存血小板CD6 2p再表达率与其相应体内存活期呈明显正相关 ,单份相关系数 (r) 0 .91~ 0 .99,总体相关系数为 0 .99。结论 ①优化建立了一种灵敏简便 ,稳定性和重复性并好的流式细胞术方法用于测定保存血小板CD6 2p再表达率 ;②保存液体血小板CD6 2p再表达率与其相应体内存活期呈明显正相关 ,且相关性良好 ,提示CD6 2p再表达率是监测保存血小板质量的良好指标 ,同时还可能在新的保存方法研究和临床血小板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