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文珍 《哈尔滨医药》2012,32(2):109-10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380例高血压痛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48.04%)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1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导致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治疗高血压不仅要降压,更应关注24h的血压是否获得平稳控制,应合理选取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60例,分别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有无LVH,分为LVH组(n=70)和非LVH组(n=90),比较2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分析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与LVH的关系.结果 ①LVH组与非LVH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VH组与非LV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14)mmHg(1 mmHg=0.133 kPa)比(121±9)mmHg、(18±4)mmHg比(82±5)mmHg、(16 ±5)mmHg比(11±4)mmHg、(153±11) mmHg比(123±10) mmHg、(17±5)mmHg比(13±4) mmHg、(100±9)mmHg比(83±6)mmHg、(16±5) mmHg比(10±3)mmHg、(147±14)mmHg比(112±12)mmHg、(15±6)mmHg比(10±4) mmHg、(96±10) mmHg比(77±8)mmHg、(14±6) mmHg比(8±3) mmHg](均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变异性异常与LVH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大者,LVH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降压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24h无创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勺型和非勺型二组。采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入选高血压患者进行24h血压监测并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并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观察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非勺型高血压组在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五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勺型高血压组,P〈0.叭。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35-1236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75例高血压患者,男51例,女24例,平均年龄 (63±8)岁。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血压 ,超声心动图测量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患者LVMI、动态血压参数 :24小时SBP、nSBP、nDBP、24小时SBPV、nSBPV、ndDBPV高于存在者 (P<0.05) ;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者LVMI、动态血压变异系数 :24小时SBPV、nSBPV明显高于无LVH组 (P<0.05) ;LVH组LVMI与24小时SBPV、nSBPV呈正相关(r=0.497、0.369 ,P<0.05)。结论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增高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与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的关系 ,对 10 1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 ,并行左室重量 (LVM)测量。结果发现ABPV参数SSDd、SSDn、DSDn、 2 4SSD、 2 4DSD及LVW均与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动态血压变异性可能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损害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LVH组40例,高血压无LVH组60例,对照组正常血压者50例。予动态血压监测仪24 h连续记录,统计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高血压无LVH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24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的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故高血压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减少LVH及各种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左心室肥厚者的血压变异性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大可引起左室明显肥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LVH)影响。方法:对确诊的60例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EH伴LVH与无LVH两组24h平均收缩压(SBP)及昼间平均S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夜间平均SBP、平均舒张压(D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两组24h收缩压负荷(SBP load)及舒张压负荷(DBP load)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SBP load及DBP loa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收缩压标准差(ABPVs)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ABPVs及舒张压标准差(ABPVd)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其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明显增大。夜间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血压变异性(BPV)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EH患者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以测得的各时间段血压标准差(SD)作为BPV指标.结果 EH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Ⅱ、Ⅲ期EH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Ⅰ期EH患者;EH患者血压变异性随血压水平的增加而逐...  相似文献   

10.
余娟  周丽  张玉芝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82-183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高血压的患者125例,根据有无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和靶器官正常组,另入选6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较三组间的血压变异指数、血压负荷等参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BPV值增大(P<0.05);靶器官损害组BPV明显高于靶器官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靶器官损害与收缩压、收缩血压负荷相关,与血压变异率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探讨高血压病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之间关系。方法40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左室肥厚组(18例)和左室非肥厚组(22例)。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监测前3天停用所有降压药,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观察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左室肥厚组和左室非肥厚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59.8±22.9mmHg、129.9±11.9mmHg(P<0.01),平均舒张压分别为95.5±15.3mmHg、74.7±9.8mmHg(P<0.01),收缩压负荷分别为79.5±24.9%、30.2±23.5%(P<0.01),舒张压负荷分别为52.1±27.7%、17.9±17.8%(P<0.01),有昼夜节律分别为9例、19例,无昼夜节律分别为9例、3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分别为50%、13.6%(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脉压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思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575-257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动态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AOD)的关系。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8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动态脉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入选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计算体重指数(BMI)、查空腹血糖(FBS)、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小时动态脉压,AOD及LVMI在高血压左心室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年龄及高血压病程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脉压增加和AOD扩大是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共同危险因素,与年龄及高血压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13.
动态血压变异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查142例年龄大于6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81例无左室肥厚,61例有左室肥厚, 对两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及昼夜间比较,并对各参数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昼、夜收缩压水平、脉压与LVMI呈强相关,左室肥厚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脉压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②两组之间血压变异无差异;③所有患者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收缩压变异白昼大于夜间,而昼夜间舒张压变异、脉压水平改变不明显。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血压变异相关性较小,主要与收缩压水平与脉压水平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舒张压变异与脉压水平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脉压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病脉压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 (EH)病人脉压 (PP)与左心室肥厚 (LVH)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标准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 138例老年EH病人收缩压 (SBP)及舒张压 (DBP) ,根据PP分为A、B两组。A组(PP≥ 6 0mmHg ,5 2例 ) ,B组 (PP <6 0mmHg ,86例 ) ,测定心率 (HR)、空腹血钾 (K+ )、胆固醇 (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血糖 (BG) ;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测定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 (LVPWT)、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并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两组病人DBP、HR、K+ 、TC、TG、LDL C、BG、LVDd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而SBP、PP、LVPWT、IVST、LVMI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老年EH病人SBP和PP与LVH之间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荆忱  李洁  傅涛  陈杰  陈宏 《中国医药》2014,(3):303-305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每片含厄贝沙坦150 mg及氢氯噻嗪12.5 mg),1片/次,1次/d,共 8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血压变异性,以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SD)表示血压变异性,24 h 收缩压、24 h 舒张压变异(24 h 收缩压变异、24 h 舒张压变异)及左心室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24 h 收缩压变异分别为(14.8±3.6)、(9.7±2.8) mmHg(1 mmHg=0.133 kPa),24 h 舒张压变异分别为(12.9±3.1)、(8.6±2.4)mmHg,治疗后24 h收缩压变异、24 h 舒张压变异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左心室质量为(242±40)g,治疗后为(223±20)g,左心室质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降低血压变异性,改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13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动态血压,采用心超评价左心室肥厚情况,分析血压节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结果:134例高血压患者中,节律异常的非杓型血压患者13例(9.7%)。血压节律异常与性别、年龄、BMI和高血压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关(P〉0.05),而和心室重量指数有关(t=7.913,P=0.000)。非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69.2%,高于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18.2%(χ^2=17.203,P=0.000),OR值为10.125,95%CI为2.488~48.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节律异常和高血压严重程度、血压控制情况及脉压大小同是引起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节律异常容易并发左心室肥厚。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除了控制血压的绝对值外,还应注意调节血压的正常生理节律。  相似文献   

17.
李献良 《淮海医药》2009,27(4):287-28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2组:左室肥厚组(n=30)与非左室肥厚组(n=72)。结果(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及脉压以及夜间舒张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6.2±13.5)mm Hg、(125.7±9.2)mm Hg;24 h脉压分别为(59.7±12.7)mm Hg、(46.8±7.1)mm Hg;白天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9.3±10.9)mm Hg、(128.2±10.64)mm Hg,白天脉压分别为(60.2±12.4)mm Hg、(48.1±8.0);夜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1.7±16.9)mm Hg、(118.8±9.7)mm Hg;夜间脉压分别为(57.8±14.1)mm Hg、(43.7±6.7)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84.0±10.7)mm Hg、(75.1±7.6)mm Hg。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其动态血压呈非杓型节律为66.7%比30.6%,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左室肥厚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对72例伴有或不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血压的变异性,并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无论是否伴有LVH与正常组相比较,长时血压变异各指标均显著增高,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及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在伴有LVH的患者较无LVH的高血压患者相比显著增高.结论 血压变异性增高是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一个特征,长时血压变异与LVH有一定关系,理想的抗高血压治疗也应降低BP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