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即时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2次以上颅脑CT检查能确认的纵裂池出血63例。另按顺序取自我科颅脑CT检查正常者150例做对比资料。按zimmerman等提法,将大脑镰及纵裂池以胼胝体为界分为上、前、后三部分作分析。结果纵裂池出血表现为:纵裂池内高密度“之”字征;天幕切迹增宽。结论上述结果是诊断纵裂池出血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2.
刘波  陈勇 《黑龙江医学》2009,33(8):612-613
目的提高纵裂池出血的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或误诊。方法搜集2次CT检查确诊为纵裂池出血43例;另取我院CT室检查正常者120例资料作对比。均行轴位CT扫描,按Zimmerman等提法,将大脑镰及纵裂池以胼胝体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后3部分,并进行分析。结果纵裂池出血表现为:纵裂池线影增宽、密度增高,正常低密度纵裂池影消失;前纵裂池线影延长;侧脑室体上方层面纵裂池内高密度线影前后连贯;纵裂池内高密度"之"字型;天幕切迹增厚。结论上述结果,是诊断纵裂池出血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即时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能力。方法 :搜集 2次以上颅脑CT检查能确诊的纵裂池出血 60例 ,并以我科颅脑CT检查正常者 1 5 0例做对照。结果 :纵裂池出血表现为 :纵裂池线影增宽 ,密度增高 ;前纵裂池线影增长 ;侧脑室上方 1cm层面纵裂池内高密度线影前后连贯 ;纵裂池内高密度“之”字征 ;天幕切迹增宽。结论 :上述结果是诊断纵裂池出血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联合MRI诊断大脑镰和纵裂池出血的意义。方法30例病例首诊均常规螺旋CT机轴位扫描,并在病情许可下均进行了MRIT1WI、T2WI多层面扫描。所有病例均进行CT或(和)MRI随访复查。由2位主治以上医师对CT及MRI图像进行了仔细观察和分析,意见一致方可作出诊断,并以随访出血吸收或出血量减少作为最后诊断依据。结果30例中18例CT诊断为出血(大脑镰出血4例,纵裂池出血6例,大脑镰合并纵裂池出血8例),7例CT诊断大脑镰可疑出血,5例CT诊断正常;30例MRI检查均发现出血,其中大脑镰出血16例,纵裂池出血6例,大脑镰出血合并纵裂池出血8例;复查CT和(或)MRI,出血均明显吸收或减少。结论CT结合MRI能明显提高大脑镰出血和纵裂池出血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覃柳生  左仁杰  韦文华 《右江医学》2012,40(4):553-554,6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85例患者,分析CT表现特点。结果 TSAH位于脑池(纵裂池、侧裂池、环池、枕大池)90例,位于脑表面沟50例,脑池、脑沟同时有出血45例,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其它的颅脑损伤及有多处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CT检查是诊断TSAH较为可靠的依据及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与纵裂池出血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维山 《当代医学》2009,15(3):111-111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和纵裂池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晰资料完整的23例硬膜下血肿和45例纵裂池出血的CT征象。结果23例硬膜下血肿cT征象为大脑镰呈细绳状或粗绳状增宽、密度增高,部分出现脑回远离中线、脑沟消失或模糊等占位征象;45例纵裂池出血CT征象为纵裂池线影增宽、密度增高,前纵裂池线影增长,侧脑室上方10mm层面纵裂池内高密度线影连贯,纵裂池内高密度“之”字征。结论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与纵裂池内出血均为常见的颅脑病变,只要全面分晰病变的CT征象一般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唐肇普  钱新初  刘三军 《医学争鸣》2001,22(23):2198-2200
目的:探讨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TSAH0的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24例STSAH患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2例经CT复查及治疗结果证实。结果:STSAH的出血部位分布于:大脑纵裂池56例(45.2%);脑干周围池37例(29.8%);大脑侧裂池22例(17.7%);脑表面沟9例(7.3%)。其主要CT表现特征为:①纵裂池染色半球面边缘毛粗糙;②脑干周围池积血征;③侧裂池或脑表面沟铸型染色征。结论:①CT据上述特征性表现可作出STSAH诊断;②大脑纵裂池出血时的冠状位重建图像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③CT复查助于检证诊断和及时检出迟发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8.
陈加源  杨向进  张天 《四川医学》2002,23(3):264-264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88例,侧裂池及脑沟出血33例,天幕区出血5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98例,结论:分布与脑池脑沟一致的密度增高影是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征像。  相似文献   

9.
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及解剖学基础(附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大脑镰、纵裂池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纵裂池出血的CT特征。方法按国外学者[1]提法,将大脑镰和纵裂池以胼胝体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及后三部分,回顾分析34例纵裂池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CT特征为:纵裂池呈稍增宽线状高密度影,宽度>1mm,CT值约50~80Hu,边缘稍模糊,可呈锯齿状或羽毛样改变。前纵裂池线状高密度影长度超过前纵裂的1/2;大脑镰中份、侧脑室顶部及以上层面见到前后贯通、边缘稍模糊线状高密度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且向下可见到与增厚、密度增高的小脑幕切迹缘相延续,类似强化的“Y”或“V”字形小脑幕。结论纵裂池出血具有相应的特征性,有助于同正常大脑镰、大脑镰钙化及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出血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鉴别诊断。方法对比分析85例新生儿SAH与8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脑CT表现,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鉴别。结果85例SAH中发生于直窦27例(31.76%),上矢状窦22例(25.88%),纵裂池14例(16.47%),小脑天幕11例(12.94%),外侧裂池8例(9.41%),脑底池2例(2.35%),小脑延髓池1例(1.18%)。在85例SAH征象中,出现线状征及空三角征49例(57.65%)。85例正常新生儿颅脑相对高密度部位:直窦9例(10.59%),上矢状窦7例(8.24%),纵裂池3例(3.53%),小脑天幕1例(1.18%)。85例SAH患儿,有6例诊断不符。两组CT表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新生儿CT表现为直窦、上矢状窦、纵裂池、小脑天幕有时密度相对略高,易误诊为新生儿SAH,因此要注意正常新生儿颅脑与新生儿SAH的CT鉴别。  相似文献   

11.
孙振平 《当代医学》2014,(12):67-6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颅脑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康平县人民医院110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结果110例患者中,颅骨骨折25例,脑挫裂伤16例,颅内血肿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外伤性气颅10例,外伤性脑梗塞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明确诊断颅脑损伤部位、范围及程度,对病情评估、临床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纵裂池创伤性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征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创伤性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颅脑创伤患者,表现为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短规CT复查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征象均消失。结果:24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前纵裂池高密度影长度增加,8例伴有胼胝体沟征;纵裂池呈局限性羽毛状高密度影,邻近脑沟消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增粗,边缘毛糙;复查显示上述征象均消失。结论:局限在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有特征性表现,与检查时间关系密切,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检出率。方法对182例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病例中,175例作出正确诊断,诊断符合率占96.2%。其中脑池、脑沟显示高密度影136例,占74.8%;少数不显示高密度影,仅显示大脑纵裂、天幕稍增宽及脑池、沟消失共39例,占21.4%。结论CT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具有极高诊断率,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能提高检出率,为临床的早期诊治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14.
张丽 《吉林医学》2014,(7):1462-1463
目的:总结分析临床颅脑外伤CT诊断经验,提升颅脑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12例颅脑外伤伤者的临床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12例患者中伤者多数出现骨折的现象,单纯性骨折19例,59例伤者出现血肿状况,脑挫裂伤伤者22例,外伤性气颅伤者9例,出现外伤性脑梗死3例。结论:关注CT诊断的征象,留意颅内积气伤者的骨折、颅缝分离,及相伴的迟发性硬膜外出血,多进行增强扫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显微开颅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5例采用显微镜辅助翼点开颅脑底池打通术治疗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占位性临床症状均消失;随访3个月~2年,复查CT积液完全消失36例,大部分消失9例,无复发、出血及感染表现.结论:显微镜辅助翼点开颅脑底池打通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204例颅脑外伤的CT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的CT征象,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204例颅脑外伤的CT临床资料。结果:颅骨骨折48例,硬膜外血肿29例,硬膜下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脑挫裂伤106例,脑内出血11例。脑室出血3例,弥漫轴索损伤3例,外伤性脑梗死3例。结论:对颅脑损伤的患者根据病情及时行CT检查,对发现病变及指导治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在颅脑外伤诊断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颅脑外伤的病例资料,患者男120例,女60例,临床表现为外伤后头痛,呕吐、双侧瞳孔不对称,项强等症状。结果:CT表现为头皮裂伤及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腔出血,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外伤性脑梗塞,颅内积气等。结论:CT的密度分辨率高,能显示所有的颅内外伤性病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在颅脑外伤诊断中的方法以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00例患者全部接受CT影像诊断,对100例患者CT影像极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颅脑外伤CT影像诊断方法。结果:经过CT影像诊断,发现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有17例患者单纯颅骨骨折,7例患者外伤性气颅,10例患者脑挫裂伤,10例患者硬膜下积液,56例患者颅内血肿。CT影像比较清晰,诊断结果准确。结论:CT诊断颅脑外伤准确率较高,图像清晰,对于颅脑外伤患者的及时诊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中要进一步加大医师CT影像诊断技能培训力度,充分发挥CT影像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ISH)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硬膜下血肿,其CT征象有时难以与正常大脑镰影像、大脑纵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区别。笔者收集ISH 32例,旨在分析其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陈立朝  许民辉  邹咏文  陈广鑫 《重庆医学》2004,33(10):1564-1565
目的总结分析外伤性大脑间纵裂血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10年收治的4例外伤性大脑间纵裂血肿的临床特点.结果 4例大脑间纵裂血肿具有以下临床特点:早期症状体征不重或者有中间清醒期,大脑镰综合征是其特征性表现,CT可确诊.结论早期诊治能降低大脑间纵裂血肿病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