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适于整形外科动物实验的快速、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82只实验用家兔,随机分为A、B、C三组,Α组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35 mL/kg),Β组给予10%水合氯醛静脉注射(2.5~3 m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2 mL/kg)和静脉注射10%水合氯醛(1~1.5 mL/kg)复合麻醉,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观察3组麻醉药物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及动物麻醉死亡率。结果诱导期及苏醒期时长C组介于A,B两组之间(P0.05);而麻醉期时长C组与A组相当(P0.05)并均高于B组(P0.05)。结论速眠新Ⅱ与水合氯醛复合麻醉诱导及恢复时间短,麻醉维持时间长,死亡率低,是整形外科家兔动物实验中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与麻醉剂速眠新配伍的应用效果。方法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A组和B组分别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1 mL/kg和1.0 mL/kg之后30 min,,对照组仅肌肉注射速眠新0.20 mL/kg。结果3组大鼠麻醉诱导时间相同,均不超过3 min;B组麻醉维持时间最长、苏醒时间最短;A组次之。A组和B组麻醉期心率和动脉平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监测显示,麻醉后A组和B组的大鼠呼吸数显著高于A组(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速眠新与盐酸氯胺酮和速眠新复合麻醉对猕猴的麻醉效果。方法 成年健康猕猴 10只 ,动物分成单纯麻醉组 (速眠新组 ,5只 )和复合麻醉组 (速眠新和盐酸氯胺酮组 ,5只 ) ,均采用肌内注射麻醉。结果 速眠新麻醉维持时间仅 0~ 1h ,麻醉效果低于复合麻醉效果。速眠新有较好的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作用 ,复合麻醉使速眠新效果更佳 ,麻醉时间更长、更稳定 (1~ 2h) ,复苏期较快。结论 速眠新和盐酸氯胺酮复合麻醉适合动物实验时间较长的手术 ,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氯胺酮与速眠新、硫喷妥钠对犬麻醉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氯胺酮与速眠新、硫喷妥钠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方法成年健康犬180只。动物分成单纯麻醉组(氯胺酮组,60只)和复合麻醉组(氯胺酮与速眠新组,60只;氯胺酮与硫喷妥钠组,60只),采用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麻醉。结果氯胺酮麻醉维持时间为0.5~1h,用量较大,麻醉效果低于复合麻醉效果,复合麻醉能相互弥补本身不足,增强麻醉效果,提高肌肉松驰力,麻醉深浅容易控制,对呼吸,循环系统无明显的抑制,麻醉时间更长,更稳定(1~4h),用量小,苏醒快。结论氯胺酮与速眠新、硫喷妥钠复合麻醉适合动物实验时间较长的手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犬麻醉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实验大鼠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A组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mg/kg,B组腹腔注射5%氯胺酮120mg/kg,C组尾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mg/kg和芬太尼0.05mg/kg,记录3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3组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麻醉操作时间较A、B组长(P〈0.01);各组麻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较戊巴比妥钠与氯胺酮腹腔注射更适于在大鼠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盐酸奈福泮复合丙泊酚与盐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200例行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静脉注射氯胺酮0.5~1mg/kg+丙泊酚2mg/kg;B组(观察组)静脉注射盐酸奈福泮0.2~0.4mg/kg+丙泊酚2mg/kg。每组100例。观察麻醉效果、苏醒时间、离院时间。结果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麻醉效果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奈福泮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好,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婴幼儿氯胺酮全身麻醉前用药进行随机观察比较。方法将60例施行氯胺酮全身麻醉的婴幼儿随机分成两组,盐酸戊乙奎醚组(A组)和阿托品组(B组),每组30例。分别于入室后静注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或阿托品0.01mg/kg,行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0、20、30min及输注氯胺酮后5、15min的HR、MAP、SpO2、体温的变化,并观察60min内口腔、颜面潮红和镇静程度。结果与B组比较,A组HR较稳定,B组(92.2±16.0)次/分,A组(77.3±11.4)次/分(P〈0.05)。A组婴幼儿体温轻度变化,B组婴幼儿体温升高明显(P〈0.01)。两组间比较口干、颜面潮红和镇静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具有显著的HR稳定、体温变化小的作用特点,对避免增快HR、体温升高的婴幼儿氯胺酮全身麻醉,盐酸戊乙奎醚是较理想的麻醉前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异丙酚、异丙酚复合阿托品/氯胺酮应用于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舒适性及实用性。方法 选择结肠镜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为异丙酚组,B组为异丙酚复合阿托品组,C组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A组缓慢静注异丙酚(1.0~2mg/kg),B组缓慢静注异丙酚(1.0~2mg/kg)和阿托品(0.5mg)混合液,C组先缓慢静注氯胺酮(0.5~0.8mg/kg),后静注异丙酚(1.0~2mg/kg)。用药至患者无意识,睫毛反射消失后检查开始,后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情况追加异丙酚(30~50mg)至手术结束。连续监测并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三组患者的SBP、HR、SpO2,术后苏醒时间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1)A组术中心率下降与术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B、C两组心率麻醉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2)A、B两组收缩压与术前基础值相比下降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C组收缩压麻醉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3)本组异丙酚用量相比,B、C两组明显少于A组(P〈0.01)。(4)三组患者对术中不适均无记性,但C组患者有术后轻微躁动,苏醒延迟。结论 这三组药都能减轻患者痛苦,B、C组能减轻异丙酚的心血管副反应,但氯胺酮不利于患者术后迅速苏醒。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异丙酚及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芬太尼、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20例早孕者,均无麻醉前用药,随机分为4组,其中单用异丙酚组为A组,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0.3mg/kg)为B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1.5μg/kg)为C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0.5μg/kg)为D组。记录麻醉前后SPO2、HR、R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4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4组病人麻醉前后的SpO2、HR、R无显著性差异,苏醒时间A、C、D组较短,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异丙酚用量B、C、D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C、D组(P〈0.05),患者麻醉药效以D组最高,与A、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比单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复合氯胺酮更有优点,麻醉效果确切、唤醒时间短、清醒程度高、呼吸抑制发生率低。该药物配伍方案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是一种较为合理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速眠新在实验猕猴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速眠新在实验猕猴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将36只猕猴随机分为空腹和进食(A、 B)两组,按0.1、0.2、0.3 ml/kg三种注射剂量(根据药物推荐的麻醉剂量选取)将A、B组又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只,然后进行速眠新肌肉注射麻醉。结果分别给予速眠新后在 (3.00±1.26)-(6.83±4.62)min进入麻醉状态;维持时间在(20.50±7.82)-(230.67±24.01)min; 麻醉维持期呼吸频率在(45.50±13.47)-(81.67±24.22)次/min;心率在(45.50±13.47)-(122.33 ±28.24)次/min,体温在(38.65±0.58)~(39.33±0.72)℃。结论速眠新剂量在0.1~0.3 ml/kg肌肉注射麻醉实验猕猴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胺酮、速眠新II和咪达唑仑混合液诱导麻醉,氯胺酮和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实验时间长达8 h的五指山小型猪的全身麻醉效果。方法 18头体重(20.3±1.9)kg的五指山小型猪采用联合氯胺酮、速眠新II和咪达唑仑耳后肌肉注射诱导麻醉成功后,氯胺酮与丙泊酚混合液静脉持续泵入,观察诱导药物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小型猪进入麻醉状态后0、0.5、1、1.5、2、4、6、8 h的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理指标、反射活动和镇痛镇静肌松效果。结果 18头成功麻醉,4头术中死亡,原因分别为低血容量性休克、麻醉意外、左主干血栓和再灌注心律失常。麻醉全程中猪的镇痛、镇静、肌松效果显著,平均显效时间为(4.8±1.2)min,维持时间为(54.1±5.8)min。1~8 h间,小型猪的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和肛门反射均迟钝或消失;麻醉全程体温均呈下降趋势,麻醉后1 h体温较0 h差异有显著性(P0.05),4 h降至最低点后维持稳定。血压逐步下降,因球囊阻断前降支血流诱发心肌梗死致使血压在2 h降至最低,2 h与0 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球囊撤出后,血压和心率回升至相对稳定水平。呼吸虽有波动,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氯胺酮、速眠新Ⅱ和咪达唑仑复合诱导麻醉,氯胺酮和丙泊酚联合维持麻醉方案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麻醉全程中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相对稳定,并且镇痛镇静肌松效果良好等优点,适合小型猪的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戊巴比妥钠和速眠新Ⅱ注射液合剂在动物犬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探讨经济有效的动物麻醉方法。方法选用手术用杂种犬7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速眠新Ⅱ注射液合剂按体质量0.1 ml/kg臀部肌注,联合3%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溶液按体质量0.2 ml/kg静脉注射麻醉;对照组使用3%戊巴比妥钠按体质量1 ml/kg静脉麻醉。观察比较两组犬只麻醉效果、麻醉诱导期、麻醉用药剂量、首次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效果、麻醉诱导期、麻醉用药剂量、首次麻醉维持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麻醉并发症和苏醒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戊巴比妥钠联合速眠新Ⅱ注射液合剂麻醉效果好,使用剂量也较单一使用戊巴比妥钠降低,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原有山羊麻醉方法的对比,观察改良后的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为动物造模过程中的山羊麻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选取制造胫骨骨折模型的山羊72只,36只采用原有麻醉方法即肌内注射速眠新联合地西泮(A组),36只采用改良后麻醉方法即肌内注射速眠新、地西泮联合泵注丙泊酚(B组)。观察山羊术中挣扎次数、追加速眠新总剂量、麻醉致死率及苏醒时间。结果 A组动物麻醉致死率为16.67%,B组无动物死亡;A组动物挣扎次数及追加速眠新总剂量、苏醒时间为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麻醉方法可以减少动物的挣扎次数,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动物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程鹏   《中国医学工程》2012,(8):24-25,29
目的探讨不同的麻醉方式用于小儿疝气手术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0月-8岁、择期行疝气手术40例,随机分为2组,七氟烷吸入麻醉组(S组)和骶管阻滞组(C组)。入室后静脉给予0.1mg/kg咪唑安定、1mg/kg盐酸氯胺酮,S组给予面罩吸入七氟烷,根据血压、心率调节吸入麻醉药浓度;C组在左侧卧位下行单次骶管阻滞,穿刺成功后一次性骶管注入0.2%罗哌卡因1mL/kg。围麻醉期间连续观察SBP、DBP、HR、SpO2,记录手术结束后、清醒的时间及苏醒质量,记录患儿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时间和清醒时间有明显差别(P〈0.05),两组在麻醉前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别,在手术开始时S组心率明显高于C组(P〈0.05),在苏醒时及清醒时S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SpO2无明显变化,S组在苏醒期有30%患者出现屏气,SpO2〈90%,经面罩吸氧后能维持SpO2≥98%,50%患者出现恶心、呕吐,80%发生苏醒期躁动;而C组仅有5%患者出现屏气(P〈0.05),10%患者出现恶心(P〈0.01)、呕吐,25%发生苏醒期躁动(P〈0.01)。其余不良反应如喉痉挛、低氧血症、呼吸抑制等两组均未发生。结论小儿骶管阻滞用于疝气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躁动发生率低于七氟烷吸入组。  相似文献   

15.
姜建利  冯硕  刘轩  张铁文 《医学综述》2012,(19):3320-3322
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治疗带状疱疹的最适氯胺酮剂量,及与之配伍的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的浓度和剂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24例发生在胸部和腰部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盐酸左旋布比卡因复合0.3 mg/kg氯胺酮;Ⅱ组:盐酸左旋布比卡因复合0.6 mg/kg氯胺酮;Ⅲ组:盐酸左旋布比卡因复合0.9 mg/kg氯胺酮;Ⅳ组:对照组,单纯使用盐酸左旋布比卡因。选择相应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5~4.0 cm,分别注入15 mL盐酸左旋布比卡因与不同剂量氯胺酮混合液。按双盲、序贯的方法,以前一例患者的镇痛效果,确定下一例患者所用的盐酸左旋布比卡因药液浓度,各组初始的盐酸左旋布比卡因浓度均定为0.12%。结果各组镇痛后48 h与镇痛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Ⅲ组镇痛后48 h内,收缩压、心率与镇痛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镇痛后收缩压、心率变化比较明显,与镇痛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各组盐酸左旋布比卡因镇痛的EC50值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0.3 mg/kg和0.6 mg/kg的氯胺酮得到的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的最低有效镇痛浓度分别为0.075%和0.058%,两组均可达到满意镇痛,不良反应小。结论硬膜外镇痛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最适氯胺酮剂量是0.3 mg/kg和0.6 mg/kg,与之配伍的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的浓度分别为0.075%和0.05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身热化疗术中长托宁与东莨菪碱联合应用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患者,分为长托宁与东莨菪碱联合应用组(A组)、长托宁组(B组)、东莨菪碱组(C组),关舱前A组和B组肌注长托宁0.02mg/kg,C组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术中根据出汗情况A组和C组追加东莨菪碱、B组追加长托宁,观察三组患者的食管温度升至41.8℃所需要的时间,升温前、升温至39℃、40℃、41.8℃、维持41.8℃2h的HR、MAP、CVP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患者食管温度升至41.8℃所需要的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A、B组与C组相比的升温时间明显缩短(P<0.05);A组在40℃、41.8℃、维持41.8℃2h时的HR与B组相比均增快,但无统计学意义,C组在各温度点的HR与A组、B组相比均明显增快(P<0.05);当食管温度达到40℃以上,患者的MAP随着心率增快而下降,CVP随着心率的增快而升高,C组与A组、B组相比,MAP明显下降(P<0.05),CVP明显增高(P<0.05);B组和A组、C组相比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P<0.01)。结论在全身热化疗术中长托宁与东莨菪碱联合应用能明显缩短升温时间,维持循环动力学的稳定,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溢尿灵对肾阳虚大鼠模型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0.3mL后肢肌肉注射,1次/d,连续8周,并从第8天开始用双蒸水灌胃,2mL/只,1次/d,到实验结束。其余各组按25mg/kg给予醋酸泼尼松后肢肌肉注射,连续8周,并于第8天开始分别给予双蒸水、金匮肾气丸及溢尿灵大小剂量灌胃,连续7周。8周后,测体质量,处死,迅速去除脾脏、胸腺、肾上腺称取质量,计算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并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 溢尿灵大剂量组大鼠脾脏、胸腺指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溢尿灵小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与模型组大鼠胸腺指数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溢尿灵小剂量组大鼠脾脏指数与模型组大鼠脾脏指数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溢尿灵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来治疗肾阳虚型应力性溢尿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建立操作简便可行、成功率高、具有良好模拟性的新生大鼠高胆红素血症动物型,为开展高胆红素血症致核黄疸及相关神经损伤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模型。方法 随机选取7日龄SD大鼠,分别采用25、50、75mg/kg三个梯度腹腔内注射盐酸苯肼,建立溶血致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同时设立对照组,分别在实验处理48小时后,测定血、脑组织胆红素、同时进行脑组织NSE分析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三组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血、脑组织胆红素、脑组织NSE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血红蛋白含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0mg和75mg剂量组血、脑组织胆红素、脑组织NSE均大于25 mg剂量组,而血红蛋白含量小于25 mg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0mg和75mg剂量组间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注射盐酸苯肼能够制作出符合临床特征的高胆红素动物模型,50mg/kg为最佳浓度,是建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长期被动跑轮运动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探索新的生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 方法 雄性8周龄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被动跑轮运动组、假手术组和主动脉弓缩窄组,各10只。对被动跑轮运动组和主动脉弓缩窄组大鼠分别行被动跑轮运动训练和主动脉弓缩窄术;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不结扎胸主动脉,其他与主动脉弓缩窄组作相同处理。训练或术后5周,被动跑轮运动和主动脉弓缩窄两组模型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进行比较,从超声心动图、组织形态学、心衰分子标记物表达等方面来全面评估被动跑轮运动建立生理性心肌肥厚的效果。 结果 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被动跑轮运动组和主动脉弓缩窄组的左室前壁厚度均较各自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 ;在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方面,被动跑轮运动组和主动脉弓缩窄组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明显变化(P<0.01)。被动跑轮运动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改变,而主动脉弓缩窄组较假手术组减少38%(P<0.01),提示两种不同的心脏肥厚导致的心脏结构改变有明显差别。组织形态学方面,较正常对照组,被动跑轮运动组心脏质量指数增加25.0%,左室质量指数增加37.3%,肺脏质量指数增加23.8%;与假手术组比较,主动脉弓缩窄组的上述指标分别增加31.6%、38.8%和56.6%(P<0.05或P<0.01)。被动跑轮运动组心房利钠肽(ANP)和脑钠肽(BNP)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0.67倍和0.48倍(P<0.05);而主动脉弓缩窄组ANP、BNP较假手术组分别升高1.98倍和2.0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期被动跑轮运动能成功诱导大鼠生理性心肌肥厚,为建立生理性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