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microRNA-145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河北省涿州市医院院就诊的疑似AMI患者282例,根据AM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MI组174例与非AMI组108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5例作为对照组。AMI患者分别于发病3、8、24、72、120和168 h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microRNA-145含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b)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microRNA-145、cTnI及Mb对AMI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浆microRNA-145与AMI的关系。Spearman秩相关分析AMI患者血浆microRNA-145水平与cTnI、Mb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和非AMI组血浆microRNA-145(2~(-ΔΔCt))分别为1.06±0.25和0.48±0.12,cTnI分别为2.96(0.56,10.28)ng/mL和0.05(0.01,0.23)ng/mL,Mb分别为87.35(68.42,139.34)ng/mL和43.62(30.28,70.41)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0.07±0.01、0.00(0.00,0.00)ng/mL和19.53(11.46,32.5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nI和Mb相比,血浆microRNA-145水平在AMI患者中出现较早,3 h开始升高(0.72±0.16),8 h达到高峰(1.84±0.52),在7 d仍可见microRNA-145高表达。血浆microRNA-145最佳临界值为0.72时,其诊断AM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好,分别为86.4%和9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microRNA-145及cTnI是AMI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MI患者血浆microRNA-145与cTnI呈正相关(r=0.586,P0.01)。结论血浆microRNA-145在AMI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早期诊断AMI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心肌特异性microRNA-499(miR-499)与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7名AMI病人和32名健康人的血浆标本,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浆中miR-499的含量,同时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cTnT的变化。【结果】AMI病人血浆中miR-499的含量较健康人显著升高(P<0.01),而当这些AMI病人康复后出院时miR-499的含量已下降到基线水平。MiR-499含量的变化与研究病例的自身特征无相关性(P>0.05)。另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表明,miR-499在诊断AMI方面具有明确的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但并不优于cTnT。【结论】循环miR-499可作为AMI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但在AMI早期诊断价值上不优于cTnT。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25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微量元素(钙、铜、铁、镁、锌)的含量,并与心肌死恢复期及正常人比较,发现急性期血清铜、铁含量明显增高,锌、镁含量明显减低,,而钙的含量无差异。提示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细胞大量破坏,使血清铜、铁、锌、镁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临床上可测定其血清含量来作为评价心肌缺血程度的指标,治疗上适当补充锌、地心肌细胞的修复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 为(126.54±11.02)、CKMB 为(22.49±2.47)、LDH 为(164.29±12.58)、Mb 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以2009年1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分为正常组(49例)与异常组(3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采用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正常组患者心功能更好,临床治疗效果佳,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异常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有关,有助于临床诊治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02例AMI患者(AMI组)及51例冠脉造影阴性患者(Con组)的血脂变化,尤其是TG及HDL-C与AMI的关系。结果:AMI组患者不仅TC升高,且TG也明显升高,高甘油三酯组(HTG)HDL-C有明显降低,二者比值TG/HDL-C水平、TC/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72±0.99)vs(1.28±0.52),P<0.01;(4.74±1.53)vs(3.86±0.88),P<0.01]。结论:AMI患者各项血脂可有不同程度改变,但以TG/HDL-C及TC/HDL-C比值变化更为明显,二者是对AMI的发病危险有重要预测价值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趋势。方法 抽取 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组 )和 2 8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静脉血标本 ,用SysmexSE 95 0 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小板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 (Plt)计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体积 (MPV)、大血小板 (P 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直接参与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血小板参数可预示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象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而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因素有: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变化及血流的异常等。本文观察了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凝血指标的变化,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以期探讨凝血异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H - 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科确诊AMI患者74例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于确诊时即采集静脉血测定H—FABP水平。根据其测定值将患者分为二组,A组:H—FABP〈65ng/ml;B组:H—FABP≥65ng/m1。比较二组间临床资料及确诊后30d、18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衰超声指数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二组问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确诊后30d及180d时LVEF均比B组高而LVEDD、LVESD及心衰超声指数均比B组低,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后30d及180d时,A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其中A组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的测定为评价AMI患者的短期及长期心功能提供了客观的信息,具有广阔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值,探讨AMI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测定4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值,并且与43例健康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值进行比较,研究AMI对血清甲状腺激素值的影响及意义。结果 AMI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甲状腺激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AMI病情呈负相关,观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对AMI患者病情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状动脉突发的、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损伤过程,众多证据表明外泌体在AMI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外泌体作为细胞外囊泡的一员,通过多种信息分子传递细胞间信号,从而介导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本文以外泌体内不同种信号传递物质作为切入点,探讨外泌体在对AMI诊治过程中的影响,并讨论其在AMI诊疗过程中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血中microRNA-1(miR-1)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AMI患者28例和同期住院患者26例(对照组)。在心肌梗死发作后的不同时间段:AMI患者入院时(T0)、8 h(T8)、12 h(T12)、24 h(T24)、7 d、14 d,采血液样本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全血中miR-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ELISA法检测AMI不同时间血浆心肌肌钙蛋白的水平。结果:AMI患者全血中miR-1的表达水平在T0、T8、T12、T24、7 d时间段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AMI后第14天时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提示miR-1的ROC曲线下面积在T0、T8、T12、T24、7 d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831、0.828、0.835、0.774(P〈0.01)。结论:全血中miR-1可能作为早期诊断AMI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pelin水平变化的意义与一年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3 位接受直接PCI的
STEMI患者、30 位接受择期PCI的STEMI患者、30 位接受择期PCI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10 位健康志愿者不同时段外周血
apelin水平,同时收集相应的临床资料。行冠脉造影术后予以Gensini评分。在患者入院时及随访一年(或终点事件)时评估左
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STEMI患者外周血apelin 水平降低,直接PCI后apelin 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择期PCI的
STEMI患者PCI术后apelin水平无显著变化,且低于接受直接PCI的患者;apelin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负相关;一年随访表明,
apelin水平降低与低LVEF相关,但难以预测一年终点事件。结论外周血apelin可能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即时及预后
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血清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AMI患者58例,将其分为单纯AMI组(A组)和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分别于入院不同时间点抽血查心肌坏死标记物、血清黏附分子和CRP水平,监测入院24小时内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对并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B组血清黏附分子和CRP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且血清黏附分子和CRP表达水平与心肌坏死标记物、室性早搏Lown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AMI患者急性期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清黏附分子和CRP表达水平有关,血清黏附分子和CRP表达水平越高,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就越明显和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中循环miR-214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 脉病变范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45例(AMI组), 并选择同时期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2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AMI组按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又分为单 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n=20,13,12)。提取各组人员入院时血清中总RNA,并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循环miR-214 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空腹血浆中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分泌水平。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间循环miR-214和PLGF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与AMI病 变范围的相关性。结果:AMI各亚组血清中循环miR-214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病变范围越广下降水平越明显,各组间 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各亚组血浆中PLG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病变范围增大表达水平升 高越明显,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血清中循环miR-214水平与血浆中PLGF水平呈负相关 (r=−0.588,P<0.01)。结论:AMI组循环miR-214水平显著降低,且它与AMI的病变范围存在相关性。循环miR-214有可 能作为AMI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hypothyroidism correl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CHD) mortality in long-term cohort, but whether the thyroid function status i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jury in acute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sufficiently.  相似文献   

17.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间我院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12小时内,所有病例均未行静脉溶栓治疗,即刻送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梗死相关动脉(IRA),球囊预扩张后,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结果 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左前降支病变刃例,左回旋支病变2例,右冠状动脉病变28例,原则上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RA),共置入支架72枚,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3级67例,2级2例。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有效,且效果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与梗塞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7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2组:A组41例,为无梗塞后缺血事件发作及严重并发症;B组30例,为有梗塞后缺血事件发作及严重并发症,并设立对照组15例。梗塞后4-6、24、72h及1周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铜离子活化镉还原法测定血清中硝酸盐(NO3^-),采用Swan-Ganz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结果:A组血浆ET在发病4-6h迅速升高,24h达高峰,1周恢复正常。而血浆NO于发病24h开始升高,72h达高峰值,1周恢复正常。B组ET在各个时点上均高于A组,在1周后仍高于对照组,B组血浆NO在各个时点上均低于A组,1周后仍低于对照组。且ET与PCW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2),而NO与PCWP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动态观察血浆ET、NO的变化,有助于判定梗塞后缺血事件的发生及并发症的出现,且血浆ET的持续升高会加重心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大鼠 “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探讨其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血液生化学方面的差异,为评价治疗胸痹心痛中药的药效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急性血瘀模型组、急性心肌梗死假手术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及“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每组12只),在大鼠急性 “血瘀”情况下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游离脂肪酸(FF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血浆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A2(TXA2)及内皮素(ET)水平,并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进行比较。结果: “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清MDA、SOD、GSH-Px及FFA水平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GI2及NO的减少程度和TXA2、ET及TNF-α的增加程度均明显大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P<0.05),TNF-α活性明显高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P<0.05)。结论:大鼠“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及心肌缺血时FFA 的代谢紊乱方面无明显区别,但在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方面存在明显区别。提示在评价治疗胸痹心痛中药的药效学时,仅采用单纯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不考虑中医的证候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