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了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我院用FD-31型日本Topcon眼底照相机对53例双眼患者进行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糖尿病性视风同变发为两 类型:单纯型和增殖型。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有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无灌注区、荧光渗漏、荧光遮蔽、新生血管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此法的检测率率较检眼镜主,不失为诊断分型、指导治疗、追踪观察及预后估计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检眼镜下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方法 对常规眼底检查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荧光血管造影正常44只眼,与眼底所见符合率为35.48%;异常表现共80只眼占64.52%。结论 眼底镜下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出现了微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等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3.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毅  毋海燕 《中原医刊》2005,32(1):16-16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 Ⅰ-Ⅱ期药物治疗,Ⅲ-Ⅳ期用氩离子激光进行光凝治疗,Ⅴ-Ⅵ期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结论 眼底荧光造影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及评定光凝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吴丽萍  赵佳威  陈芝清 《浙江医学》2011,33(8):1184-1185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病之一,因此采用眼底荧光造影(FFA)检查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以便适时激光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激光是目前治疗DR的有效手段,既往研究显示不同分期DR光凝术后预后不同,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预后好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更好于高危PDR[1]。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早期PPDR患者在FFA指导下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08例糖尿病患者分别用直、间接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直、间接检眼镜检查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7例,诊断率为25%,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9例,诊断率为54.63%,两组诊断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一种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诊治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糖尿病患者405例810只眼(患病时间从5~20年不等,从未进行过眼底检查),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及FFA的检查.结果 405例患者810只眼中,FFA显示眼底正常者90只眼,占1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者335只眼,占41.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者110只眼,占13.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者235只眼,占29.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者30只眼,占3.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Ⅴ期者s10s只眼,占1.1%.结论 绝大多数(本研究中占88.9%)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5 ~10年)视网膜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应早期行FFA检查.  相似文献   

8.
对 1 2 2例 ( 2 4 4只眼 )检眼镜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表明 :66例 ( 1 3 2只眼 )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及视网膜病变。这些病变包括毛细血管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扩张、微血管瘤、黄斑及视网膜水肿和毛细血管的闭塞  相似文献   

9.
10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志成  段艳华 《广东医学》2002,23(5):522-523
目的: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作用。方法: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并进行眼底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结果:21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期56眼,II期68眼,Ⅲ期52眼,IV期27眼,V期11眼,本组未见有VI期病变,合并黄斑部水肿111眼。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较好的方法,能准确地判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指导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0.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12 0例 型糖尿病患者 2 4 0眼进行检眼镜与 FFA检查 ,分析两种检查在 DR诊断及分期中的差异。结果:检眼镜下正常眼底的 78眼中 ,FFA发现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DR) 2 4眼 ,占 30 .77% ;检眼镜下所见 NDR139眼中 ,2 7眼 (19.4 2 % )经 FFA证实检眼镜对其病变程度估计不足。 结论 :FFA是早期诊断 DR的较好方法 ,能准确对 DR进行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模拟人类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动物模型,并确证其价值。方法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0 mg/kg腹腔注射造成SD大鼠糖尿病模型1个月后行VEGF玻璃体注射制造增殖型糖尿病眼底病变模型(C组),观察造模后不同时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改变及有无CD105标记阳性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并与传统的非增殖型糖尿病眼底病变大鼠模型(B组)作比较。结果 FFA结果显示:正常组无1例观察到异常荧光;B组大鼠仅观察到背景荧光的增强;C组大鼠不仅出现了背景荧光增强、大血管扭曲和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视网膜内出血等临床中常见的非增殖期病变,还观察到了视网膜新生血管这种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有的体征。光镜观察视网膜血管渗漏情况及免疫组化CD105标记视网膜内增殖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情况显示:正常组及B组大鼠无1例视网膜微血管碳素颗粒渗漏,CD105均为阴性;C1组(VEGF玻璃体注射后2周):仅观察到神经节细胞层大血管有碳素颗粒的渗漏,CD105阴性;C2组(VEGF玻璃体注射后4周):除C1组病变外,还可观察到外核层有渗漏至血管外的碳素颗粒,CD105阳性;C3组(VEGF玻璃体腔注射后8周):除C2组病变外,还可观察到黄斑区水肿、渗出等病理改变、广泛的微血管渗漏,CD105阳性。结论该动物模型成功地观察到视网膜新生血管,并与出现增殖内皮细胞的病程一致,经FFA及免疫组化CD105标记验证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周期短、更经济,为临床筛选药物研究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pattern and distribution of neovascularization of optic disc (NVD) and elsewhere (NVE) in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Methods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freshly detected cases of PDR.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images of 61 eyes were assessed. Parameters studied for NVD were their number and location and for NVE were their number, location, type of leak, and distance from center of optic disc.ResultsOf 61 eyes, 29 eyes (47.5%) had NVD with a total of 49 leaks. Of these 49 NVD leaks, the maximum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superotemporal quadrant with 21 leaks (42.9%; 95%CI 28.8–57.8%). Of 61 eyes, 50 eyes (82%) had NVE with 97 leaks. Of 97 NVE leaks, 41 were found in the superotemporal quadrant (42.3%; 95%CI 32.3–52.7%). Maximum NVE was found within the circle of radius 3–6 mm centered on optic disc (p value = 0.001) with no leaks in central macula. Of 29 eyes with NVD, only 7 eyes had >1/3 area of disc involvement. Also, of 18 eyes with concurrent NVD and NVE, only 2 eyes had >1/3 area of disc involvement which is a high-risk characteristic of PDR.ConclusionNeovascular lesions have a predilection for superotemporal part for both NVD and NVE. NVE leaks were almost double the number of NVD leaks. Maximum NVE leaks were found at posterior pole with no central macular involvement. This study provides comprehensive data and further adds to knowledge of neovascularization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D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28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DR患者。首次和末次抗VEGF治疗的间隔为抗VEGF治疗总时长(若只有1次治疗,则记为0)。末次抗VEGF治疗与治疗后FFA之间的间隔定义为治疗空窗期。结果:共纳入患者20例,24眼,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53.9±12.8)岁。抗VEGF治疗平均次数为2.5(1,3)次,抗VEGF治疗总时长为62.0(0,76.8)d。治疗空窗期为48.5(30.0,64.8)d。15眼(占62.5%)单纯抗VEGF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其余9眼(占37.5%)部分消退且未见新的新生血管生成。治疗空窗期的延长是治疗后仍有新生血管的危险因素(OR=1.089,95%CI=1.018~1.166,P=0.014)。4眼延长治疗空窗期为177.0(90.5,234.3)d,均可见消退的新生血管重新出现。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效,但可能复发,需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93例 (13 9只眼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例均行玻璃体切除术 ,术后平均随访 (16.72± 8.5 3 )个月 ,对视力改善情况及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只眼 (70 5 0 % )视力得到提高 ,术后视力明显好于术前 (P <0 0 0 1) ;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脱离和黄斑病变。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合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AION)的眼底血管造影 (FFA)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16 18例DR合并AION 17例患者的FFA检查结果、视力、视野、VEP等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双眼同时出现AION 1例 ,双眼先后出现AION 1例 ,其余为单眼 ,其中右 11眼 ,左 4眼。FFA表现为 :患眼视盘始终低荧光或早期出现区域性低荧光或充盈迟缓 ,后期荧光素渗漏。单眼发病 15例中 ,有 6例患者双眼底DR的分级一致 ,另外 9例患者DR的改变为 :合并AION眼的DR分级低于无AION的眼。双眼先后发病的 1例患者 ,先发病眼的DR分级低于后发病眼。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视力损害 ,但视野出现损害者仅有 10人 ,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束状或扇形视野缺损 ,视觉诱发电位(VEP)出现异常者有 11人。结论 DR合并AION的患眼 ,其眼底DR改变常轻于无AION的患眼 ,说明眼底血流量的减少可能对DR的发展起保护或抑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对86例104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术后矫正视力改善82眼(78.5%).其中Ⅳ期~V期62眼(75.6%),Ⅵ期20眼(24.4%);19眼(18.3%)视力不变,其中Ⅳ期~V期2眼(10.5%),Ⅵ期17眼(89.5%);3眼术后视力下降,其中Ⅳ期~V期1眼(33.3%),Ⅵ期2眼(66.7%).视力≥0.1者由术前12只眼(11.5%)增加到术后39眼(37.5%).Ⅳ期、V期患眼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明显好于Ⅵ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方法,但PDR的严重程度不同对术后视力恢复有不同的影响,早期手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术(PPV)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术的83例(95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加眼内光凝术,并根据具体情况加行巩膜外环扎、巩膜外硅胶垫压、C3F8填充或硅油填充.结果术后视力改善56只眼,其中Ⅳ期11只眼(84.62%),Ⅴ期24只眼(64.86%),Ⅵ期21只眼(46.67%).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术后视力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78,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有继发性高眼压、玻璃体腔再出血、并发性白内障.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尽早手术治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愈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姜世怀  乔岗  余敏  代艳  胡波  范萍 《四川医学》2010,31(5):601-603
目的观察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行玻璃体手术前及术后分别使用止血药物对术中、术后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情况的影响,探讨PDR围手术期止血药物使用的最佳方案。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观察资料的PDR患者43例(49眼)按止血药物使用方案不同分为3组,A组14例(17眼),术前1h肌注注射用血凝酶1KU,B组13例(15眼),术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75mg,1次/d,5d,C组16例(17眼)既术前肌注注射用血凝酶1KU,又于术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75mg,1次/d,5d。对比分析3组术中术后出血情况。结果术中渗血程度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B组,术后出血指标(术后早期玻璃体混浊程度、晚期再出血),C组优于A、B组(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即术前术后均使用止血药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效果优于单纯术前或术后使用止血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切除手术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对186例(212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术后视力改善168眼(79.25%),其中Ⅳ~Ⅴ期132眼(78.57%),Ⅵ期36眼(21.43%);32眼(15.09%)视力不变,其中Ⅳ~Ⅴ期24眼(75.00%),Ⅵ期8眼(25.00%);12眼(5.66%)视力下降,其中Ⅳ~Ⅴ期4眼(33.33%),Ⅵ期8眼(66.67%).视力恢复,Ⅳ~Ⅴ期组明显好于Ⅵ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同对术后的视力恢复有不同的影响.早期手术效果更佳.有效的、足量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必要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眼病的致盲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