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乙酰化环氧化酶-1,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药物剂量、依从性、基因多态性等有关.实验室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有光学聚集法、全血电阻抗法、血栓素的测定等.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事件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因此,将来有待进一步研究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机制、检测方法及防治策略,旨在相关临床事件发生之前筛选出抵抗患者,从而优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临床意义、诊断、发生机理及对策研究作了较祥细的综述。对临床医生运用阿司匹林及如何处置阿司匹林抵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抵抗是指阿司匹林不能:(1)保护服用者不发生血栓性并发症;(2)延长出血时间;(3)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或(4)在体外试验中对血小板功能发挥预期影响。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机制包括:(1)5%~40%的缺血性血管病并非动脉粥样硬化所致;(2)依从性差或剂量不足。阿司匹林抵抗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应选择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或其他抗血小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5%~45%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由于全球有大量的患者依赖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所以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阿司匹林 1 897年问世 ,最初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 ,上世纪 70年代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 (AntiplateletTrialists,Collaboration)第一、二、三报告[1 3 ] 的结论认为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服用小剂晕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258例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满足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间各项临床特征差异及影响AR与A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58例患者中AR发牛率为6.20%,ASR发生率为31.39%.与AS相比,AR+ASR中以女性、高龄、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较多,吸烟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相对比值比(OR)=0.945,95%可信区间(CI)0.423~0.776,P=0.023]和高血压(OR=0.412,95%CI 0.256-0.891,P=0.054)是发生AR与ASR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吸烟者发生AR与ASR的危险性升高(OR=2.471,95%CI 1.072~4.471,P=0.052).结论 (1)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AR发生率为6.20%;发生AR与ASR可能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有关,不吸烟者发生AR与ASR的危险性升高.(2)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因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应用,今后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据研究证明阿司匹林亦有不能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现象,这种现象即为阿司匹林抵抗。本文重点讨论了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并对其临床研究、检测及防治作了介绍。(吴姝葳摘)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u DY  Sun YH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057-1058
一、背景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大量临床证据支持阿司匹林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均有效。抗栓协作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降低、卒中和心血管死亡下降25%。CAPRIE、CREDO/CURE、CLARITY和COMMIT/CCS-2等证实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具有更优的抗栓疗效。但是,临床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仍然会发生血栓事件(2年大约为8%-18%),于是“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并给临床医生使用阿司匹林带来困惑。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是最主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卒中的60%~80%,其年复发率高达5、19%。目前认为,抗血小板治疗是有效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许多患者虽然一直坚持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阿司匹林,但仍不能完全预防卒中的复发。据认为,这种现象与阿司匹林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56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周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AA诱导的PAG≥20%,同时ADP诱导的PAG≥70%者为AR;仅符合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156例患者中AR发生率为22.44%(35例),ASR发生率是17.95%(28例),AS发生率是59.62%(93例)。AR+ASR组中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28.57%)较AS组(9.68%)多(P<0.05);AR+ASR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AR+ASR发生率为40.38%;AR或ASR者血浆胆固醇浓度较高;糖尿病患者AR或ASR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1 731例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腺苷二磷酸(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R定义为0.5 mmol/L花生四烯酸时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用10μmol/L ADP时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resistance,ASR)即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之一者。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间各项临床特征差异及影响AR与ASR的危险因素。结果1 731例患者中AR的发生率3.58%(62/1 731),ASR的发生率20.34%(352/1 731)。与AS相比,AR+ASR中以女性、高龄、高脂血症患者较多,吸烟者较少。而且AS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偏高,总胆固醇水平偏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相对比值比(OR)=1.377,95%可信区间(CI)1.084~1.751,P=0.009〗、老年(OR=1.504,95%CI1.005~2.253,P=0.047)、总胆固醇(TCHO)(OR=1.249,95%CI1.114~1.401,P=0.000)升高是发生AR与ASR的危险因素。结论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中AR发生率为3.58%,ASR发生率为20.34%。发生AR与ASR危险因素有女性、高龄、高血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1例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服用时间≥2周。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同时满足ADP诱导的PAG≥70%、AA诱导的PAG≥20%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81例高血压患者中,AR+ASR发生率为11.1%。AR+ASR组较AS组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增加(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更容易发生AR,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可能对AR的发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玉环  李学奇 《心脏杂志》2007,19(5):585-586,58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冠心病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6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住院患者,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连服7 d,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为20%;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13%。与阿司匹林敏感(AS)者相比,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AR较多(50%vs15%,P<0.05),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和并发高血压病统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较多,阿司匹林抵抗与年龄、性别、吸烟和并发高血压病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5):71-371
血小板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不好不一定是氧化应激增加的缘故,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多因而阿司匹林剂量不足。文献中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差别很大,公认的测定方法金标准是光透射聚集仪,服用阿司匹林后尚残存20%聚集者即认为有阿司匹林聚集(Am Heart Association 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5.
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时糖尿病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死亡通常是由于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从而限制冠状动脉血流引发心脏病发作导致的。应用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尤其是通过阻断重要的酶-COX-1。然而,最近的研究提示一些糖尿病患者对阿司匹林这种重要作用的反应可能会小一些。目前,还没有前瞻性的研究比较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剂量对血小板抑制作用的不同。来自Maryland的Sinai医院血栓研究中心的学者研究了120例稳定型冠心病的患者(其中30例患糖尿病),他们被随机分组,  相似文献   

16.
临床试验证实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1].但是,临床经常存在依从性好的患者使用治疗量的阿司匹林仍有部分发生动脉血栓性血管事件,加大治疗剂量,不仅未能达到治疗及预防的目的,反而不良反应增加,即"临床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 ".同时这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血小板聚集率仍然很高.因此干预AR已成为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关键.本研究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探讨其对AR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阿司匹林问世已有一百余年,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上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大量临床试验显示,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有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1]。阿司匹林对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也证实有效,一个包括6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高危患者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23%[2]。每天口服75~32…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并分析其干预措施。方法325例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当天起每晚顿服拜阿司匹林200 mg,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MAR),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者98例(随机分为3组,A组改用氯吡格雷,B组改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组继续服用拜阿司匹林)和敏感者227例(续服拜阿司匹林)。10 d后复查MAR。结果与同组调整前比较,A组调整后花生四烯酸( AA)诱导MAR升高,二磷酸腺苷(ADP)诱导MAR降低(P均<0.05);与同组调整前比较,B组调整后AA诱导、ADP诱导MAR均降低(P均<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发生率高,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9.
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再发脑梗死老年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概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77例再发脑梗死老年住院患者,发病前连续服用阿司匹林3~38个月,每天100 mg。住院第2天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用光学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患者中AR发生率为23.4%(18例),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发生率15.6%(12例);AR/ASR总发生率39.0%(30例);吸烟者较多(73.3%,P=0.001),并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存在相关性(β=-1.643,χ2=10.534,P=0.003,OR=0.001,95%CI:-0.849~-0.242)。结论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AR及ASR,其发生与吸烟、炎症有一定相关性。有效预测AR/AS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使病人在二级预防的治疗中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发生情况及与尿11-脱氢血栓素B2(11—DH—TXB2)的相关性。方法入选300名汉族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检测其血小板聚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11-DH—TXB2浓度,并分析其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者共102例,占34.0%;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resistance,ASR)者共113例,占37.7%;AR者共85例,占28.3%。尿11-DH—TXB2的浓度与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尿11-DH—TXB2的浓度反应体内血小板聚集程度,从而可能反映老年人是否存在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