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药口服配合针刺夹脊穴及局部围刺治疗带状疱疹肝经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带状疱疹肝经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口服配合针刺夹脊穴及局部围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伐昔洛韦片、甲钴胺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优于对照组82.9%(P0.01)。结论 :本疗法对带状疱疹肝经湿热证的症状体征的改善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分析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将中医理论与中药药理相结合,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方法:以“银屑病”为关键词,以“湿热证”为主题词,在1979-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1998年-2012年万方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料内检索,重复文献除外。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搜集了用于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和基本方。结果: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共87味,基本方17首。土茯苓、白鲜皮、黄芩等23味中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使用频率较高,属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肝经,在治疗银屑病湿热证应重点从肝经论治。结论: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要方剂为: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黄连解毒汤。  相似文献   

3.
王喆  张丽艳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28-2128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族中的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以皮肤上成簇性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在临床中发病率很高。带状疱疹中医叫“缠腰火丹”。亦称“蛇串疮”,辨证有肝经湿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等几个证型,但多数为肝经湿热证。治疗上以清泻肝胆湿热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龙胆草等都有抗病毒的作用。外用百痛克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具有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因其发病时疼痛剧烈及遗留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命质量。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肝经郁热证在本病中具有普遍性,治疗以肝经郁热为主证,以脾虚湿蕴为兼证进行主证主方论治可以收获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使得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因其发病时疼痛剧烈及遗留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命质量,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肝经郁热证在本病中具有普遍性,治疗以肝经郁热为主证,以脾虚湿蕴为兼证进行主证主方论治可以收获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使得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某院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中药处方,总结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规律,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54例带状疱疹患者的证型、中西药联用情况、中药处方用药频次和用药味数等临床资料。结果:454例患者主要证型为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湿热蕴结证和气滞血瘀证。所有患者都采用口服中药治疗,有部分患者联合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西药治疗。平均每剂中药味数为13.5味,排名前30位的中药以止痛、清热、利湿、活血居多。结论: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以活血化瘀、燥湿健脾、解毒止痛为主,讲究辨证论治,以实现个体化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湿敷配合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30例带状疱疹患者均采用中药湿敷配合中药辨证分型(肝经郁热证: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16例、好转1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中药湿敷配合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茵陈蒿汤为切入点,通过临床、实验的类方效应评价体系,对茵陈蒿汤类方治疗黄疸湿热证的共性和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湿热证的湿热并重证、栀子柏皮汤治疗热偏重证、茵陈五苓散治疗湿偏重证,为经方精准辨治黄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加温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将 52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刺络拔罐加温针灸组(治疗组)33 例,用梅花针叩刺,以痛处为叩刺部位;中药治疗组(对照组)19 例,辨证治疗,肝经郁热证:拟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拟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拟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 100.00% ,对照组有效率为 73.68%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刺络拔罐加温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阴虚湿热证和上热下寒证为例,对中医临床过程中的矛盾症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引经据典,寻求其临床治疗方法.得出了阴虚湿热证的治疗原则应以治疗阴虚证为主,配合治疗湿热证;上热下寒证症的治疗原则应为“从阴引阳”.认为在矛盾症状的治疗上,必须审因论证,寒热同调,虚实兼顾.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苗医称之为将刚欧姓囊,此病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多发生于腹部,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此病在临床常见,属难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及时往往出现神经后遗症,疼痛难忍,病程较长,西药治疗尚未有较好的方法。本专科10年来收治1000例,其中肝经郁热证300例,脾虚湿蕴证300例,气滞血瘀证400例,为解决治疗带状疱疹难题进行治疗和研究,攻克中医药、苗医药有效药物,减少病人痛苦,指导临床用药有较好实施作用,将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从病因病机学、实验动物模型、临床研究方法及微观指标的量化和整体化研究四个方面探讨在湿热证实验与临床的现代研究以及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湿热证现代研究更为合理、科学,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湿热病邪,湿热证“证”的本质和发病规律,对湿热证本质及治疗的研究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临床特征、治疗特点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中晚期肝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分析7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证候特点、生存期情况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中晚期肝癌的证候分别为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结水留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湿困证。肝胆湿热证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五种证候的症状(神伤)均有较高缓解率,对肝胆湿热证最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尤其是肝胆湿热证的"神伤"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位列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的著名医家薛雪对于湿热证有严谨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薛雪在其著作《湿热条辨》中指出,因湿热证脉无定体,故舌诊在湿热证的诊断中具有突出地位。本文从《湿热条辨》中涉及到舌诊辨证及用药的条文入手,首先分析舌诊在湿热证辨证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其主要体现在辨病位所在、辨病势轻重、辨病程转归的三个方面;之后以书中列举的“舌苔白、多且分布较广”“舌苔黄焦、苔少而舌质红”“舌苔焦黄、舌质红而舌体萎缩”三种湿热证可见舌象,对应总结出薛雪“用辛味药条畅气机”“以甘寒类清热养阴”及“急投清热养阴重剂”的用药法则,认为舌苔的多少、舌苔的分布、舌苔的颜色、舌质的颜色以及舌体的状态决定了湿热证用药时药物种类与用量的加减变化,希冀能为当今湿热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药防治湿热证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将湿热证中医证候数字化,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为湿热证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同时也为湿热证的防治提供参考。湿热证可引起全身的病理改变,易诱发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脏病、肠易激综合征、肺炎咳喘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湿热证根据藏象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根据脏腑病位可分为湿热壅肺、大肠湿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肾病湿热证。清热祛湿是湿热证的治疗原则,中药凭借其抗炎性、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湿热证的目的,该文在中药与方剂两个方面上,以三焦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二者相结合,详细综述了脏腑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抗湿热中药的药理作用、应用情况,并基于实验室临床相关性指标、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以期为湿热证中药数据整合、系统构建提供相关经验,并为后续湿热证脏腑病证临床药物研发及优化创新提供新思路与帮助。目前国内对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及相关防治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学诊断标志物,加大抗湿热新中药制剂的研发,多途径多方位阐述中药对湿热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梦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927-1929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范畴。脏腑功能失调、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致使皮肤局部火毒、湿毒壅盛、气血壅滞不通为其主要病因病机特点。针灸治疗以引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利湿、助阳行气、活血祛瘀为法则,  相似文献   

18.
<正>临床上,就带状疱疹皮损本身而言,疗程较短,治疗并不困难;但其特殊之处在于自觉症状才是本病的重点,老年患者常出现刺痛、掣痛、胀痛等多种疼痛,其病程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目前,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大多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3个类型,其中气滞血瘀证主要用于辨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所用方剂多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或活络效灵丹等,但临床收效并不理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玉玺教授在总结以往带状疱疹后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及核心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病例,按照统一的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动态观察,主要根据舌象将证候分为湿热证、温热证,湿热证又分为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临床资料确定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核心病机。结果 327例患儿证候分型为:湿重于热证208例(63.8%)、热重于湿证79例(24.2%)、温热证40例(12.2%);热重于湿证与温热证的入组前最高体温高于湿重于热证(P<0.01);湿重于热证入组前病程长于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的住院天数较温热证有延长的趋势(P=0.083);热重于湿证皮疹色泽较红,口腔皮疹比例高于湿重于热证及温热证(P<0.05);温热证出现嗜睡及颈项强直比例要高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出现易惊的比例要高于温热证(P<0.05)。不同证型的病原学分布频率无差异。结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是以湿热疫疠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心、肝,核心病机为湿热动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易见易惊等动风表现,湿重于热证热像不显,热势不彰,病情发展较缓,缠绵难愈;热重于湿证疹色较红且口腔皮疹多见;温热证则易见颈项强直、嗜睡表现。  相似文献   

20.
读您刊1981年第5期“黄苔不能一概从热论治”及1982年第1期“黄苔辨证一隅”的报道,颇有同感。一般说来,黄苔主里证、热证,腻苔主湿证,而黄腻苔属湿热证,这是辨舌证的一般规律。但临床上亦有特殊情况,黄腻苔不纯属湿热征。我曾遇到个别病例,就是这样。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