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江厚芳 《安徽医药》2005,9(8):581-582
目的观察脑脊液(CSF)置换法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腰椎穿刺,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4~6 ml,再缓慢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如此反复置换后加地塞米松5 mg鞘内注射.结果除2例分别因再出血致脑疝死亡及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29例置换后头痛等临床症状能迅速缓解,平均5.3 d.较对照组11.2d明显缩短,死亡率也明显降低.结论脑脊液置换法配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的应用可缓解头痛,减轻脑水肿、防止蛛网膜粘连、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氟美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价值。方法:将住院的SAH患者106例随机开放式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44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行腰穿放脑脊液6-10ml后鞘内注入氟美松5-10mg,每24-72h重复1次,共4-6次。结果:治疗组头痛消失时间4.26±2.32,对照组6.10±3.02gd ;icubxeg nttgeyb tld tp uca yor ftj 2  相似文献   

4.
鞘内注射药物治疗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血管痉挛 (VSP)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 ,脑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走行部位的血液积聚到一定量是诱发VSP最重要的原因[1] 。SAH的治疗原则是制止继续出血 ,防治VSP及正常压力脑积水 ,Yasargil(1984年 )分级法[2 ] Ⅲ级以上 ,CT示脑基底池侧裂池均有大量积血者为重度SAH ,而重度SAH病人几乎均有严重VSP发生[1] 。我们采用鞘内注射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治疗SAH后VSP 2 9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将 5 4例经头颅CT和 (或 )腰穿诊断为SAH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钙通道拮抗剂、预防感染、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并绝对卧床休息4周以上,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治愈率等优点,且无不良反应,方法简便、经济,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6.
尼莫通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谊  白宇 《上海医药》2000,21(5):36-37
目的:探索尼莫通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通50ml缓慢静滴,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20例病人,仅采用常规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25.00%,有效率为40.63%,总有效率为65.63%;对照组显效率为10.00%,有效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40.0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用尼莫通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的疗效。方法收集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患者42例,予20%甘露醇250ml静推的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mg(A组),10mg(B组),和鞘内注射地塞米松1mg(C组),10mg(D组),以及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对照组(对照组)。结果对照组于治疗后头痛评分仍高达5.8分,静脉注射组(A组和B组)的评分未见明显降低。鞘内注射1mg和10mg地塞米松(C组和D组)均可明显降低头痛程度(P〈0.05)。D组的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治疗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鞘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可明显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锐  段国升 《云南医药》1997,18(6):422-423
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王锐段国升刘宗惠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aemorhageSAH)后使用尼莫地平(Nimodipine,Nim)能明显改善预后〔1~3〕。动脉瘤早期手术夹闭可以防止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剂量脑脊液置换,联合椎管内地塞米松注射疗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对6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取传统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脑脊液置换,每次置换150mL,最后鞘内注入地塞米松,每周3~4次,共4~7次至脑脊液转清为止,观察记录两组DCVS发生数、脑梗死发生及病死数。结果治疗组DCVS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3.75%、0%、2.78%,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8.75%、9.38%、12.5%(P<0.05)。结论大剂量脑脊液置换,联合椎管内地塞米松注射疗法,可有效降低SAH后DCVS发生率,同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方法:SAH病人107例,男性55例,女性52例,年龄54±s9a,随机分尼莫地平组(67例)与对照组(40例)。尼莫地平组中29例于d1 ̄2用静脉滴注(静滴)2mg/d,d3起4mg/d,7 ̄14d以后口服尼莫地平30mg/6h,另38例于d1 ̄14用尼莫地平2mg/d静滴,余同上,共4wk。对照组用一般的综合治疗4wk。结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吕燕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36(11):1030-103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该病起病急骤,并发症多,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确诊SAH后,去除病因的同时,应尽早清除血肿,防治SAH后的并发症。我科自从2002年以来,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AH4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SAH患者43例为治疗组,与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SAH患者40例为对照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以及腰穿确诊为SAH。治疗组43例(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7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镇静、止痛、药物(EACA、尼莫地平片)等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射尼莫地平、地塞米松。结果SAH的头痛症状以及脑积水、蛛网膜粘连、脑血管痉挛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降低SAH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方法简便,效果可靠,有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内科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后均给予止血、降颅压、脑保护及防止血管痉挛、防止再出血,血压高者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治疗,其中死亡3例.结论 防治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寻找出血原因、治疗原发病和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内科治疗,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70例患者中,显效50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5.7%。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内科治疗一般给予降低颅内压、止血、预防脑血管痉挛、营养脑细胞等。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患者的病因、病情、血压情况及神经系统体征等。一般及时适当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珠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震 《中国实用医药》2010,5(7):116-1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剧烈头痛,常导致人烦躁不安,不能人睡,致加重高血压,诱发再出血,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形成原因有大量的研究,而对头痛的治疗方法研究不多,效果不令人满意。我们试用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SAH引的头痛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SAH)出血主要由脑动脉瘤破裂及其他一些脑血管病引起,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可以伴有一过性的意识障碍。CT是目前诊断SAH的首选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然是目前不可取代的查找SAH病因的重要手段。其中动脉瘤是导致SAH最重要的原因,动脉瘤处理可以分为内科保守、血管内治疗、开颅夹闭等。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病因主要由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破裂出血引起。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本科采用双针鞘内大量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的改良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痉挛(VSP)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走行部位的血液积聚到一定量是诱发VSP最重要的原因[1].SAH的治疗原则是制止继续出血,防治VSP及正常压力脑积水,Yasargil(1984年)分级法[2]Ⅲ级以上,CT示脑基底池侧裂池均有大量积血者为重度SAH,而重度SAH病人几乎均有严重VSP发生[1].我们采用鞘内注射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治疗SAH后VSP 2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