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优势种鸟类窝巢蚤种类及其在鼠疫流行中的作用,为河北省的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获取自然状态下鸟的窝巢蚤,对获得的蚤进行分类鉴定和鼠疫细菌学检验。结果共调查鸟类窝巢96个,染蚤窝巢11个,获蚤59只,染蚤率为11.46%,蚤指数为0.61;隶属于1科1属2种,为角叶蚤科的角叶蚤属的禽角叶蚤欧亚亚种和粗毛角叶蚤。结论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鸟类优势种有麻雀、喜鹊、山雀、乌鸦,蚤的种类较少,虽然没有获得鼠疫耶尔森氏菌的证据,但是对于鼠疫耶尔森氏菌由鸟类传入的自然保菌学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已判定11块鼠疫自然疫源地,共发现蚤类583种,有51种可自然感染鼠疫菌,天山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在自然条件下携带鼠疫菌的跳蚤有9种。我们在鼠疫监测和鼠疫防治工作中,对主要传播鼠疫的媒介蚤进行分类鉴定很重要,方法是对采集的跳蚤进行清除内脏、消毒、脱水等一系列措施后  相似文献   

3.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啮齿动物并能引起人间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和病人,传播媒介为蚤类,由鼠疫耶尔林菌引起。西藏自1966年首次证实鼠疫流行以来,共发生人间鼠疫21起,发病114人,死亡74人,病死率高达64.9%。平均每2~3年发生一起人间鼠疫。  相似文献   

4.
在喜马拉雅旱獭(简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动物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是鼠疫病原体、宿主与媒介生理、生态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结果。动物鼠疫的流行取决于有效媒介的传播,而媒介的数量对病原体的扩散速度与传播效能起决定作用。作为蚤特别是旱獭洞干蚤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中所起的作用。维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及鼠疫菌的长期保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心。因此,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内,洞干游离蚤是动物鼠疫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思茅市在鼠疫静息58年后,于1995年6月再次发生鼠间鼠疫暴发流行,血清学检查诊断腺鼠疫患者1例;分离到鼠疫菌37株,其中黄胸鼠29株,大足鼠1株,印鼠管蚤7株。该地家鼠密度与印鼠客蚤指数增高保存了本次动物鼠疫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能自然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有 4 5种。家兔成为鼠疫的传染源 ,最早是在福建人类鼠疫流行时报道的 ,当时发现有家兔死亡 ,并从兔及其寄生蚤———人蚤中分离出鼠疫菌。在这之前 ,192 8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地方鼠疫流行之前曾发现野兔死亡 ,并有剥食死兔而感染鼠疫记载〔1〕。家兔能自然感染鼠疫 ,但能否作为鼠疫的实验动物模以及家兔对鼠疫菌的敏感性如何国内未曾有过报道 ,故本实验试图通过鼠疫菌对家兔最小致死量的测定 ,以观察家兔对鼠疫菌的敏感性 ,并对其可否作为鼠疫实验动物模…  相似文献   

7.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发的烈性传染病,曾在历史上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流行,导致数亿人死亡。作为鼠疫自然疫源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独特的鼠疫研究资源。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动物间鼠疫呈现流行与静息周期性交替的特征。了解其转换机制对鼠疫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疫源地生态位变化是导致动物间流行周期性转换的可能触发因素。本文从宿主动物、蚤类媒介、土壤、鼠疫耶尔森菌及人类活动5个主要方面,梳理总结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位变化与动物间鼠疫周期性流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以期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1990年12月11日~31日,对云南省耿马县首次鼠疫流行进行了现场调查。用血清学及细菌学方法在33个疫点(180km~2)检出了63例腺鼠疫患者和13例隐性感染者,并从人,鼠、蚤分离到49株鼠疫菌。造成鼠间鼠疫流行,主要是黄胸鼠数量及印鼠客蚤指数的急骤增高;人间鼠疫是由于鼠间鼠疫长期流行,地面游离蚤增加,人与蚤类接触频繁所致。结果表明:耿马县以勐撒镇为中心的鼠间及人间鼠疫大面积流行是一次典型的家鼠型鼠疫,其疫源地具有西南山地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特征。鼠疫在该县(至少在动物间)有可能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甘宁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50年鼠疫调查及监测材料汇总分析,为该疫源地动物鼠疫监测及预警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整理鼠疫资料,建立甘宁黄土高原黄鼠疫源地1962—2012年鼠疫数据库;黄鼠密度调查采用1日弓形夹法,其他小型啮齿动物调查采用5m夹线法;鼠疫病原学的分离采取剖检鼠类脏器,取肝脾直接压印培养法;鼠体蚤的收集采用梳检法;蚤的细菌学检验采取集组研磨培养法;鼠疫血清学采取间接血凝(IHA)法。结果该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18种,黄鼠为优势种群;收集蚤类59种(亚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群;50年来发生3次动物间鼠疫流行,分离鼠疫菌163株(其中人尸体4株、自然染疫动物135株、寄生蚤24株),检出阳性血清488份;动物鼠疫流行多发生在5—6月,流行年份黄鼠密度(3.26±1.11)只/hm^2,动物间鼠疫频发区在海原县境内月亮山与南华山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地带。结论海原县境内月亮山与南华山为该疫源地核心区,黄鼠鼠疫终止流行阈值指标为黄鼠密度年均〈0.2只/hm^2,黄鼠密度年均1.11只/hm^2为动物鼠疫流行时的阈值指标,2只/hm^2为动物鼠疫流行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勐海县在人间鼠间歇52年后于1992年7~8月再次暴发流行。经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结果共确诊腺鼠疫患者10例,并从黄胸鼠体分离到鼠疫菌53株,从印鼠客蚤分离到鼠疫菌4株,检出10份家狗鼠疫F1抗体阳性。分析表明:该地可能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传染源为黄胸鼠,传播媒介为印鼠客蚤,该地鼠密度、蚤指数升高是促成此次鼠疫流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于1970年和1975年发生过2次较大范围的流行,1977~2004年连续28年未发生鼠间鼠疫流行。但在2005年却爆发历史以来最大的鼠间鼠疫大流行。当年从鼠类、蚤类体内分离出鄂尔多斯高原型鼠疫菌74株,之后在2006、2008、2010年鼠密度较低的年份中,检出鼠疫菌和阳性血清,菌型分别为鄂尔多斯高原长爪沙鼠型和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型菌株。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的鼠疫防治工作是从1957年开始的,1959年从夏河县的喜马拉雅旱獭和斧形盖蚤中分离出鼠疫菌,证实我省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迄今已查明的疫区分布在9个县(区),疫源面积共1128715ha。现将历年来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鼠疫疫源检索情况报告如下。1 历史鼠疫流行概况 甘肃省鼠疫流行史,文献记载很少,通过多年来的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现已查清历史鼠疫流行概况。1754~1958年甘肃曾在17个县(区)中发生过75次鼠疫流行,发病1636人,死亡1493人。通过鼠疫疫源检索,其中6个县(区)中已证实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它的3个要素中,人们往往更偏重于研究鼠疫菌和宿主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然而,实际上蚤在动物鼠疫的流行和保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通过献积累,列举了蚤与鼠疫菌之间的4种生物学关系而得出结论:蚤与鼠疫菌之间的生物学关系绝非一般的生物学概念上的寄生关系。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这种关系的动态平衡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1955年控制了云南省人间鼠疫,间隔31年后,于1986年7月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1例腺鼠疫续发败血症鼠疫,从患者血液及腹股沟淋巴腺穿刺液中检出鼠疫菌,从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检出鼠疫 F1抗体;从当地鼠、蚤中检出鼠疫菌18株。经鼠疫动物病流行调查分析认为:人间鼠疫的发生来源于当地的鼠间鼠疫、而鼠间鼠疫则来源于居民区潜在的疫源、防治对策宜采取灭鼠、蚤并重,防、灭鼠兼施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云县鼠疫流行特点,为鼠疫防治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方法整理归纳历史上和1996年,1999~2001年的鼠疫流行资料,对2005年的现场动物鼠疫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县在鼠疫静息106年后,于1996年重新发生鼠疫和1999~2001年连续3年发生鼠疫后,2005年3月再次发生鼠疫流行,分离到鼠疫菌3株,其中黄胸鼠2株,印鼠客蚤(地面游离蚤)1株。结论该地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黄胸鼠组成比和印鼠客蚤指数增高是本次鼠疫流行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鼠疫菌染疫昆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自1954年开始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截止1997年,已发现10种鼠疫菌染疫昆虫(斧形盖蚤、谢氏山蚤、腹窦纤蚤深广亚种、圆指额蚤、红羊新蚤、具钩靴片蚤、人蚤、草原硬蜱、血红扇头蜱、古乘拟颚虱),其中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检菌率高,分别占昆虫检菌总数的42.1%和23.6%。由蚤叮咬引起的12起人间鼠疫中,以18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的实验检测结果,了解新疆青河县山区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潜在状况。方法采用鼠疫"四步检验"法分离青河县山区捕获的长尾黄鼠及灰旱獭脏器、自毙动物脏器及骨骼和寄生蚤中的鼠疫菌;间接血凝试验(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动物脏器和寄生蚤悬液中的鼠疫F1抗原;长尾黄鼠、灰旱獭以及牧犬血清中的鼠疫F1抗体。结果经鼠疫"四步检验"和反向间接血凝(RIHA)检验长尾黄鼠脏器552份、灰旱獭脏器4份、自毙长尾黄鼠和灰旱獭脏器及骨骼13份、长尾黄鼠体外寄生蚤583只,均未检出鼠疫菌及F1抗原;检测长尾黄鼠血清552份,IHA法检出阳性1份、滴度1∶2~9,ELISA法检出阳性3份、平均滴度1∶2~8;检测牧犬血清129份,IHA法检出阳性6份、平均滴度1∶2^(3.83),ELISA法检出阳性8份、平均滴度1:26.75;其中牧犬鼠疫F1抗体阳性标本中检出鼠疫IgM抗体阳性2份,平均滴度1∶2^(5.5)。结论新疆青河县山区啮齿类动物间有鼠疫流行迹象,流行区域为花海子地区,存在潜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建议对该区域开展进一步鼠疫疫源性调查。  相似文献   

18.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它通过媒介昆虫在啮齿动物中流行.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疫鼠、疫蚤或其它染疫动物将鼠疫传染给人,造成人间鼠疫流行.鼠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疫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啮齿类)感染动物接触或通过鼠蚤而受到感染。本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历史上曾记载过3次世界范围的灾难性人间鼠疫流行,20世纪50年代初起,本病基本得到控制,但90年代起疫情又呈抬头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鼠疫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pestis,简称鼠疫菌)是鼠疫的病原体。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尸体牙髓中保存的DNA研究证明鼠疫耶尔森菌是引起1347年欧洲黑死病以及在1590和1722年在法国南部流行的肺鼠疫的病因学致病因子〔1〕。鼠疫菌的三个变种(Subtype)分别…  相似文献   

20.
云南玉龙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云南玉龙县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提出防控策略。方法采用常规调查方法,通过血清学、细菌学、基因诊断等技术进行判定。结果共分离到5株鼠疫杆菌,均酵解甘油、麦芽糖、阿胶糖,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试验阳性。均带有Pgm 、PstI 、FI 、Vwa 等毒力决定因子;疫区犬血清阳性率为23.5%;猫血清阳性率为26.7%。结论细菌学证实玉龙县为鼠疫自然疫源地,目前鼠疫流行处于活跃期;血清学证实古城区为新的鼠疫疫源区(县);阳性血清动物分布面积210km2,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齐氏姬鼠及大绒鼠是本地区优势鼠种,玉龙绒鼠有局部分布。特新蚤指明亚种,方叶栉眼蚤为优势蚤种;分离的鼠疫菌与滇西纵谷型及滇闽居民区型菌株生化特性不同,与西藏北部青藏高原型鼠疫菌的生化特性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