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纤维蛋白原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中含量丰富的糖蛋白,由6条多肽链构成的对称二聚体,在凝血、止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已发现300余种纤维蛋白原自然变异体,其中约55%左右无临床症状,25%有出血倾向,20%表现为血栓形成倾向。在这些变异体中,多表现为一种氨基酸为另一种氨基酸替代,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可表现点突变、缺失、插入及无意义突变;此外,纤维蛋白原因的多态性导致纤维蛋白原的过度表达,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患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引起该病的突变皆为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其中FGA基因IVS4+1G>T剪接突变为其突变热点。但无论何种突变都可引起纤维蛋白原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造成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缺如,最终导致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表现。本文对近年来该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院性遗传性疾病。引起该病的突变皆为纯合突变成复合杂合突变,其中FGA基因IVS4 1G>T剪接突变为其突变热点。但无论何种突变都可引起纤维蛋白原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造成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缺如,最终导致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表现。本文对近年来该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β链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家系纤维蛋白原(Fg)基因突变。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g^2 C及Fg的水平,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F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序列,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发现先证者Fg基因共2处突变,FGB基因7972碱基处缺失G以及FGG基因2543碱基处的纯合T→A。结论FGG基因2543碱基处为多态位点,形成1144位氨基酸的I/K多态性。FGB基因7972碱基处缺失G,导致β链419位氨基酸之后的移码突变,形成了缺少最后27个氨基酸的截短的B链,后者可能是导致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理机制之一。FGB基因7972碱基处缺失G为国际首次发现的Fg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以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完全缺乏为特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个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族成员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及基因分析,采集了该家族3代6人的外周血,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Clauss法),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抗原。以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先证者及其他家族成员DNA,应用PCR法扩增FGA、FGB及FGG基因编码区、侧翼序列及启动子区。通过直接DNA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表明:先证者的父母为3代近亲。先证者FGA基因发现为纯合突变C.934_935insA,造成蛋白序列改变P.Ser312fsX42。先证者父母、祖母、外祖母及姑母均为该突变的杂合子携带者。该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结论:FGAC.934_935insA纯合突变是先证者发病的原因,该突变是1个新的FGA突变。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和脑梗塞患者中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和脑梗塞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伴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关系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脑梗塞的梗塞面积大小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和脑梗塞病人共42例。作为观察组,30例无冠心病。脑梗塞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观察组中有39例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占92.8%。对照组中仅为4例。占13.3%。(2)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伴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呈正相关。与脑梗塞时梗塞面积的大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inheritdafibrinogenemia)是一种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者表现为纤维蛋白原完全缺乏,发病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与血友病相比,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患者黏膜出血较严重,但肌肉和骨骼的出血不如血友病常见[1]。第一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突变发现于1968年[2],目前国内外共发现了约400多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采集了该家系三代10人外周血,吸取上层血浆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含量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以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g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基因突变。102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先证者表型诊断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型呈FgΒ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前者来源于母系,后者来源于父系。结论:FgΒ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产生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采集了该家系三代10人外周血,吸取上层血浆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I);纤维蛋白原(Fg)含量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以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g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基因突变.102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先证者表型诊断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型呈Fg B 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前者来源于母系,后者来源于父系.结论:Fg B β-链Arg17 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产生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ESR—K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SR-K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445例无活动性炎症的男女性中老年成人检测ESR-K、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并作动态ESR分析。结果ESR-K值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603,P<0.01);按ESR-K水平分组显示ESR-K水平依次上升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值及其阳性率呈阶梯增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动态ESR-K呈持续缓降、前/后期速降、持续速降型表现时,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阳性率依次增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F-8000血凝仪检测健康组、良性肿瘤组、恶性肿瘤未转移组、恶性肿瘤转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后跟踪检测,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分析。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健康组和良性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较前2组明显升高(P0.01),转移组较未转移组增加明显(P0.01),治疗缓解患者较治疗前降低(P0.01),未缓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及疗效判断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498-8498
目的:观察东菱克酸酶治疗过程中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下降情况。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应用Sysmex CA-1500型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进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用药前与用药第1天、用药第1天与用药第2天,用药第2天与用药第3天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用药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用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5.20,P〉0.05)。结论:应用东菱克酸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对降低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有显著意义;用药与性别、年龄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纤维蛋白原以2~4mg/ml的浓度存在于人血浆中,关于纤维蛋白原分子的严格定义一直存在争论,同时分子结构及可凝固纤维蛋白原之间的联系也无一致的意见,然而一致同意纤维蛋白原的主要功能是它的可凝固性,因此沉淀可凝固纤维蛋白原已成为衡量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的重要尺度。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由肝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是急性时相蛋白之一。传统上纤维蛋白原水平主要是作为消耗性凝血病的诊断指标,但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它与心血管疾病、血栓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密切相关;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是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在24h内)患者为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9例,无斑块组23例),11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徐红卫  王锦纯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841-1843
马凡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多系统的结缔组织病,由原纤维蛋白-1因子(FBN1)突变引起。该综合征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心血管表现常见,大多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包括主动脉环扩张(不管有没有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壁夹层形成、主动脉瘤、肺动脉扩张和二尖瓣脱垂。脊柱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肺癌患者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肺癌患者105例(肺癌组)、肺良性疾病患者36例(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检测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肺癌组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的肺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肺癌患者(P〈0.05)。转移组中血小板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转移相关,两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预测肿瘤转移的敏感性、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其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观察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对照组,术后均严密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NSCLC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7,P<0.01)。结论NSCLC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反映NSCL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方法:用血凝仪检测凝血指标,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活性,血浆蛋白电泳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Native-PAGE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片段分布,应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C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正常,PT、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而活性降低,先证者姊妹及其女儿的检测结果与之相似,患者配偶所有指标均正常。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纤维蛋白原FGA基因2号外显子g1233一a杂合碱基改变(密码子CGT→CAT),导致了Arg16His错义突变,该突变来源于父系。结论:该错义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病理分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305例于术前3 d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分析纤维蛋白原术前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纤维蛋白原在不同的T分期、N分期、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0期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N1期和N2期(P0.05)。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3.50 g/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62.4%,敏感度为53.3%,特异度为69.1%。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年龄、分化程度、手术方案有关(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高纤维蛋白血症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