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全名为《金匮要略方论》,该书在杂病的治疗学中,具有经典的地位,是中医临床各科的纲领。通过对《金匮》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上溯《内经》、《难经》,旁通《伤寒论》,下涉诸家,有利于全面继承祖国医学理论,现根据个人学习《金匮》的体会,谈谈该书治法方面的特色。1“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的思维特色《金匮》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先安未病之脏及“适中经络,即医治之”的早期治疗方法。该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受气于所生,…  相似文献   

2.
《金匮》首篇相当于杂病治疗的总论,实为全书之纲领。全面领会本篇的主要精神,对学好《金匮》各篇均有裨益。一、整体观和正邪观为《金匮》论病的指导思想《金匮》一书发展了《内经》中人与天地相适应的思想,进一步论证了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仲景首先阐明摄  相似文献   

3.
从《金匮要略》“知肝传脾”论仲景脏病相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列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首篇首论 ,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地位。然而 ,《金匮》言知肝传脾只是择其为例 ,以示警铎 ,亦不是说肝病除传脾外 ,不会传入他脏。笔者以知肝传脾为线索 ,以《金匮》肝病的传变内容为依据 ,以《内经》、《难经》的理论为指导 ,并参照各医家的论述 ,旨在深刻展示仲景“知肝传脾”脏病相传思想。1 脏病相传的基本内涵脏病相传的思想《内经》已有阐述。《素问·玉机真脏论》云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1 ] 又云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气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4.
正《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其在中医理论学习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下简称《金匮》)。《金匮》首创了理、法、方、药皆备的杂病诊疗体系,并开创了许多特色杂病的诊疗方法,如狐惑病、百合病、脏躁病等。张仲景在杂病的诊疗方法上,十分重视四诊合参。四诊中,除"平脉辨证"是《金匮》诊治杂病的重要手段外,望诊、听诊亦是非常重要的诊法。而在《金匮》的教学过程中,望诊、听诊因其较  相似文献   

5.
一、学习“金匮”的重要性《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后世医家为了尊称和欣赏仲景书,将杂病部分给予荣誉称号叫做《金匮》。晋书葛洪传说:“洪著金匮药方百卷”。有的称《伤寒论》为“玉函”。《金匮》在理论上继承了《内经》和《难经》,同时张仲景更独创了理论体系,那就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这样就奠定了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总结了本身的宝贵临床经验,由此可知《金匮》这部古典医著在内容上是很  相似文献   

6.
通常情况下以脉对病而言,阳病见阴脉、阴病见阳脉,即为脉症相逆。笔者仅以《金匮》中的“脉症相逆”条文,略陈管见。阳病见阴脉《金匮》主论杂病,以脏腑经络气血等为辨证核心。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主要是气血功能的变化。而气血功能的变化多反映在脉象上。在腑病过程中,阳气亢奋,其脉搏指有力(阳脉);而转为(腑病及脏)气息微弱,其脉应指乏力的(阴脉),多显示病势较重,或预后不良,故称“难治”或“死候”。阳病见阴脉(腑病见脏脉)者“死”,“难治”具有两分法的临床意义。如《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医文献学方法,从淋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三方面,对戴思恭著作《推求师意》《秘传证治要诀》《金匮钩玄》三书中有关淋证内容进行辨析。在病因上,戴思恭提出湿邪致淋,湿由热盛而生的观点。在病机上,戴思恭从五脏一体着眼,以肾与膀胱为核心病机,认为肺、脾、心三脏失常,致使下焦生理功能紊乱,引发淋证。在治疗上,依六类淋证,辨证施治。据病情轻重缓急之别,提出利气通淋与滋阴补血之法。用药首推牛膝利水通淋,方剂上善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淋证。  相似文献   

8.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论风湿病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渊源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剖析《金匮》在风湿病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渊源远流长,"治未病"指导思想为治疗风湿病开辟先河,《金匮》详尽论述了"风湿"病病名、脉证、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与方药,《金匮》详尽论述了风湿病相关的"历节"、"血痹"、"虚劳"、"胸痹"、"痰饮"病。《金匮》对产后预防患风湿病有重要论述,《金匮》论述风湿病人食禽兽鱼虫和食果实菜谷有禁忌。《金匮要略》在风湿病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匮真言论《素问》篇名,全元起本在第四卷,王冰注本在第一卷第四篇,《太素》卷三阴阳杂说,《类经》卷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卷三五脏之应各有收受、卷十五八风、五风、四时之病。本篇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为核心,论述了四时之气和人体五脏等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阴阳的各种属性,因其所论极其重要,故篇名曰金匮真言论。  相似文献   

11.
一、整体出发,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于开头首先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既病防变的治则。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一条所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肝脾关系说明脏腑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治疗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脏腑以防疾病传变。如《血病虚劳  相似文献   

12.
考食物疗法最早见于《内经》,如治目不瞑之秫米半夏汤,治血枯之四乌贼一芦茹丸。《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治百合病用百合配合药物之方共有五首,治狐惑有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血痹虚劳》诸不足有薯蓣丸,《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治妇人脏躁有甘麦大枣汤。他如仲景治悬饮,胁下有水气用十枣汤,《千金方》治干霍乱用食盐探吐,治肺痈有苇茎汤,《肘后方》治外感初起有葱豉汤,《济生方》治虚喘有人参胡桃汤。古今  相似文献   

13.
浅议《金匮要略》治杂病以祛邪为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以祛邪为主,杂病以扶正为主”的口头禅登上了大雅之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上。笔者曾对此提出异议,因为《金匮》治杂病“以祛邪为主”的概念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尚未建立,故有必要书面论述之。1 杂病之成,首责外邪 杂病,即《伤寒杂病论》之杂病,亦即今之《金匮》所载诸病。《金匮》首篇告诫“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  相似文献   

14.
脏躁病刍议     
脏躁病病机,古代医家认为是子宫血虚所致。如尤在泾《金匮心典》曰:“脏躁,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是也,血虚脏躁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灵而实为虚病”。近代学者则认为脏躁乃“心脾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二版教材《金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 ,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内经》学术思想始终贯穿其间。今择其要者略述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整体观念 ,一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人体各脏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1 1 天人相应 《金匮》第…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千多年来都被视为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是古代治疗内科杂病的典范,后世内科杂病和妇产科的许多治疗方药,都从《金匮》发展而来,故学好《金匮》实在是学习祖国医学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就《金匮》所述治疗方法作一简略介绍。遗漏和不妥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一、治疗杂病的几个原则对于杂病的治疗原则,《金匮》在第一篇中就进行了论述,这些治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治未病。所谓治未病,一是指未病先防,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中在脉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金匮》各篇多以《……病脉证并治》命名,在此脉、证、治并列,说明三者都很重要,同时又将脉置于首位,意在强调脉在中医诊断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本文就结合有关条文对《金匮》中的脉象加以初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8.
《百症赋》是古代针灸名赋,本文就其脾胃病相关条文进行逐条分析探讨。其取穴精简,倡用特定穴、奇经八脉,谨守病机,遵循《内经》之道,整体论治,重脾胃而顾它脏,通补兼施,在祛湿与理气治法上颇有特色,为后世医家针灸治疗脾胃病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19.
略述《金匮》安胎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安胎,多以补肾培脾为法。然仲景安胎之要在乎去病却邪,病去则母安,母安则胎自安。以此着眼,今将《金匮》安胎归纳为六法,分述于下: 一、温阳散寒安胎《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妊娠篇》)第三条:“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于汤温其脏。”附子汤温阳散寒,主治阳虚阴盛之证。下焦阳虚,不能温煦胞宫,子脏开而不敛,风冷之气乘之,阴寒内盛,胞胎失其温养而腹痛、胞胀、故以附子汤(原书有该方而无药,大多数注家主张用《伤寒论》附子汤:附子、茯苓、芍药、白术、人参)温阳散其阴寒、温养胞脉而固胎。附子虽有破坚堕胎之弊,但阳虚阴寒之证非此不除。亦如《张氏医通》云:”……用附子汤以温其脏,则胎自  相似文献   

20.
自《金匮要略》首次记述以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脏躁病以来,历代医家对其评价甚高,皆以甘麦大枣汤作为治疗脏躁病的专方。许叔微、薛立斋、陈自明、陈修园等临床医家都有用本方治疗妇人无故自悲的验案,近代医家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更誉称其为治脏躁病的“特效”方,并列举前人验案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