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勇  黄巍  李德宝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47-48,5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脊髓损伤(SCI)患者损伤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人院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成年患者6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0例和亚低温组30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脊髓损伤患者伤后12、24、72h外周血血清TNF—α水平。并利用Tarlow评分检测两组治疗方法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TNF一“水平呈早期水冲样动态变化,在伤后12h快速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伤后72h恢复正常;对照组治疗后6、12、24、72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亚低温组治疗后6、12、24、72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12、24、72h时亚低温组脊髓损伤患者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运动功能评分每个时间点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对脊髓损伤后炎症细胞因子TNF-α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恢复运动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 MGB1)在脊髓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兵团第一师医院就诊的87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进行评估,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3、7d行静脉采血,另外取87例健康成年人血清做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HMGB1、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HMGB1与IL-1β、IL-6 、TNF-α的相关性及患者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 脊髓损伤组伤后1、3、7d的HMGB1、IL-6、IL-1β和TNF-α水平均较高.脊髓损伤患者血清中HMGB1和IL-6水平在损伤后1d明显升高,在3d时水平达峰值AL-1β和TNF-α在伤后1d最高,3、5d后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表示伤后1、3d中HMGB1水平与IL-6、IL-1β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髓损伤后1、3d,患者血清中HMGB1水平与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5),脊髓损伤的程度越重,患者血清中的HMGB1水平越高.结论 HMGB1在早期脊髓损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显著升高,并可作为早期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ISA)分级急性脊髓创伤(S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120例SCI患者作为SCI组,根据AISA分级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正常组(34例)、脊髓不完全损伤组(58例)和脊髓完全损伤组(28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在SCI组和对照组入院时测定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脑脊液生物学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比较对照组与SCI组血清炎症因子和脑脊液生化指标。对比不同AISA分级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脑脊液生物学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6、TNF-α、CRP、TGF-β1、NSE、GFAP水平对SCI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分析SCI患者AISA分级与IL-6、TNF-α、CRP、TGF-β1、NSE、GFA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  相似文献   

4.
杜青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3):1715-1717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中TNF-α、IL-6及CRP浓度的动态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75例脊髓损伤患者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前后及手术前后血清中TNF-α、IL-6及CRP的浓度。结果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增高,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后降低,手术后1 d明显增高,术后7 d后较术后1 d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浓度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结论 CRP可能不仅是脊髓损伤预后的重要标志物,还是脊髓损伤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早期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36只)、损伤组(B组=36只)和损伤后米诺环素治疗组(C组=36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致伤B组和C组大鼠T8~T11脊髓,对照组不损伤脊髓.治疗组于术后1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90mg/kg),之后每隔12h给药1次,对照组和损伤组在相同时点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B组和C组于术后2h、6h、12h、24h、48h、72h处死大鼠取损伤段脊髓标本,A组在相应时间点取相应节段脊髓标本,切片后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表达.结果:脊髓损伤早期损伤脊髓取材免疫组化镜检后发现A组大鼠脊髓TNF-α呈弱阳性表达;B组和C组伤后2h即有TNF-α表达,12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B组伤后72h TNF-α表达仍较A组高(P<0.05),而C组在伤后72h即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C组各时间点TNF-α表达均较损伤组低(P<0.05).结论:米诺环素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早期组织中TNF-α的表达,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其与神经功能改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的MRI表现及其与神经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5 0例急性期SCI患者,于伤后72小时内行神经功能检查与GE 1.5T SignaMR扫描.研究其MRI上显示的病灶范围、信号类型、脊髓受压、椎体骨折、椎管狭窄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急性SCI的病灶范围、信号类型、脊髓受压及椎管狭窄与其神经功能改变有相关性(P<0.05);椎体骨折与神经功能改变无相关性(P>0.05).结论MRI显示急性SCI的病灶范围、信号分型、脊髓受压、椎管狭窄与其神经功能改变有相关性;而椎体骨折与其神经功能改变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3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d及14d时和对照组的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d时血清白介素-2(IL-2)均低于对照组,而其他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指标则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4d时血清神经功能指标也均高于对照组,术后3d时的炎性指标明显差于其他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呈现明显的波动,且神经功能指标异常状态持续时间相对更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其多项炎性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3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伤后1h、6h、12h、24h、48h及72h的脑脊液中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及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的脑脊液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及血清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均呈现升高趋势,血清IL-1β含量在伤后6h达到峰值,48 h开始下降,脑脊液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血清CRP含量在伤后24h达到峰值,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维持在峰值水平,血清CRP开始下降,血清IL-6、IL-8、TNF-α含量则于伤后48 h达峰值,伤后72 h血清TNF-α含量开始下降,IL-6、IL-8含量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且重度患者变化幅度要大于轻度及中度患者(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血清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转归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其多项炎性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伤后1h、6h、12h、24h、48h及72h的脑脊液中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及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的脑脊液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及血清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均呈现升高趋势,血清IL-1β含量在伤后6h达到峰值,48h开始下降,脑脊液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血清CRP含量在伤后24h达到峰值,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维持在峰值水平,血清CRP开始下降,血清IL-6、IL-8、TNF-α含量则于伤后48h达峰值,伤后72h血清TNF-α含量开始下降,IL-6、IL-8含量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且重度患者变化幅度要大于轻度及中度患者(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血清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转归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渗盐水(HS)对于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大鼠只行椎板切除术。SCI组大鼠SCI造模后不应用药物治疗。HS组大鼠SCI造模后静脉输注7.5%HS,5 mL/Kg·d。采用改良Allen′s方法在T10节段制作SCI动物模型,SCI后7 d,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然后处死大鼠取伤段脊髓组织,采用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QP4表达情况,并用相应试剂盒检测铁离子、ROS、IL-1β和TNF-α的组织内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SCI后,SCI组及HS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降低,肢体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脊髓组织出现水肿,组织内AQP4、铁离子、ROS、IL-1β及TNF-α水平升高。而HS组大鼠较SCI组BBB评分明显改善,病理结果显示HS组大鼠脊髓组织水肿程度低于SCI组,并且HS组损伤脊髓组织内AQP4、铁离子及ROS、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SCI组。结论 HS能通过减轻脊髓水肿,降低ROS及炎性因子水平来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改善SCI后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脊柱脊髓损伤多伴有其他的合并伤,颈椎骨折多伴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肺及心血管损伤,以及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时常合并腹部内脏损伤及四肢长骨干骨折.目的:讨论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和合并症,然后考虑是否需作早期脊柱复位和合并损伤的探查修复.尽早整复脊柱骨折脱位(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仍然是脊柱骨折治疗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及疗效的观察。方法以83例胸腰段椎体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为依据总结分析手术治疗的时机与疗效。结果患者分别在24h内、48h内、1周内和2周内采取手术治疗,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有较大的差距与不同。讨论早期减压、内固定手术,可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稳定脊柱的生理功能,恢复椎体的高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13.
探讨脊椎脊髓损伤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对伤后24h以内的52例脊椎骨折脱全并截瘫患者施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 骨折脱位均得到良好整复和愈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全瘫者优良率60%,不全瘫者优良率77.3%。结论早期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对治疗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具有积极意义,手术愈早愈好,以伤后8h内为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及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作为患者组,在门诊健康查体的人群中随机选出55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连续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7和14 d GFAP和TNF-α血清浓度。结果 GFAP和TNF-α血清水平在脑梗死发病第3、7和14天均高于对照组,并且高峰时间均在发病第7天。GFAP的血清浓度与梗死灶的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相关性,而TNF-α血清浓度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性。结论 GFAP和TNF-α血清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增高,表明GFAP和TNF-α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为临床上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早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者和35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6 h内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用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检验相关性.结果:ACI患者血清TNF-α和IL-6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与发病6 h内的NDS及其进展均呈显著正相关(前者rs分别为0.89和0.93,后者为0.90和0.91,P均﹤0.001),进展型脑梗死组(PCI)早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组(SCI),分别为(49.56±12.12)ng/L vs (24.30±7.40)ng/L和(39.76±7.88)ng/L vs (20.78±6.28)ng/L,P均﹤0.01.结论:ACI患者早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升高,并与病情密切相关,PCI 组早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高于SCI患者,TNF-α和IL-6对PCI风险评估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51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51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30~50岁。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交通伤和摔伤,损伤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胸腰段、腰骶段、颈段、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占27.0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占72.91%,伴有脊柱骨折者占89.24%,常见合并症包括四肢骨折、头面部创伤、血气胸,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有恢复为68.13%.治愈率21.51%,死亡率2.39%。结论:脊髓损伤程度高者,其治疗有效率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明显优于完全性脊髓损伤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变化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方法,检测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清TNF-α和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TNF-α、IL-10在伤后早期即明显升高。结论TNF-α和IL-10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炎性反应过程,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在颅脑损伤后明显升高,可能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 2 2例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早期 (伤后 2 .6~ 4 2 .0h)后路环状减压A F内固定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 6~ 2 6(平均 13.8)月 ,环状减压效果好 ,A F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钉现象 ;神经功能评定有效率为 81.8% (18/ 2 2 )。结论 环状减压对早期脊髓损伤的减压效果较好 ,A F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 ,固定牢靠 ,伤椎复位功能好  相似文献   

19.
刘宝音  那仁朝格图 《吉林医学》2007,28(17):1853-1854
目的:分析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伤情、合并伤和并发症,提出早期治疗原则。方法:对52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3例先后死于并发症。早期手术完全性截瘫34例,术后5例由A级恢复到B级,6例由A级恢复到C级,其余无恢复,有效率32.4%,不完全截瘫恢复率为72.6%。结论:应重视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现场急救,进行及时正确的早期处理;应重视处理合并伤,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和并发症;早期康复指导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对急性脊柱脊髓损伤进行早期治疗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168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根据患者脊柱脊髓损伤程度与部位进行对症治疗,对出现的合并伤进行专科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有12例合并症患者死亡,出现器官衰竭3例,呼吸衰竭5例,脊柱不稳5例,脊髓压迫2例,其他患者经治疗恢复良好,3个月后痊愈135例,4个月后痊愈141例。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现场紧急救治,临床上重视治疗合并伤,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治愈率,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