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伤寒与温病     
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所以《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之脑中风)、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所言的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论》虽然兼论二者,但它只是一般地论述广义伤寒,而着重论述的还是狭义伤寒。据此,今拟将《伤寒论》编写成《伤寒学》,使之明确地与《温病学》齐名。二者互为羽翼,共同构成外感病学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4.
“寒”有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之分,众所周知,《伤寒论》所论伤寒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而且从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伤寒论》以来,就一直被认为是一部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以致于后来形成了“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使得《伤寒论》成为外感病专著的代名...  相似文献   

5.
在討論这个問題前,首先須明确伤寒的定义。难经说:“伤塞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溫,有热病,有温病”。前者是指广义的伤寒,也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与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意义相同;后者是指狭义的伤寒,乃感受寒邪而即发的疾病。广义的伤寒自包括溫病在內,故爭执的焦点乃在于狹义的伤寒与溫病之間是否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1 伤寒的涵义 1.1 <素问>论伤寒:在中医学中,伤寒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已形成共识.广义的伤寒为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狭义的伤寒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简明中医辞典>[1]解释伤寒除上述两种涵义外,还指伤于寒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有许多病名、证名、症名,与目前临床中现代医学的病名相同,但其含义则截然不同,学习时必须搞清楚,以免混淆。一、伤寒“伤寒”这一名称,在古代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之总称,即《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9.
一、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素问·热论》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11.
2004年9月在山西太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全国中医疑难病研讨会上,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以近期出版的《陈瑞春论伤寒》(增订本,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伤寒实践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二书惠赠,读后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使两者对峙起来,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其本质是相通的,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定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热入血室"证伤寒与温病均有,通过总结与归纳历代医家对热入血室的观点,从伤寒与温病两个不同角度论述该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从而窥探"热入血室"在伤寒与温病中的异同。温病对"热入血室"的认识脱胎于伤寒,但又补充、丰富了该证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在临证时应从伤寒与温病两个角度合参以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书历经散佚而后经众多医家重新编撰,因此对于书中"伤寒"其病的原义,只能从后世的诸多版本中管中窥豹,因此亦形成了广义"伤寒"学派与狭义"伤寒"学派。广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指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在临床指导上具有普适性。狭义"伤寒"学派认为仲景时代的伤寒病更倾向于某类具体的疾病,有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发现,克罗米亚-刚果出血热与流行性出血热从症状、病机、以及病程发展上均与仲景时期的伤寒病十分类似。本文试对"伤寒"其病进行考证,以期进一步了解《伤寒论》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温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现代医学多数传染性疾病和部分感染性疾病在内的中医温病学,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于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至今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由于温病学对温病的分期方法与现代医学对传染病分期方法的认识是一致的,并且温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亦可用现代医学病理学基础加以解  相似文献   

16.
伤寒与温病     
郑珂  陈孝银 《河南中医》2016,(9):1497-1499
伤寒与温病,二者一寒一温,古今学者强调寒温对立,体现了对寒热阴阳属性的敏感。任何一个学科开始之初莫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的。温病学说自从伤寒中分离出去之后,汲取其精华,补充了其不足,发展了外感病学说,提高了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总之,外感病的寒温学说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也都有可取之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伤寒和温病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恢复期由于机体的平衡极不稳定,患者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稍有不慎,会使病情反复或变生他病.明清一些著名温病学家对此十分重视,提出的见解和处置方法颇有借鉴意义.笔者试就此作一探讨,希望能对"非典"等患者的病后调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19.
宋爱人为近代为数不多兼通伤寒、温病的大家,为现代伤寒、温病学说体系的奠基人。其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主张寒温一体,提出了"伤寒为温病之源,温病为伤寒之变"的观点,完善了伏气温病的证治理论,系统梳理了春温与伏暑的理法方药,补前人之所未备;临证主张六经与卫气营血同参,经方与时方同裁,打破了因流派纷争而产生的流俗积弊,并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为现代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宋爱人的一生,矢志于岐黄,躬耕于杏林,其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包容并蓄,堪称一代大家。  相似文献   

20.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伤寒论》体现了体质与疾病传变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