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志焕 《光明中医》2009,24(4):764-765
方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挥其优势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方剂的组方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而总结创造的一种制方方法.许多著名方剂在其组成结构上贯穿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从表面上看,方剂组方中药与药之间,因药性相反,似乎存在相互排斥的现象,但实质上虽然药物的性能、效用和作用趋势的相反,但是却能起到互为补充和互相促进作用.学习研究方剂组方及其配伍方法,对临证立法处方用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对方剂组方配伍中的对立统一观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试论方剂的组方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跃华 《陕西中医》2002,23(4):355-356
历版方剂学教材仅以“君臣佐使”定为“组方原则”,而该文认为 :“君臣佐使”主要体现了方剂的组成形式 ,而方从法出 ,以法统方 ;强调整体观念 ,方应浑然一体 ;药性为本 ,精选恰用 ;君臣佐使 ,七情配伍 ;三因制宜 ;大小缓急等才是方剂的组成原理  相似文献   

3.
汤小虎  凌莉 《陕西中医》2008,29(1):94-94
目的:探析方剂的"组方基本结构"和"药物配伍技巧"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通过引证古代医籍名著和名家的论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分析方剂的配伍结构和技巧。结果:"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方基本结构",这一结构则取决于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而"药物配伍技巧"来源于药性理论和方药配伍规律的总结。提示:研究方剂要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药性理论,以及变通的儒学易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王洪海  谢鸣 《中医杂志》2007,48(4):297-298
潜在病机常隐含有疾病发展演变的某些信息,临床处方时对潜在病机的恰当处理,既体现了方剂组方配伍的严谨性,又能更好地做到病证的全面辨治,这既有利于完善方剂组方配伍的规律,也会推进临床对病证病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探讨黄褐斑中医内服方剂组方的规律,进而揭示近年来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和整理近十年来治疗黄褐斑的方剂456首,将方中药物按功用分类,并作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统计;同时归纳药物的五脏归经.结果:补虚药与活血化瘀药是其主要部分或基本组成,治则以疏肝理气、补肾健脾为主,治疗的关键是理血.结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内服方剂的组方原则多为疏肝健脾补肾,养血活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7.
方剂配伍研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 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早期方书,不难发现当时的医生已能很好地组织方剂。如《五十二病方》记载治疗疽病的两张处方,一方由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酒等8味药物组成;另一方是在前方基础上加甘草而成,可见其处方基本固定,反映出较高的组方配伍水平。同时在方剂的使用上,还说明不同疽病须调整处方中某味药物的用量,“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充分反映了早期辨证论治、随证加减配伍的思想。 君臣佐使配伍、五味配伍是中医重要的组方原则,这在先秦诸子文献中有迹可寻。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8.
人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味甘而微苦,微温不燥,性禀中和,功善大补元气,养血生津,广益五脏,为“治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本品古今临床应用甚广,并非专于虚劳不足之证,若外感疾病,抑或内伤杂病,用之得当,皆有殊效,而其要在于配伍得宜,轻重有法。兹将人参的配伍应用略述数端,以期对临床用药有所裨益。1配入解表剂,扶正以达邪外感疾病,邪在肌表,发汗驱邪乃正治之法。而对于元气不足,正不胜邪者,纵然重用发表之药,亦  相似文献   

9.
刘静  傅杰  丁舸 《新中医》2012,(2):124-125
高良姜味辛,性热,无毒;归脾、胃经,为临床常用中药。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其卷二载:“高良姜,大温。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可见,高良姜在临床上用途广泛,在许多方剂中也均有配伍,现将其配伍应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功效组成对方剂进行标引,可以写出方剂的组方结构式,由此可以客观地分析该方的组方结构及配伍结构。运用数据库软件编程处理1310首哮喘方剂,对其用药分析显示哮喘方剂的功效组成有21种。写出全部哮喘方剂的组方结构式,发现其重复率低的特点,并可以看出其中治疗效果的突现现象。进一步指出哮喘方剂中常用的30种配伍方式及化痰、行气、利水的常用配伍。  相似文献   

11.
段富津论方剂的组方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具体的方剂组成为实例,介绍段富津教授对方剂中君臣佐使定义的诠释,阐述方剂配伍方法的内涵和原则。  相似文献   

12.
13.
栀子是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都有配伍,其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清心除烦、清肝泻火、清散脾经伏火、泻火宁肺、清泻胃火、清肠止血、泻三焦火毒、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清热通痹、利尿通淋、解毒疗疮、消肿止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方剂配伍实验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的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对其作用机理、配伍关系及疗效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清·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指出: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方剂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而是方中药物之间发生的协同、制约等作用,使全方发挥一定的疗效。近年来运用现代医学实验手段,进行复方配伍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方剂的组成原则和配伍变化均有所揭示。!剖析方中药物的作用、特点将方剂组成药物逐啡加以研究,以便了解方中各药的药理作用,弄清其究竟有何功能,地位是主还是次,对于方剂君臣佐使理…  相似文献   

15.
王均宁 《中成药》2003,25(9):754-756
补血剂是为血虚之证而设。由于气血相依 ,精血互化 ,津血同源 ,阴阳互根 ,血生于脾 ,因此 ,血之生成 ,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而由血虚引起的病理变化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故以治疗血虚证为主的补血类方剂 ,其组方配伍 ,必须依据营血的化生机制及其病理特点 ,选配相应的药物 ,使药随证变 ,方与证合 ,始能达到预期效果。深入研究补血类方剂的组方原理 ,探寻其古今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 ,对于继承和发展补血剂的配伍理论及组方方法 ,提高临床疗效与研创新药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补气以生血根据气血相关理论 ,气血相依 ,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17.
李飞  柴瑞霁 《山西中医》1989,5(1):49-52
祛痰方剂是以祛(化)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或消解痰饮的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痰病的范围甚广,病情变化亦颇复杂。祛痰方剂根据其病证特点及药性的温燥、凉润的不同,主要分为温燥化痰和清润化痰两类。本文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祛痰方剂进行了研究,探讨其配伍理论和配伍的主要方法。一、温燥化痰温燥化痰的方剂,适用于寒痰或湿痰的病证。一般来说,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寒湿之痰,由于脾虚湿胜,湿聚成痰,肾虚则水泛为痰,故寒湿之痰和脏腑的关系,与脾肾至为密切。温燥化痰方剂的组成,常以半夏、南星、白芥子、  相似文献   

18.
理气药在方剂中的配伍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玲 《江西中医药》1996,27(2):46-47
理气药在方剂中的配伍运用朱玲指导,谢文光(江西中医学院94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关键词理气药,配伍运用,方剂理气药具有疏理气机、通畅气行、降逆顺气的功效,能使滞者通、逆者降。而气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气的升降出...  相似文献   

19.
中医现代组方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方剂浩如烟海 ,初步统计 ,从古至今 ,被记载的方剂大约数十万首 ,这些成方多数都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当时疗效卓著的良方。但事过境迁 ,社会、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 ,疾病发生谱及其临床特点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古方未必尽合今用。我们应在继承前人组方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新的制方规律 ,创制更多的新方 ,以适应现代疾病防治的需要。近几十年来新的科学思想 ,特别是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中医方剂的渗入 ,传统中医组方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 ,今天形成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互容局面。1 以病证为逻辑依据的“方从法出”和“君臣佐使”的…  相似文献   

20.
浅谈方剂组成中相反相成的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组成有一定原则,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有以药性及作用趋势相反的彼此配合,这种配合属于相反相成的配伍.从表面上看,药与药之间,因药性相反,似乎存在相互排斥的现象,但实质上正由于性能、效用和作用趋势的相反,却能起到互为补充和促进作用.因此,在组方配伍中,根据治法的要求,处理好散与收、攻与补、温与清、升与降、动与静等配伍的辨证关系.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