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病急救(ECC)指南2000》版本规定.快速心肺复苏(CPR)过程中同时要进行药物复苏.并且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使药物迅速作用于心脏。进行同期复苏,静脉注射药物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尤其对无心跳无呼吸患者在CPR同时必须快速简便、可靠有效建立静脉通道。气管给药方便但药效起作用慢,外周静脉给药虽有效.但对休克病人穿刺不易进行.只有中心静脉给药途径快而准.但需穿刺技术高.难以在基层及院前急救中推广使用。为此,从2000年-2005年,我们采用“三中点法”快速销骨下静脉穿刺进行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内给药法及设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院外心脏停搏的药物复苏方法和经环甲膜穿刺快速气管内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心脏停搏常见药物复苏的利弊,寻找医院外心脏停搏心肺复苏(CPR)时药物复苏的最佳途径,并设计相应的使用装置。结果 临床给药方法主要有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气管内和心内注射给药。经气管给药的效果是可靠的,也是医院外进行CPR的最佳给药途径。本设计经环甲膜穿刺快速气管内给药复苏针配备有高压空气舱,适用于医院外的任何紧急场合进行气管内给药。目击者只需取出装有所需药物的复苏针,从环甲膜处刺入气管,按下注射启动钮即可。结论 医院外药物复苏技术的进步是有效改善复苏效果的关键,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内给药复苏针适用于医院外进行药物复苏。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及最终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基本生命支持基础上给予药物复苏,如何选择快速、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确保复苏药物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心脏发挥作用被认为是CPR成功率的重要保障.紧急CPR时,静脉通路难以建立,延迟获得给药通路可影响复苏效果.因此,当未有静脉通路时,骨髓内给药是一种很好的替代途径,尤其适用于6岁以下的儿童.现将经骨髓腔建立静脉通路成功抢救1例急性阻塞性窒息儿童的救治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02例危重患者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给药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外周静脉给药复苏组(对照组),每组各51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复苏效果。结果2组患者穿刺时间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初期复苏成功率和短期存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肾上腺素的用量比较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外周静脉给药复苏相比,CPR时紧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中心静脉给药提高了初期复苏成功率,有利于后期脑复苏,为CPR提供了最佳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紧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26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救治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紧急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给药组(E组)、Seldinger法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给药组(S组)和外周静脉穿刺给药组(PV组).记录并比较一次穿刺成功率、允许静脉推药耗时(ΔT1)、置管耗时(ΔT2)、导管留置时间(ΔT3)、肾上腺素用量、自主循环恢复时间(ΔT4)、初期CPR有效率和最终存活率.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ΔT1:E组与P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短于S组(P<0.05).ΔT2:E组最短,PV组次之,S组最长(P<0.05).ΔT3:E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长于PV组(P<0.05).ΔT4:E组最短.E组初期CPR有效率(62.42%)、存活率(18.79%)均为最高(P<0.05).E组肾上腺素用量[(5.41±1.89)mg]最少(P<0.05).E组主要穿刺相关并发症并不比S组多(P>0.05).结论 紧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能尽快建立起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保障复苏药物迅速到达心脏并发挥作用,从而影响CPR的近远期预后,提高脑复苏成功率,为CPR提供最佳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紧急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58例心脏骤停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给药组(深静脉组)30例和常规外周静脉给药组(外周静脉组)28例,比较分析两组复苏效果。结果:两组在穿刺置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深静脉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SC)时间明显短于外周静脉组(P〈0.05),初期复苏成功率和短期存活率也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组(P〈0.05),深静脉组的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少于外周静脉组(P〈0.05)。结论:与常规外周静脉给复苏药比较,CPR时紧急深静脉穿刺置管给药提高了初期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急危重病抢救中,特别是进行心肺复苏(CPR)时,能否及时、有效地建立输液通道直接关系到救治的成功与否.如何合理选择快速、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是确保临床药物在最短时间内抵达循环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心肺脑复苏用药的新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系统地阐述了心肺脑复苏(CPR)时给药的3条途径:静脉给药、气管内给药、经鼻给药,其中静脉途径给药仍是较佳的选择,而要选择气管内给药时则剂量为静注剂量的2~2.5倍。重点对复苏药物的应用重新作了评价;1、复苏药物仍以肾上腺素为首选,适当加大肾上腺素剂量(1次静注2.0mg)可提高CPR的成功率;2、合理使用碳酸氢钠;3、CPR时静脉液体的选择,应该首选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而只有对低血糖的患才可用葡萄糖液;4、CPR时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应该缩短其给药的间隔时间,并且首先给予负荷量;5、CPR时用阿托品治疗缓慢性的心室停搏;6、传统的“三联针”(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索)对心脏复苏有弊无利,已予废弃;7、CPR时禁忌常规应用钙剂,倾向于用钙拮抗剂;8、慎重用呼吸中枢兴奋剂。  相似文献   

9.
从三个方面对心肺复苏(CPR)的给药途径作了概述。1、经心内注射给药与上腔静脉系统静脉注射法或气管滴入法比较,并无很大优越性。而且此法必须中断心脏按压,并有刺破冠状动脉、损伤心肌、心包和胸腔的危险。2、经静脉途径给药:虽末梢静脉插管安全、简便,不影响CPR,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素因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而成为心肺复苏(CPR)抢救时的首选药物。但肾上腺素属于超快速消除类药,其药物半衰期极短,约为2~3 min,而静脉用药使肾上腺素浓度达到  相似文献   

11.
急救病人的给药途径 1.肌肉途径 外周血运良好而又未建立静脉通路时,可用肌肉途径给药。但肌肉途径给药的吸收难以预测,药物作用之开始及持续时间也不能准确的加以控制,尤其对休克与心肺复苏病人,不宜采用。 2.外周静脉途径 是急救患者的最常用途径,急救时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力作用原理在心肺脑复苏(CPR)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4月~2009年1月收治的40例CPR患者作为对照组,2009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40例CPR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利用重力作用原理,先将上肢下垂于身体一侧>60°,再按常规静脉穿刺方法进行穿刺。比较两组穿刺用时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用时及一次穿刺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PR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重力作用原理可以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缩短抢救第一次静脉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3.
刘春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322-3323
静脉给药是临床重要的给药途径之一。但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忍受着穿刺的疼痛,特别是长期输液的患者。为了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笔者对100例需要静脉给药的患者,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与改良静脉穿刺法进行比较,得出改良静脉穿刺法优于传统静脉穿刺法,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心肺骤停后自主循环停止,全身心、脑等重要脏器遭受缺血缺氧的损害。心肺复苏(CPR)时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目的就在于尽快寻找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使药物迅速到达心脏并发挥作用,提高心肺复苏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不停止CPR时非置管情况下反复紧急颈内静脉穿刺注射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小婴儿,特别是在新生儿的抢救工作中,常常由于静脉穿刺失败使给药发生困难而失去抢救时机。在急救工作中,关于给药途径最常用的是静脉注射。当静脉穿刺失败时,静脉切开在小婴儿不一定就十分容易,轻易采用亦不可取。心腔内注射并不一定比静脉注射优越,而且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气管内给药虽是一可靠途径,但用量极为有限。故寻求一种新的快速给药的可靠途径在小婴儿的救治工作中显得十分迫切。笔者曾在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时的给药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药途径,特别是血管通道对于心肺复苏时药物和液体的使用非常关键,但是对于个别患者来说建立通道也许比较困难。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该优先选择最大、最通畅的外周静脉建立静脉给药通道,才不会中断抢救;其次还可以选择气管内给药和骨内通道等途径。“2005美国心脏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急救复苏给药途径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急救复苏除保持呼吸道通畅 ,建立有效的人工通气并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外 ,给药途径的选择对新生儿的复苏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为避免心内注射给药过程中需中断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在穿刺时易损伤左肺而发生气胸、血胸、冠状动脉损伤、心包积血、药物注入心肌内造成顽固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目前一般不主张心脏穿刺给药 ,而主张经中心静脉或新生儿脐动脉给药。我们采用普通的一次性硬膜外导管经脐动脉插管给药 ,在新生儿急救复苏中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4 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 ,男 2 5例 ,女 18例…  相似文献   

18.
手部静脉穿刺法改进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给药是临床给药的主要方法之一,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至关重要,它不仅保证了治疗药物的及时有效应用,而且还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临床上静脉穿刺最常用的部位是手部静脉,如何使手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手部静脉穿刺方法进行了改进,现将改进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CPR期间,经右锁骨下静脉与经外周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的效果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右锁骨下静脉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55%,外周静脉组为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前者平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7.2±3.2min,与后者(11.5±6.7min)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存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CPR期间,经右锁骨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是一方便有效的给药途径,但对存活率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时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及出院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内常规组和起搏组CPR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常规组和起搏组间年龄、性别、心肺复苏所需时间、复苏成功率及出院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右颈内静脉穿刺所用时间较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耗时显著减少(P<0.05);两组循环维持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对维持循环稳定有帮助,以右颈内静脉置入更佳,但对CPR成功率及出院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