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玲燕  方英  李琴 《新中医》2023,55(20):153-157
目的:观察宣肺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 合并呼吸衰竭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E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宣肺汤、中药穴位贴敷治疗。2 组均持续治疗7 d,比 较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 评分、最大呼 气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氮分 压(PaCO2)、临床症状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74.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MRC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EV1、FEV1/FVC 水平均较治疗 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mMRC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EV1、FEV1/FVC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 组PaO2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aCO2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 PaO2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CO2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 组均无严重不 良事件发生。结论:宣肺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AECOPD 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肺功能及血气指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叶丽君  朱夏玲 《新中医》2021,53(24):184-187
目的:观察清肺定喘泻热方联合中医个体化肺康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 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 例AECOPD 伴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肺定喘泻热方联合中医个体化肺康复治疗。比较2 组临床治疗效果、中医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 及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为69.0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FVC、FEV1、FEV1/FV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VC、FEV1、FEV1/FVC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血气指标PaCO2、PaO2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PaCO2、PaO2 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清肺定喘泻热方联合中医个体化肺康复治疗AECOPD 伴呼吸衰竭效果显著,可快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指标,增强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9例AE.COPD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常规组63例施予常规治疗方案。中药组66例在此方案上给予清热肃肺化痰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肺功能改善程度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FEV,与FVC组间差异具显著性,且中药组更显著(P<O.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13%与96.97%,中药组明显较对照组优(P<0.05);治疗后中药组BODE评分与治疗前以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6 min步行试验与治疗前以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皆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将清热肃肺化痰汤应用于AECOPD患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补益肺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益肺肾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DPD)的稳定期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予氨茶碱片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具有补益肺肾作用的中药汤剂,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68%,对照组为73.58%,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FEV1,FVC、FEV1/FVC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益肺肾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肺化痰定喘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清肺化痰定喘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FVC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FEV_1、FVC及FEV_1/FVC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化痰定喘方可有效改善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的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郭志生  孙彬  赵润杨 《新中医》2013,45(12):60-63
目的:观察补肺益肾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肺肾两虚证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肺益肾丸进行治疗。疗程为3月,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评价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记录治疗前后BODE指数,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记录随访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6.3%,对照组64.7%,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用力呼气量(FVC)、第1秒用于呼气容积(FEV1)、FEV./FVC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则呈上升趋势,观察组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FEV1/FV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体重指数(BMI)、6min步行距离(6MWD)、BODE,观察组BMI、FEV1、MMRC、6MWD和BOD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观察组FEV,、MMRC和6MWD、BODE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降低(P〈0.01),观察组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肺益肾丸能减轻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肺功能的康复,增强患者活力,减少患者急性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7.
许洁  孟丽丽  朱晓鹏 《新中医》2024,56(11):44-48
目的:观察健脾涤痰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 痰浊阻肺证 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78 例AECOPD 痰浊阻肺证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涤痰汤治疗,2组连续治疗10 d。评价2组 临床疗效,比较2组肺功能、中医证候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 评分及血清 S100钙结合蛋白A8/A9复合物(S100A8/A9) 和核因子(NF) -κB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高 于对照组74.36% (P<0.05)。治疗后,2组CAT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CAT评分低于对照 组(P<0.05)。治疗后,2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 百分比(FEV1/FVC) 较 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较 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S100A8/A9、 NF-κ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S100A8/A9、NF-κ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脾涤痰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AECOPD痰浊阻肺证的临床效果明显,有利于病情的控制,促进肺功能、中 医证候的好转,以及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纳气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肺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及中药安慰剂,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纳气通络方。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9个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并观察肺功能(FEV1、FEV1/FVC、FEV,%)指标、SGRQ评分、1年内感冒次数及COPD急性加重次数等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共有86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②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4%、71.43%;组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及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肺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圣乔治呼吸量表(SGRQ)各项评分(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影响评分、总计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问治疗后比较,各项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⑤治疗后9个月内治疗组的感冒次数与COPD急性发作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气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稳定期COPD,可显著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体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翘芩清肺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反应 和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 例)和观察组(6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 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翘芩清肺剂。疗程均为10 d。评价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COPD)自我评估测试(CAT)和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评分(BCSS)]、肺功能[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FEV1 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 分、痰热壅肺证积分、DECAF 评分和COPD 自我效能量表(CSES)评分;检测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颗粒 蛋白前体(PGRN)、白细胞介素8(IL-8)、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和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 平,并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AT、BCSS、mMRC 和痰热壅肺证积分均 降低(P<0.01),且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EV1%和FEV1/FVC 均升高(P<0.01),且观察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SES 评分升高(P<0.01), DECAF 评分下降(P<0.01),且观察组CSES 评分高于对照组,DECAF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 两组患者PCT、PGRN、IL-8、8-OHdG 和ADMA 水平均下降(P<0.01),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57/60),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χ2=6.171,P<0.05)。治疗 期间没有发现服用翘芩清肺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翘芩清肺剂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减轻AECOPD 痰热壅 肺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自我效能,改善预后,并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 医常规治疗,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范立磊 《河北中医》2014,(2):181-18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AECOPD )患者肺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AECOPD 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汤。2组均1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变。结果2组治疗后肺功能、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汤可改善AECOPD 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艾灸强壮要穴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希言  王燕 《河南中医》2005,25(11):24-26
目的:观察艾灸不同强壮要穴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D-半乳糖造成衰老小鼠模型,观察艾灸不同强壮要穴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大椎穴能更有效地提高衰老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降低SIL-2R的含量作用显著。命门穴提高衰老小鼠的红细胞C3b受体活性的作用较好,督脉要穴的疗效与关元、足三里穴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艾灸督脉要穴可明显改善衰老小鼠的免疫功能,督脉可应用于抗衰老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风后遗症属于络病范畴,通过络穴能调整全身络脉虚实,统治表里两经病,通络止痛,并可通过不同的配穴方法扩大治疗范围四个方面论述了络穴在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应用依据,进一步扩展了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别针刺膈俞穴、脊中穴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prague-Dawley(SD)品系雄性大白鼠30只随机分为足三里穴组、膈俞穴组和脊中穴组,分别针刺相应穴位,用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给予连续波脉冲刺激30 min,频率2 Hz,输出强度以针刺局部肌肉微微颤动为度。使用电流测痛仪测量各组大鼠针刺前后痛阈。结果足三里穴组痛阈变化为(0.55±0.41)m A,膈俞穴组痛阈变化为(0.63±0.32)m A,脊中穴组痛阈变化为(-0.46±0.37)m A,3组与基础痛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膈俞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的痛阈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与脊中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均<0.01)。结论针刺膈俞穴有与针刺足三里一样的提高痛阈的效果,而针刺脊中穴有降低痛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按摩治疗胃脘痛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按摩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用点按穴位法治疗胃脘痛30例。[结果]经1~2个疗程治疗,治愈2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结论]采用点按穴位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按摩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灸经图>中背俞穴距背正中线二寸三分的特色取穴方法,同见于<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医心方>,为针灸流派中出现过的取穴方法,对临床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太阳”、“印堂”穴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大鼠睡眠时间及时相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施以电针“太阳穴”、“印堂穴”,观察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同时用16道生理信号记录仪监测睡眠信号。结果:电针后戊巴比妥钠所致大鼠的睡眠时间明显延长,慢波睡眠2(SWS2)期在戊巴比妥钠所致大鼠的总睡眠时间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结论:电针“太阳”、“印堂”穴可以增加戊巴比妥钠所致大鼠的慢波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17.
膝骨关节病痛点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病患者常见膝周压痛点及结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针刀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膝骨关节病患者进行膝部触诊检查,确定并统计压痛点及结筋点。结果:共115只患膝,其中102只(占88.70%)患膝有数量不等的压痛点。膝骨关节病患者压痛点主要分布在关节内侧,如髌尖内侧面、鹅足腱、胫骨内侧髁等。髌尖外侧在膝关节外侧中出现频率最高。足六条经筋中足三阴经筋结筋点压痛频率均超过70%,足太阳、足少阳经筋膝周经筋结点压痛频率均在50%以下。结论:膝骨关节病患者膝周压痛点及经筋结筋点有其分布规律,此特征与膝关节解剖学结构及生物力学特性密切相关,这将为针刀临床诊治选择有效治疗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阿是穴考释     
从阿是穴探源及科学定义、阿是穴出现机理、阿是穴表现形式、阿是穴有效治疗手段分析等对阿是穴作了考释。指出:阿是穴之异在于不定位的存在,体表的不定说明除已知穴位外,皮部、络脉(孙络、浮络)的参与,深浅的不定说明了经别、别络、经筋的参与。其中气血等精微物质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尼泊尔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都有悠久的历史,且两者的治疗手段都源自相同的哲学和理论基础。在使用自然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两种医疗体系均提出了人体的重要位置点的理论,即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和尼泊尔传统医学中的生命点理论。初步将中国针灸腧穴以及尼泊尔传统医学中的生命点的进行对比研究,为今后两者的结合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Acupuncture has been practiced in China for over 2000 years to treat a variety of diseases based on the “meridian theory” as described in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To this date, the meridian theory continues to be an important guid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to diagnose and treat patients. Although the meridians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reliably as actual anatomical structures, they appear to serve as a road map to identify the location of various acupoint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cupoints overlie major neuronal bundles. The meridians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he cardiovascular realm are the pericardial meridians (P) 5, 6, which overlie the deep median nerve. Meridians involv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processes are (St) 36, 37, which overlie the deep peroneal nerve. Acupuncture needles, either manipulated manually or stimulated using a low current and frequency, have been documented to be a neurophysiological basis for modulating the activity of peripheral and central neural pathways. This review describes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from a physiological asp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