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性肝病(DILI)、酒精性肝病(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率不断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其综合治疗中,保肝抗炎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聚焦药物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2.
深化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常见的肝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和非酒精性),但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或被原发病掩盖,以及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因而常被忽视或误诊。各种中、西医师,特别是广大的非内科医师或基层全科医师对DILI认知度很低,误诊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肝脏》2011,(3):219-219
为促进临床对药物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治疗的学术研究,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以及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与北京协和药厂联合发起百赛诺"启明星杯"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4.
《肝脏》2011,(1):77-77
为促进临床对药物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治疗的学术研究,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以及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与北京协和药厂联合发起百赛诺"启明星杯"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凡2013年3月31日前在国内外各专业期刊、杂忐、报纸、大会论文汇编上发表的、白赛诺单独或联合刚药治疗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5.

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称为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伤)或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近年来,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已经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目前,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几乎各个种类的药物都可以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多种基础疾病并发,加之一些新药不断问世,使发生DILI的危险日益增加。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过度医疗用药、滥用药物及保健品等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越来越受到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大部分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较好,也有部分会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和经济负担。现就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43例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6):1291-1294
正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导致肝损伤的诱因或常见因素,临床表现与急慢性肝病表现相似,目前由于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手段及发病率低等原因,临床中DILI往往确诊困难。在亚太地区,结核病的高发病率以及传统药物和补充药物的普遍使用导致DILI发病率较高。目前中国的DILI患病率约为24/100 000。  相似文献   

7.
肝脏通过代谢、转运和清除异物等功能在降低药物毒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ury.DIH)是西方国家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由于久坐的生活方式和摄入热量过度,我国还面临着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vliverdisease,NAFLD)的困扰。脂肪肝可增大各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不孕不育症等)的风险,是威胁公众健康的又一主要问题。为了治疗相关疾病,NAFLD患者平均使用的药量远高于非NAFLD患者,增大了患DILI的风险。希望临床医生重视该特殊人群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肝组织学检查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临床意义重要, 并能够对RUCAM评分量表进行有效补充。DILI的临床表型复杂多样, 几乎涵盖已知的所有急性、慢性和重型肝损伤类型。DILI损伤的靶部位广泛, 包括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 病理损伤模式与多种类型非DILI肝病表现酷似, 鉴别诊断难度较大。随着免疫检查点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 相关肝损伤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 肝组织学检查能够有效评估其临床病理表型及病变程度, 从而指导治疗。特殊类型(如药物相关肝血管病变等)的DILI、多病因重叠DILI、慢性DILI及DILI诱发肝衰竭等情况下, 肝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诊断, 指导临床及时合理治疗以及评估预后。目前DILI的组织学评价尚无国际统一标准, 加之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血清学标志物缺乏, 因此肝组织学检查在DIL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作用尚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2019年欧洲肝病学会药物性肝损伤(DILI)指南,阐述了指南的更新要点,并结合我国实际,从DILI类型、草药制剂和膳食补充剂(HDS)导致的DILI、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诊断和因果关系评估、危险因素、DILI的特殊表型、免疫检测点抑制剂DILI的管理、抗结核药物停药指征、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新的DILI生物标志物和DILI治疗药物等进行了概括和评议,指出新版指南对急性和慢性DILI的诊断作了重新定义,对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及抗结核药物停药标准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并对一些特殊表型的DILI作出了概括,尤其对于HDS导致的DILI予以了高度重视,对我国DILI的诊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临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方法根据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对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名称与病例数、临床表现、治疗及临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较多。以抗结核药、中药、抗生素占主要地位,同时解热镇痛药、化疗药物也较常见。临床诊断明确后,立即停用有关药物,给予支持治疗,静滴维生素C、甘草酸二铵等药物,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目前,DILI的诊断仍是排他性的策略,因此,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仔细地排除肝损伤的其他潜在病因,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关键。本指南根据最新研究进展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旨在为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如何及时识别疑似DILI患者,规范诊断和管理提供专业的指导。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南也专门重点阐述了慢性肝病基础上的DILI、药物导致的肝炎病毒再激活、DILI的常见病因(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临床试验中DILI的信号和评估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由于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脏器,因此随着各种新药的不断涌现,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逐年增多,已知超过600多种药物可引起DILI[1].由于肝穿刺是一种创伤性的诊断措施,标本来之不易,所以临床对病理诊断的期望值过高,被誉为“金标准”,然而DILI的病理学变化均为非特异性,可见“金标准”在DILI面前显得含金量不足.受慢性肝炎计分[2-3]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4]和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评分[5]的启示,笔者自2000年起注意收集DILI的种种病理学变化资料[1,6-10];并对各病理变化逐一加以评分,形成DILI评分系统(pathological scoring system of DILI,DILI-PSS).自本文第一稿2010年发表于《肝脏》杂志[1]以来,受到广大肝病临床医师关注,并提出很多宝贵意见,经综合后对第一稿作适当修正,希望在应用中再不断加以筛选调整,以期更客观地评估DILI病理因果关系,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后,由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因药物种类繁多、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等原因,DILI临床诊断存在诸多困难,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细胞因子在DILI尤其是特异质型DILI中具有关键作用。概述了不同细胞因子在DILI中的作用及其可预测DILI严重程度、评估预后等应用价值,认为细胞因子作为DILI生物标志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等分析,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76例药物性肝病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最主要的药物为中药制剂、抗结核药、抗生素、化疗药物、解热镇痛药及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一般在用药后1~4周内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后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疗程3周至数月不等。结论药物性肝病尤其要注意中药制剂导致的肝病,主要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前提;绝大部分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可引起几乎目前已知所有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类型。其临床表型复杂,轻者仅表现为轻中度的血清肝酶升高,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由于涉及的药物、植物药和膳食添加剂种类繁多,而即使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群中应用导致肝损伤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复杂的药物种类导致的不同肝损伤类型和人群的异质性,决定了针对DILI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16.
<正>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I)在全球的发病率日益攀升,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已成为药物不能获准上市或被撤市的主要原因。但目前DILI的发病机制远未阐明,诊断策略很不完善,诊断标准模糊不清,发生DILI后的处理方法也存在很大争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中美DILI论坛暨中国HepaTox发布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主办,《肝脏》杂志  相似文献   

17.
报道1例53岁男性患者, 其每日服用15粒辣木籽, 共服用20 d余, 而后出现肝功能异常, 皮肤瘙痒伴有低热, 排除其他原因相关的肝病, 肝脏病理检查符合药物性肝损伤(DILI)表现, 最终诊断为辣木籽相关的DILI。患者入院后经护肝治疗10 d, 病情好转出院, 随访至今, 病情稳定, 未再出现肝功能异常。临床医师在面对不明原因肝病患者时应仔细询问用药史, 注意个体差异, 警惕所有药物都有可能导致DILI。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新世界》2007,(3):46-47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不饮酒或很少饮酒的人群中,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原因外,从单纯肝脏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的广谱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药物(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草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诱发的肝损伤[1,2]。由于DILI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其诊断主要依靠排除法,即肝损伤发生前有药物应用史并排除病毒感染、酒精、免疫、遗传代谢等其他导致肝损伤的原因。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年版)》推荐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用于药物和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的综合评价[1]。及时停用可疑伤肝药物是DILI最重要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20.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引起大部分已知类型的肝病,且因其缺乏可作为确诊依据的特异性表现,因此预防和诊断DILI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意义重大。此文对DILI的易感因素、诊断标准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