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9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 A、Child B、Child C三级,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清D-D、PT、APTT和FIB水平,并观察其与Child-Pugh分级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硬化Child A级的血清D-D及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B级和C级的血清D-D、PT及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Child A级(P0.05),且Child C级显著高于B级(P0.05);Child B级和C级的FIB显著低于Child A级和对照组,且Child C级显著低于Child B级(P0.05)。血清D-D与PT、APTT呈显著正相关性,与FIB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有肝硬化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腔积液)患者的血清D-D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患者(P0.05)。结论血清D-D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D-D水平对于判断肝硬化严重程度、并发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A组(肝硬化组)及B组(健康体检组)D-二聚体含量,并分析A组(肝硬化组)中Child-Pugh评分与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A组D-二聚体含量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肝硬化组)中Child评分与D-二聚体含量呈正相关(P=0.37)。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肝硬化病情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秀芝 《山东医药》2010,50(33):68-69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35例AAD患者(Ⅰ型14例、Ⅱ型9例、Ⅲ型12例)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种疾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分析AAD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AAD不同分型及AAD生存与否的关系。结果 AAD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明显高于AMI患者(P〈0.05)。AADⅠ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P〈0.05);死亡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于AAD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腹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5例肝硬化患者,根据腹水的有无分为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值,同时比较腹水组腹水消退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值与腹水红细胞数的相关性。随访1年,并检测再发腹水者的血浆D-二聚体值。结果:腹水组患者D-二聚体值为(13.47±4.87)ug/ml,无腹水组为(4.81±1.01)u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腹水消退前后的D-二聚体值分剐为(13.47±4.87)ug/ml和(5.87±1.42)ug/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血浆D-二聚体值和腹水红细胞数有正相关性(R2=0.860,p=0.000)。腹水复发者血浆D-二聚体值为(20.16±2.10)ug/ml,高于未复发者的平均水平。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伴随有血浆D-二聚体值的升高,且腹水中红细胞计数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与恶性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D-二聚体(DD)作为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作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栓性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已用于临床。19世纪人们便已认识到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凝溶系统)的异常,因此近年来有关恶性肿瘤患者DD水平的变化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DD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综述如下。1DD概况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水解,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和FPB,然后形成纤维蛋白单体(SFM),SFMY链之间形成ε(-γ谷氨酰胺)-赖氨酸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1例慢性乙型肝炎和57例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Child A、B和C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5±0.2,0.8±0.2,3.2±2.7和3.5±1.3μg/ml。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心电图SⅠQⅢTⅢ特征、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肺栓塞(PE)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2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PE组(56例)和无PE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包括临床表现、ECG特征及血浆DD水平,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无PE组比较,PE组呼吸困难(44.87%比75%),长期卧床(3.85%比14.29%)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无临床表现比例显著降低(38.46%比3.57%),P均0.01。PE组ECG具有SⅠQⅢTⅢ特征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PE组(50%比23.08%),P0.01。与无PE组比较,PE组血浆DD10μg/ml比例显著升高(19.23%比32.14%),P0.05。结论: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和/或长期卧床者,出现其他心肺疾患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时;ECG具有SⅠQⅢTⅢ特征;DD明显升高(10μg/ml)者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者易出现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和小肠缺血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 5 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D -二聚体的检测 ,以此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障碍情况 ,探讨这些指标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 1 检测对象  1998~ 1999年在我院住院肿瘤病人。均经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证实。1 1 1 按病情分为稳定组和进展组。稳定组 2 2例 ,男 2 0例 ,女 2例 ,年龄 34~ 82岁 ,平均 5 8岁 ,其中肺癌 8例 ,胃癌 3例 ,肠癌 4例 ,肝癌及胰腺癌各 2例 ,肾癌 3例。进展组 2 8例 ,男 2 6例 ,女 2例 ,年龄 42~ 86岁 ,平均 6 4岁。其中食道癌 4例 ,肺癌 11例 ,胃及肠癌各 3例 ,肝及胰癌各 2例 ,牙龈癌 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含量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的关系。方法: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分为,高血压1级组(25例)、2级组(28例)、3级组(27例),另选24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D-D、hcy、血尿酸水平。结果:高血压2、3级组患者血清D-D水平[(0.66±0.24)μg/ml,(0.81±0.62)μ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26±0.17)μg/ml,P均0.05],高血压1、2、3级组患者血清hcy水平[(12.48±4.81)μmol/L,(17.28±4.52)μmol/L,(30.75±8.55)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2.43)]μmol/L,P均0.05];高血压2、3级组患者血清血尿酸水平[(306.14±55.05)μmol/L,(334.07±69.47)μmol/L]高于正常对照组[(264.00±69.22)μmol/L,P均0.05]。此外,血清D-D、hcy、血尿酸水平均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r=0.423、0.807、0.291,P0.05~0.001)。结论: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相关,随血压的升高呈现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与肺部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二聚体(D-D im er,DD)是在凝血和纤溶异常时出现的,临床上主要用来检测D IC和血栓性疾病。多种疾病包括:严重肝病、肾病综合征、急性胰腺炎、血液病、肿瘤、胶原病和妊娠等都会引起DD水平升高,但这类疾病合并感染后DD水平更高。严重感染或脓毒血症导致全身凝血激活,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在血管内外沉积[1,2],内毒素血症时引起多种细胞因子释放,细胞因子可刺激组织因子表达,在凝血中发挥中心作用。感染引起DD水平的增高已被普遍接受,但近年来有关肺部感染患者血浆DD水平的变化仍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D-二聚体在肺炎和COPD急…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凝溶状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文章仅就D-二聚体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D-二聚体含量与心衰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3月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90例,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全部病人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此基础上对血清D-二聚体含量与心衰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心功能Ⅱ级病人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心功能Ⅲ级、心功能Ⅳ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级病人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心功能Ⅳ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合并房颤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衰程度分级越高,其血清D-二聚体含量也越高,同时慢性心力衰竭伴有房颤的病人血清D-二聚体含量也明显高于不伴有房颤病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与成人不同类型脓毒症的关系方法按年份随机抽取脓毒症患者873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484例,分别按培养出细菌类型、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分组,统计患者的感染来源、性别、年龄、D-二聚体水平以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采取不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感染类型的脓毒症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水平各不相同G-菌患者中D-二聚体的水平较其他二者高(P0.05),G+菌患者中D-二聚体的水平较真菌感染者高(P0.05),各个组中的不同菌属也不相同;不同严重类型的脓毒症患者随着严重程度依次增加,患者年龄、D-二聚体水平、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呈阶梯式增长(P0.05),治疗前和经治疗72 h血液D-二聚体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两者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r=0.867,P0.05;r=0.913,P0.05);不同预后类型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在生存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和APACHEⅡ评分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632,P0.05),而在死亡组中二者呈零相关.结论不同感染类型脓毒症患者血液D-二聚体的水平不相同,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来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并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可能存在作用.  相似文献   

15.
D-二聚体与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5个社区健康者305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D-D,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98例、无斑块组207例;根据每10岁一个年龄段分5组。结果斑块组血浆D-D高于无斑块组(P〈0.01),D-D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235,P〈0.01)。65岁以后年龄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及Log D-D明显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HDL-C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血浆D-D是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有颈动脉斑块的健康者D-D升高可能因增龄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D-二聚体、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计算机断层血管摄影术(CTA)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与主动脉夹层组相匹配的非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及血尿酸浓度并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血尿酸及其他危险因素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结果主动脉夹层组血浆D-二聚体及血尿酸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及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显著相关(0R=2.834,P〈0.01:DR=2.087,P〈0.01)。结论D-二聚体及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密切相关,是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的5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n=217)和升高组(n=283),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评价D-二聚体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VT的早期预警效能。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ALT、AST、TBil、Alb、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P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55、0.214、0.756,P值均<0.05)。共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PVT,PVT阳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PVT阴性患者[1.96(0.82~4.91)mg/L vs 0.61(0.19~1.54)mg/L,Z=-6.02,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诊断界值为0.76 mg/L,ROC曲线下面积和95%可信区间为0.758(0.719~0.796)。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指标。对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需警惕PVT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宋国华  高凤兰 《山东医药》2005,45(13):50-51
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是血管内皮释放的血管舒张因子,具有调节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及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等功能,血管内皮功能障碍NO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降解产物,其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2000~2004年,我们对13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患者同时检测其血浆NO、D-二聚体水平,旨在探讨NO和D-二聚体变化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二聚体(D-dimer)是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状态的一个敏感而又特异的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对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的危险分层、ACS的疗效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D-二聚体含量检测以及基于其特异性抗体衍生的一些诊断和治疗方法在判断体内凝血状态,寻找血栓部位,了解纤溶活性,评价溶栓疗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肺栓塞的诊断方面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评价[1]。D-二聚体的特点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是凝血反应的最后阶段,分三步合成:(1)首先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释放纤维蛋白肽A和肽B…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肝硬化及肝癌患者,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原装试剂进行D-二聚体的测定,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结果进行Child-Pugh分级,并根据肝癌的大小、分期、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及是否伴有腹水进行分组,分析D-二聚体与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C级的D-二聚体值分别为(2.218±0.54)μg/ml、(6.03±0.76)μg/ml、(10.536±0.664)μg/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肝癌的大小、分期、门静脉癌血栓有无及是否伴有腹水的D-二聚体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肝脏疾病越严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因而D-二聚体是反映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