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HBcAg刺激对HBV慢性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 ,HBV)慢性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 ,PBM Cs)受HBV核心抗原 (HBVcoreantigen ,HBcAg)、表面抗原 (HBVsurfaceantigen ,HBsAg)刺激后分泌γ-干扰素 (interferonγ ,IFN -γ)的免疫反应。方法 临床上选择 3 2例慢性HBV携带者 ,其中转氨酶升高的HBV免疫清除期患者及转氨酶正常的HBV免疫耐受期患者各半 ,常规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PBMCs ,体外用HBcAg、HBsAg刺激 ,并以 164 0培养基作为对照 ,用酶联免疫斑点 (enzymelinkim munalSpot,ELISPOT)方法检测PBMCs分泌IFN 0γ的免疫反应。结果 与 164 0刺激的对照相比 ,87 .5 %(14 /16例 )免疫消除期的HBV携带者PBMCs受HBcAg刺激 ,IFN -γ分泌实验阳性 ,而所有免疫耐受期的HBV携带者PBMCs受HBcAg刺激 ,IFN -γ分泌实验阴性 ,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HBV免疫清除期与免疫耐受期患者PBMCs对HBcAg刺激的免疫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2.
HBV感染对IFN-γ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对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HBeAg阴性的CHB患者30例、慢性HBV携带者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巢式PCR检测各组血中HBV DNA水平,Real Time 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FN-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90例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IFN-γ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慢性HBV携带组IFN-γmRNA水平最低,其次为HBeAg阳性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与PBMC中IFN-γmRNA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IFN-γ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与HBV感染有关,HBV感染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合并急性肺损伤IFN-γ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出血合并急性肺损伤时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情况。方法将80只SD大鼠分成出血组和对照组,出血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使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部IFN-γ的表达。结果脑出血组大鼠肺部IFN-γ表达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中5d及7d组IFN-γ的表达较24h及3d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IFN-γ的表达上调,并在急性肺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PMBC分泌IFN-γ、IL-6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分泌IFN-γ、IL-6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清HBVD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PMBC分泌IL-6、IFN-γ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S-ELISA)测定。结果治疗前CHB患者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拉米夫定治疗后HBV高、中载量组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和P〈0.05),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和P〈0.05),治疗后中、低载量组IFN-γ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INFγ水平变化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0.89,P〈0.001),IL-6水平变化与HBVDNA载量和ALT呈正相关(分别为:r=0.92,P〈0.001;r=0.74,P〈0.001)。结论不同HBVDNA载量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应答与IFN-γ、IL-6水平程度有关,IFN-γ和IL-6的含量能较好的反映TH1/TH2的水平,且可以作为CHB疗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过程中血清IFN-γ、IL-4等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 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117例慢乙肝患者在LAM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26、39、52周时的血清IFN-γ和IL-4水平.结果 LAM治疗后完全应答组IFN-γ/IL-4水平接近或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IFN-γ/IL-4水平则低于对照组.结论 LAM治疗慢乙肝过程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Th1类细胞因子IFN-γ水平逐渐增强;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逐渐减弱,提示LAM治疗慢乙肝不但抑制病毒繁殖,而且长时间治疗可增强Th1类细胞优势应答,抑制Th2类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 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的表达,了解两种基因的关系及其对SLE发病的影响,探讨SLE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1~40岁初发SLE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年龄组33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SLE组外周血单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SLE的发生与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表达的升高有关,两种基因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免疫失衡是引起SLE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病毒载量和PBMCs表达IFN-γ和IL-6的影响,探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拉米夫定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经植物血凝素(PHA)培养后分泌IFN-γ、IL-6的水平变化。根据治疗前基线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载量分为高(>107copies/ml)、中(105~6copies/ml)、低(<105copies/ml)三组。结果治疗前CHB患者IFN-γ为139.98±112.61pg/ml,对照组286.31±180.25pg/ml(P<0.01);IL-6为697.73±285.34pg/ml,对照组384.42±166.83pg/ml(P<0.01);IFN-γ在HBV高载量组最低,低载量组最高;IL-6在低载量组最低,高载量组最高。不同应答效应组IFN-γ和IL-6含量不同,完全应答组与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CHB患者PBMCs表达IFN-γ和IL-6的水平与患者的病毒载量相关。抗病毒治疗后IFN-γ水平明显提高,有助于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特异性分泌γ-干扰素(INF-γ)的免疫反应。方法32例HBV慢性感染者,转氨酶升高的HBV免疫清除期患者及转氨酶正常的HBV免疫耐受期患者各半,常规方法分离PBMCs,体外用HBcAg或HBsAg刺激,并以1640培养基作为对照,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PBMCs分泌INF-γ的免疫反应。结果受HBcAg刺激87.5%(14/16例)免疫清除期的慢性HBV慢性感染者PBMCs的INF-γ分泌实验阳性,而所有免疫耐受期的HBV慢性感染者PB-MCs的INF-γ分泌实验阴性,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2.55×10-7);而受HBsAg刺激,二组患者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11)。结论HBV免疫清除期与免疫耐受期患者PBMCs特异性分泌INF-γ的免疫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鸭IFN—γ(DuIFN-γ)在感染及控制病毒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基于β—actin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获得了β—actin的部分cDNA为看家基因,然后构建DuIFN-γ靶片段的竞争性内参照,建立检测DuIFN—γ基因转录的半定量竞争性RT—PCR方法。结果 建立了检测DuIFN-γ基因转录的半定量竞争性RT—PCR方法,并检测了在PHA刺激下鸭外周血单核细胞IFN-γmRNA动态变化,结果表明PHA刺激24~36h,DuIFN-γmRNA转录量最高。以此方法对用DHBVpreSDNA或与IFN-γ7DNA共免疫DHBV感染鸭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IFN-γ表达质粒作为DNA免疫佐剂,可以增强宿主IFN-γ的应答。结论IFN-γ表达质粒为DNA疫苗的有效佐剂。DuIFN-γ基因转录的半定量竞争性RT—PCR方法为研究鸭IFN-γ在DHBV感染及清除中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
目的分析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17、Th1、白细胞介素(IL)-23及干扰素(IFN)-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该院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36例老年SLE患者与同时期的23例老年健康体检者的Th17细胞、Th1细胞百分比,IL-23及IFN-γ浓度,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对SLE患者的相关检测指标与SLE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活动组、非活动组的Th17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IL-23及IFN-γ浓度均高于健康组(P<0.05),Th1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与健康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SLE活动组的Th17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和IL-23浓度均高于非活动组(P<0.05)。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IL-23浓度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78、0.56,P<0.05),而Th1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IFN-γ浓度均与SLEDAI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IL-23及IFN-γ的表达增高,Th1细胞表达无差异,Th17细胞与IL-23的表达与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调节因子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efactor 3, IRF3)在HBV诱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健康对照者27例,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MACS)法获得纯化的CD14 单核细胞,RPMI1640培养基培养,用hGM-CSF、 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MoDC, 加入PolyI: C刺激,获得成熟的MoDC. PolyI:C刺激后0、12、24、48h收集细胞培养的上清液及细胞,Real-Time PCR法检测,IRF3和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MoDC细胞上清液中IFN-β的浓度变化.结果:12h健康对照组MoDC中IRF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达高峰与0h相比差异显著(P<0.05),24、48h表达逐渐下降.而患者组MoDC中IRF3 mRNA的表达上升不明显.24h健康对照组MoDC中TLR3表达上调显著(86.27%±14.74% vs 70.78%4±11.1 6%, P<0.05),48h TLR3表达与0h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患者组0、12、24h TLR3表达上调不明显,48h TLR3表达上调显著(85.46%±6.87% vs 69.17%±20.43%, P<0.05).健康对照组IFN-β 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液中的浓度与0h相比显著升高(P<0.05),较患者组0、12、24和48h IFN-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HBV慢性感染患者在感染病毒后不能激活IRF3从而导致宿主不能分泌足够的IFN-β以清除病毒,这可能是HBV慢性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7)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8周龄SD大鼠70只,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5只,将观察组大鼠制成COPD模型,对照组则常规预处理,对比两组血清以及肺组织的IL-10、TNF-α及IFN-γ水平,检测肺平均内衬间隔(MLI)和平均肺泡数(MAN)、肺泡腔的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PAA)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血清和肺组织的IL-10及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MLI、PAA及气道阻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AN及肺顺应性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OPD大鼠的IL-10和IFN-γ分别与MLI、PAA及气道阻力呈负相关,与MAN及肺顺应性呈正相关;TNF-α分别与MAN及肺顺应性呈负相关,与MLI、PAA及气道阻力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COPD大鼠的血清及肺组织的IL-10及IFN-γ水平明显降低,而TNF-α水平明显上升,炎症反应与肺功能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变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法检测所有研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慢性乙肝、肝炎肝硬化和慢性重型乙肝组患者CD3 、CD4 百分率及CD4 /CD8 比值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所下降,且慢性重型乙肝组患者CD4 百分率和CD4 /CD8 比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各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NK细胞百分率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慢性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变化对判断病变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
目的探讨阿霉素微小病变性肾病(MCD)大鼠Th1相关的白介素(IL)-18和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制备大鼠的MCD模型,模型组30只大鼠在造模后尿蛋白均达到>30 mg/24 h以上,表明造模成功,测定各组血清和肾组织中Th1相关的IL-18和IFN-γ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在第7天出现蛋白尿,随着时间的推移,蛋白尿的量持续升高,在第42天达到峰值,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的蛋白尿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的对照组(t=24.21、48.32、59.32、63.21,P<0.05)。第42天模型组血清中TC、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5.28、5.06,P<0.05),ALB、TP明显低于对照组(t=3.95、4.33,P<0.05),两组大鼠血清BUN和Scr比较无明显差异(t=1.02、0.62,P>0.05)。模型组大鼠7、14、28、42 d的血清及肾组织IL-18和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IL-18及以Th1型为主的免疫失衡在MC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通过抑制或中和内源性IL-18和IFN-γ的表达纠正失衡的Th1/Th2,此方法可能成为MCD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IL-4和IFN-γ表达及意义,为阐明Th1/Th2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及调节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感染1周组、感染2周组、感染4周组、感染8周组、感染12周组和感染16周组.每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15个.按感染时间处死各组大鼠,观测各项指标.HE染色和VG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L-4、IFN-γ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 HE染色和VG染色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面积比值(S/T)和肝纤维化评级在逐渐提高,肝组织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FN-γ的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周至8周在逐渐增加,到第8周末时达到最大,在12周到16周又逐渐减少;而IL-4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周至16周在逐渐增加,到第12周末IL-4表达开始增加迅速.结论 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可引起肝脏纤维化病变,IL-4和IFN-γ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表达增加.其纤维化病变程度与感染时间、IL-4和IFN-γ的表达增加有关.提示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的自发性免疫调节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Foxp3在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及唇腺组织的表达。方法选31例SS患者(SS组)及6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另选6份健康人和唇腺囊肿患者的唇腺标本。免疫磁珠分选受试者外周血CD4^+T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oxp3 mRNA表达;唇腺组织行免疫组化。观察CD4、Foxp3表达。结果(1)SS组患者唇腺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以CD4^+T细胞占大多数。而健康对照组唇腺组织几乎未见CD4^+T细胞浸润。(2)两组唇腺均未见CD4^+T细胞Foxp3^+表达。(3)6例S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Foxp3 mRNA平均相对表达水平为0.21±0.17,低于健康对照组(1.32±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P〈0.0184)。SS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唇腺组织均未检测到Foxp3 mRNA表达。结论转录因子Foxp3参与了S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和FoxP3 mRNA在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择30例慢性持续期的屋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其中轻度哮喘17例、中重度哮喘13例,14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bet、GATA-3、RORγt和FoxP3mRNA的表达。结果:轻度和中重度哮喘患者的GATA-3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均P〈0.01)。中重度哮喘患者的RORγt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轻度哮喘患者(均P〈0.01)。T-bet和FoxP3 mRNA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过敏性哮喘中GATA-3表达增加,中重度哮喘中RORγt表达增加,GATA-3和RORγt在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选择参加阿德福韦酯Ⅱ期临床试验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治疗4、12、24、48周末患者血清IFN-γ和IL-18水平,以及HBV DNA及AL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IFN-γ及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HBV DNA水平逐渐降低,各检测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在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然后逐渐下降直至正常。IFN-γ及IL-18水平逐渐升高,在12周时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降低。完全应答组治疗前INF-γ和IL-18水平高于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0.01)。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组治疗后INF-γ和IL-1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而无应答组IFN-γ和IL-1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除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外,可促进Th1型细胞因子分泌,调动机体对HBV的细胞免疫,有利于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