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干扰素仍是治疗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本文就干扰素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干扰素疗效的评价标准、剂量、疗程与陪效,影响干扰疗效的因素,干扰素治疗的副反应,提高干扰素疗效研究和新型干扰素的应用等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干扰素仍是治疗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本文就干扰素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干扰素疗效的评价标准、剂量,疗程与疗效,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干扰素治疗的副反应,提高干扰素疗效研究和新型干扰襄的应用等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开始对干扰素进行临床试验,最初试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以后发展到治疗恶性肿瘤。干扰素制备和提纯技术的改进使不同类型的干扰素产量激增,从而有可能进行Ⅰ期和Ⅱ期研究,以确定大剂量干扰素的毒性和临床效果。在观察副作用时,不应忽视目前所有的干扰素制剂都至少含有微量外来蛋白,而且干扰素本身可能具有抗原性。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的副作用取决于给药途径、方案和剂量。应用提纯的天然干扰素和DNA重组技术产生的干扰素的经验证明,干扰素的  相似文献   

4.
抗干扰素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干扰素的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人血清中可出现抗干扰素的抗体。本文就干扰素抗体的产生与检测方法,干扰素抗体的特异性,不同干扰素在不同疾病中的发生率和干扰素抗体的产生与干扰素临床疗效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     
本文摘要概述了关于干扰素的性质和作用模式、干扰素的来源和它的制剂、干扰素的诱导剂、干扰素在疾病流行时的可能用途,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干扰素是能够抑制动物病毒复制的小蛋白。从鱼到哺乳动物的动物类细胞经给以适当的诱导后,干扰素即被释放。干扰素的产  相似文献   

6.
三种α-干扰素亚型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自制的6株单克隆抗体对α2a-干扰素、α2b-干扰素和α1b-干扰素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细胞ELISA法、抗增殖活性和抗病毒活性等试验。结果 对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有影响的单克隆抗体对干扰素抗增殖活性也有影响,而对干扰素抗增殖活性有影响的,不一定对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有影响。结论 干扰素表面细胞受体结合位点与单克隆抗体结合位点是分开的。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位点也是它的抗增殖活性位点,而干扰素的抗增殖活性作用的发挥可能还有其它位点的参与;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不是通过阻断干扰素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实践证明,它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干扰素无反应或仅有短暂反应。有人认为这与干扰素抗体有一定关系。本文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干扰素抗体的出现及其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一、干扰素基础上的治疗1.干扰素已证明,聚乙烯乙二醇化的干扰素(pegylatedIFN)较常规干扰素能引起较持久的病毒抑制效应。在随机化对照研究中,应用这些公认的干扰素治疗时,产生持续的病毒学和生化学反应随患者不同而不同。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其它干扰素,或者通过基因转换产生,以增强在体内的抗病毒活性;或者通过干扰素和血清白蛋白的融合产生,使其药效优于标准干扰素。用来改进干扰素药物动力学的给药方式包括,随意泵入、控制_释放方式(包括持续释放装置)和定量口服。目前研究口服药物诱导干扰素的反应包括imidazoquinolones imiquod、re…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受体1(IFNAR1)及检测诱导表达α干扰素(IFN-α)的方法,评价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免疫功能与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Poly 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组患者PBMC,利用病毒保护试验研究干扰素治疗前后患者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差异;IFN-α治疗前后,RT-PCR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答组患者(P<0.001);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治疗1个月后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P<0.01),后者始终处于低下水平;IFN-α治疗期间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水平从治疗前的高表达而逐渐减少,正常对照和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的表达始终较低。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受到严重抑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IFN-α活性检测及IFNAR1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诊治的52例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后发生甲状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易感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使用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引起的甲状腺疾病,与慢性病毒肝炎的类型、患者性别及干扰素治疗疗程均有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慢性病型肝炎、干扰素长疗程治疗及女性均是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后引发甲状腺疾病的易感因素。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患者会使其甲状腺功能发生异常,尤其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监测病情的变化,并定期复查,防止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诱发甲状腺疾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尖锐湿疣1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智慧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4805-4805
目的:探讨干扰素软膏、干扰素栓辅以微波治疗妊娠合并尖锐湿疣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2007年128例妊娠合并尖锐湿疣患者局部手术加微波治疗,术后局部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及干扰素栓。结果:128例患者痊愈111例,治愈率86.7%;复发17例,复发率13.3%。结论:干扰素软膏、干扰素栓辅以微波治疗妊娠合并尖锐湿疣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光疗后放置浕 -干扰素拴对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别观察光疗后放置浕 -干扰素拴、单纯光疗和单纯放置浕 -干扰素拴对轻度和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结果 光疗后放置浕 -干扰素拴 ,与单纯光疗相比阴道排液量出血量减少 ,治愈率提高 ,复发率降低 ;与单纯放置浕 -干扰素拴相比治愈率提高。结论 浕 -干扰素拴能够减轻光疗引起的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可与干扰素基因中顺式元件结合,调控干扰素及干扰素激活基因(ISG)的表达。因此,干扰素调节因子在机体抗病毒感染、调控细胞生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其结构、功能及其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儿科临床中我们常见的感染症状基本都是病毒引起的,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研制出非常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的问世填补了这一项的空白干扰素被证实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由于毒副作用较小,近年来干扰素在儿科得到广泛临床应用,干扰素应用简单,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目前我国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疾病使用干扰素,可以减少滥用抗生素,在儿科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干扰素在儿科常见几种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实践证明,它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干扰素无反应或仅有短暂反应。有人认为这与干扰素抗体有一定关系。本文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干扰素抗体的出现及其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优化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 120 例基因 1b 型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普通干扰素优化方案组、普通干扰素标准方案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PEG-IFNα-2α) 方案组,比较各组在治疗过程中快速病毒学应答 (RVR)、早期病毒学应答 (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 (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 (SVR) 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指标.结果:普通干扰素优化方案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方案组获得的 EVR、ETVR 及 SVR 均高于普通干扰素标准方案组.结论:根据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答情况来调整干扰素用量的方案,可以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防治狂犬病毒感染的小鼠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小鼠试验干扰素防治狂犬病毒 (CVS)感染的作用 ,结果表明 ,小鼠在感染CVS前 2周开始使用干扰素 ,可获得 5 0 %左右的保护率 ,而在感染CVS后使用干扰素却无保护作用。干扰素与狂犬病疫苗联合使用可获得比两者单独使用更佳的保护效果 ,疫苗效力可提高 5倍以上。 5× 10 3IU剂量组与 5× 10 2 IU剂量组干扰素作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已证明,聚乙烯乙二醇化的干扰素(pegylated IFN)较常规干扰素能引起较持久的病毒抑制效应。在随机化对照研究中,应用这些公认的干扰素治疗时,产生持续的病毒学和生化学反应随患者不同而不同。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其它干扰素,或者通过基因转换产生,以增强在体内的抗病毒活性;或者通过干扰素和血清白蛋白的融合产生,使其药效优于标准干扰素。用来改进干扰素药物动力学的给药方式包括,随意泵入、控制一释放方式(包括持续释放装置)和定量口服。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分子机理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扰素是目前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其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理是:首先与效应细胞膜干扰素受体结合,激活胞膜和胞浆中的蛋白激酶,使胞浆中干扰素刺激基因结合因子α亚基磷酸化,磷酸化的干扰素刺激基因结合因子α亚基与γ亚基进入细胞核内,与效应细胞基因的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结合并激活该元件,启动效应细胞大量转录、翻译合成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分子,如2′-5′AS、起始因子蛋白激酶及Mx蛋白等,阻断病毒mRNA转录、阻止病毒蛋白合成及抑制病毒复制,发挥抗病毒生物活性。干扰素抗病毒基因治疗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展现出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过去曾认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与干扰素疗效有关。实践证实,丙肝病毒基因型不同,干扰素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故丙肝病人不一定非要检测丙肝病毒基因型。总之,只要选好适应症,应用得当,干扰素仍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丙肝疗效最好的药物。许多医药卫生报刊在介绍肝炎治疗时,都强调首选干扰素,并说干扰素在所有抗肝炎病毒药物中,疗效最确切。但是,一些慢性乙肝或丙肝病人在应用干扰素治疗后,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困惑了,花了许多钱,没收到好的疗效,干扰素究竟对肝炎有无疗效?可以肯定,干扰素的确是到目前为止治疗慢性乙型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