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入内镜学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0 引言 1968年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用于临床以来,人们第一次在内镜下经造影将胆胰管显示清楚,使胆胰疾病的诊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74年Katagi et al首先将经口胰管镜(peroralpancreatoscope, PPS)应用于临床,可直接观察到胰管内的情况。同年Kawai和Classen et al首次采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开创了不用开刀,经口取出胆总管结石的历史。1983年Starizu et al首创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他将成为一种可保留括约肌功能的取石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及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介入内镜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胆胰疾病的诊疗  相似文献   

2.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在ERCP诊断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内镜下高频电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及胆总管末端括约肌的治疗技术。EST经过近40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等胆胰疾病的内镜下标准治疗方式。但EST需部分或全部切开胆管或胰管括约肌,势必会带来Oddi括约肌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近来发现硝酸甘油能有效地扩张Oddi括约肌的平滑肌.作者等应用这个发现成功地对总胆管结石进行了内镜治疗.治疗前经内镜作逆行胰胆管造影,明确总胆管结石诊断,并以X线片上内镜直径估算结石的大小.取石前舌下含1.2mg硝酸甘油扩张乳头括约肌,必要时重复给药1~2次.将取石篮插入总胆管后,抓住结石,并在内镜观察下退出乳头开口.2例虽经给硝酸甘油三次,取石篮仍不能插入因而改作乳头切开取石.21名患者中共有32颗总胆管结石,直径6~12mm(平均8.7mm).32颗结石中的30颗按照上法顺利取出,另2颗通过内镜机械粉碎后再分次取出结石碎片.取石过程中和手术后均无并发症.取石前和取石后8~10天观察括约肌收缩频率、幅度和残余压力,均  相似文献   

4.
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慢性阻塞性胰腺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经内镜治疗29例慢性胰腺炎中胰管括约肌切开术27例(19例为7内镜治疗前处置),副乳头切开8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5例,网篮邓胰石9例,胰管内引流7例,鼻胰管引流3例,辅助探条或球囊扩张共14例。13例治疗前、后检测胰腺内分泌功能。结果 29例中26例(89.7%)治疗后腹痛消失或明显减轻,9例胰腺结石患者中6例取出胰石;7例胰管内引流管未阻塞。  相似文献   

5.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取石具有与EST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出血、穿孔并发症相对较少,且保护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但因球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我们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治疗了38例胆总管结石,现总结资料,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和在减少近期、远期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胰胆管疾病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开展ERCP检查258例,其中195例进行了EST治疗,探讨了如何进行EST治疗和提高其成功率及防治并发症的措施。结果EST195例中治疗成功189例,成功率96.9%,其中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残石、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共122例,均经EST切开取石成功;肝内胆管及胆囊并胆总管泥沙样结石13例、总胆管癌6例、胰头癌7例、壶腹部癌7例,均经EST行内镜逆行胆管引流术(ERBD)引流成功;慢性胰腺炎合并化脓性胆管炎6例、胆源性胰腺炎5例,均经EST切开排脓,放置鼻胆管引流治疗痊愈;胆总管下段狭窄7例、单纯性胆总管扩张7例、胆总管扩张伴下段狭窄6例、胆总管狭窄3例,均经EST做网石篮或气囊扩张治疗成功。结论EST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和胆囊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残石患者。对化脓性胰胆管炎及梗阻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并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该技术引起并发症的比例仍较高。单纯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后取石具有与单纯EST术后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并发症少,创伤小,且对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有保护功能,多数学者认为EPBD是EST的最有价值的替代方法,但因球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何在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中取得更好的疗效,如何减少内镜取石术近期、远期并发症?本研究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从手术成功率、疗效、并发症等方面对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术和单纯EST术两者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疗效。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由于其微创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所引起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胰腺炎、胆管炎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受损导致的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等,发病率仍较高。而 EPBD 虽可以保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具有较高的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亦较 EST 少,但因气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如何在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中取得更好的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 EPBD 治疗胆总管结石,旨在探讨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减少胆管巨大结石取石中十二指肠乳头大切开所导致的复发性胆管结石,初步尝试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探讨此技术对恢复胆管括约肌功能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间,在北医三院消化科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结石大小1.0~2.5 cm,胆总管内径1.2~3.0 cm),且既往无ERCP史的患者3例,内镜下行胆管括约肌大切开(EST切口≥1.0 cm),取石成功后分别于胆管及胰管内放置塑料支架,然后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并在EST术前、术后即刻及乳头成型术后3周取出胰胆管支架后,分别行胆管及Oddi括约肌测压,并随访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另取5只家猪,进行相似的实验(除胆管取石外)。 结果 患者及实验动物测压结果均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后,Oddi括约肌压力显著降低,而在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有明显恢复。3例患者均成功完整取石,术后未出现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拔除支架后,内镜下可见乳头愈合。动物解剖显示与未作处理的十二指肠乳头比较,未行乳头成型术的十二指肠乳头肌层完全断裂无愈合,行乳头成型术的肌层可见瘢痕性修复愈合。 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应用和谐夹进行夹闭的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可加速乳头愈合,保留括约肌压力,恢复乳头的抗反流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并胰腺分裂症(PD)患者。患者为老年男性,反复胰腺炎发作,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再次发作时影像学检查示PD、胰头囊性病变、胰管扩张、钙化等,被误诊为PD合并假性囊肿,进一步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提示IPMN合并PD可能,内镜下行主胰管括约肌切开+十二指肠副乳头括约肌切开+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随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广泛开展,微创治疗胆管疾病越来越多。为了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切开的有效方法,我们使用了针形乳头切开刀切开乳头的方法。方法 由十二指肠镜活检孔道送入针形乳头切开刀,设定混合电流,对准11~12点方向切开,或对准乳头隆起处将乳头先作小切口,嗣后插入高频切开刀继续切开乳头。结果 24例均切开成功。21例胆管结石内镜下取出,2例胆管恶性狭窄上支架解决梗阻,1例乳头括约肌功能不全症状缓解。有2例发生并发症(术后胰腺炎),占8.3%。症状均较轻微。结论 针形乳头切开刀乳头切开术作为EST的一种特殊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大大提高EST和ERCP的成功率。使用针形乳头切开刀并不比标准的乳头切开刀危险多少,但应正确掌握适应证,由有经验的内镜医生操作。  相似文献   

12.
胆管下端良性狭窄主要由胆管和胰管炎症引起,过去多采用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和胆肠吻合等外科手术方式治疗。我们在用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管结石基础上,应用EST成功治疗胆管下端良性狭窄,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1年1月~2006年5月经ERCP诊断胆管下端  相似文献   

13.
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胆道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胆道插管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行ERCP的患者。对常规胆管插管失败且导丝反复进入胰管(〉4次)者行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胆管插管成功后,导丝留置胆管内,继续完成胆管括约肌切开及相应的治疗。统计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内共行ER—CP1576例次,需胆管深插管879例次,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者30例。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首次ERCP胆管深插管成功率为93.3%(28/30),2次ERCP插管成功率为96.7%(29/30)。2例(占6.7%)发生并发症,为轻型胰腺炎。无出血、穿孔或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在困难胆道插管中采用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ERCP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ERCP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诊治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ERCP的相关技术包括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PBD)、胆管或胰管取石术、鼻胆管引流术(ENBD)、胆管或胰管支架置入术、乳头切除术等。然而无论是诊断性ER—CP还是治疗性ERCP,均属有创性技术,出现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心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少部分并发症甚至是致命性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诊治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219例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行ERCP观察胆总管,摄片证实为胆总管结石后行EST治疗。结果本组189例患者经ERCP证实为胆总管结石,181例行EST取石成功,4例巨大结石(直径〉3.0cm)和4例胆总管内多发结石择期行腹腔镜胆管镜取石或直接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1例行EST后切口出血,立即停止手术并给予止血治疗后好转。术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咽部刺激、恶心、呕吐、腹胀、轻度腹痛等症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和急性胰腺炎,无死亡病例。结论ERCP联合EST诊治疑似胆总管结石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十二指肠副乳头为胚胎时期副胰管进入十二指肠的开口,成年后发生退化,但部分人群的十二指肠副乳头退化不明显,表现为解剖变异。超声内镜、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十二指肠副乳头通常只需随访,对于并发肿瘤的患者,则可根据情况选择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在主胰管中断或狭窄变形导致插管困难的患者中,十二指肠副乳头可用于插管造影进行胰腺分裂症、胰腺炎、胰腺结石等疾病的诊断。此外,通过十二指肠副乳头括约肌切开后进行插管、球囊扩张、副胰管支架置入等方法,可以缓解胰腺分裂症及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十二指肠副乳头进行插管取石,对胰腺结石患者也有较好疗效。该文对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诊断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英国14个医疗中心对十二指肠镜括约肌切开术的经验。方法:黄疸病人术前需检查血凝机制。各组均采用Olympus十二指肠镜。括约肌切开长度约10~15mm,但有时可增加至接近结石的直径。有时括约肌切开钢丝不易插入胆管,这时可在乳头开口处,先作一小切口,使拉钢丝放入。结石一般在括约肌切开后数天或数周内可自然排出,但需重复作内窥镜胆道造影加以证实。在富有经验的医疗中心,于括约肌切开术后,可用导线网套或气囊导管取出结石。有几组报道,在括约肌切开后采用经鼻胆道置管术,以便于术后重复胆道造影及胆管灌洗。结果:对679例胆管结石患者施行了上述括约肌切开术。患者大都是老年病人。以1979年为例,60岁  相似文献   

18.
诊断与治疗性逆行胰胆管造影并发胰腺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诊断性胰、胆管显影与胆道支架、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等治疗抗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影响。方法:412例ERCP操作分为7组,诊断性ERCP为胆胰双管显影(ERCP)组、单纯胆管显影(ERC)组组与单纯管显影(ERP)组,治疗组ERCP分为双管显影加支架术(ERCP+支架)组、ERC+支架组、ERCP+乳头肌切开(EST)取石组及ERC+EST取石组,比较各组术后4h、24h血清淀粉酶及临床症状改变。结果:术后4h、24h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17.7%及4.4%,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3.95,各组中以ERP组发病率为最高。结论:在ERCP操作中,反复胰管造影是并发术后胰腺炎主要危险因素,EST、支架治疗并不增加胰腺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对41例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难以清除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做经内镜机械性碎石术(EML)。结石共89块,31例(34块)结石横径≥20mm,全部结石清除率97.6%。EML后1次完全清除结石率为:大切开时为78.6%,中小切开时分别为58.8%与0;胆管末端径≥14mm者为83.3%,<9mm者为30.8%;取石篮为6/10,气囊导管为4/9,两者并用为83.3%,1周内自然排石为1/5。结论:EML后清除结石主要与乳头切开大小、胆管末端径以及取石方法相关;结石大且与胆管壁密切接触时,向胆管内注入大量稀释的造影剂能增加其间隙,有利于套石;结石坚硬是碎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胰腺异位副脾临床发病罕见,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本文报告1例胰腺异位副脾病例,患者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就诊,完善腹部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示胰尾部大小约1.4 cm×1.1 cm占位,术前辅助检查结果示:胰腺占位性病变?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肝功能不全。择期行内窥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术+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胰腺体尾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胰腺异位副脾;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出院,随访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