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CT及临床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多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可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有鼻窦壁骨质破坏。结论 CT检查是诊断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变特点、手术方法及鼻内窥镜术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福州市二医院2008~2011年收治的3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变窦腔予以开放并清除窦腔内真菌块及脓液,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应用鼻内窥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创伤小,效果好,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特点及误诊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误诊为鼻肿瘤的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检查示所送组织息肉样伴坏死组织并可见霉菌团块,随访1a以上,无复发。结论: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特点:单侧发病,回吸性脓涕伴涕血;鼻内镜下见患侧上颌窦口有泥沙样物或黑褐色干酪样物,上颌窦口自然扩大;鼻窦炎CT患侧上颌窦内有斑点或斑块状钙化影,上颌窦内侧壁可有骨质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CT特征及术中所见。结果 CT征象:病变的窦腔内为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17例病变窦腔内呈不规则点状或片状钙化影,5例上颌窦内壁骨质吸收破坏,上颌窦口扩大11例,上颌窦骨壁增生硬化16例。CT诊断鼻窦炎27例,其中真菌性鼻窦炎23例,上颌窦占位性病变3例。结论 窦腔内散在点状、片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CT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内窥镜病理证实的66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密度增高,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45例,两侧上颌窦12例,一侧上颌窦、筛窦24例,上颌窦内可见点状、斑块状、线状钙化影50例,窦腔高密度影内可见气泡影25例,病变呈肿块状突入鼻腔13例,窦壁骨质硬化35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18例,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以内侧壁破坏多见。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5例。结论:根据其CT表现可归纳如下特点:(1)病变多为单侧性;(2)病变部位以上颌窦为主;(3)窦腔密度增高,其内可见点状、斑块状、线状钙化影;(4)局限性骨质增生与破坏,破坏残端常伴有骨质硬化。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影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发生于一侧,以上颌窦最多见,同时累及其他鼻窦;病变鼻窦内呈现软组织刚块影,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部分窦腔增大,骨壁破坏。结论:CT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的应用。方法:对11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的分析。结果:真菌性鼻窦炎特性为鼻窦CT显示窦腔内不均匀高密度钙化斑,病理检查可见真菌菌丝;内镜手术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鼻窦内镜手术是该病的首选方法;CT扫描和病理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治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8年以来收治的4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中43例一次性治愈,进行柯-陆式手术的6例患者2例复发,重新进行鼻内镜扩大上颌窦自然口的修正手术,术后综合治疗,随访1a未见复发。结论:本病容易误诊,鼻窦CT扫描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采用鼻内镜手术综合治疗疗效好,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鼻内镜手术治疗、影像学诊断及其与鼻腔解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5例经病理学确诊的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诊断、术中所见和治疗结果。结果 CT扫描或鼻内镜检查显示35例患者鼻腔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或病变及窦腔内病灶;全部病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真菌病变(曲霉菌)。临床分型均属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随访1~3年,一期治愈34例(97%)。结论鼻腔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及病变与真菌性鼻窦炎关系密切;鼻窦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真菌性鼻窦炎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FRS)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76例FRS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76例FRS临床表现为头痛或眼部痛43例次,涕中带血36例次;CT扫描鼻窦高密度影,窦内有斑点状或条块状钙化影70例。76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开放窦腔,清除真菌团块,未见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头痛和涕中带血消失,手术腔黏膜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头痛和涕中带血是FRS最常见的临床症状,CT扫描存在特征性的表现,是诊断FRS的主要影像学方法;鼻内镜鼻窦开放手术具有微创和疗效好的特点,应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对2021年1—12月收治曾误诊的无免疫抑制剂应用史真菌性鼻窦炎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为单个鼻窦病变,出现流脓涕5例,头面部和磨牙疼痛2例,视力下降1例。首诊皆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或个人诊所,曾误诊为慢性鼻窦炎5例,神经痛2例,眶内感染1例,误诊时间3~11个月。8例按误诊疾病给予相应治疗效果不佳,入我院后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真菌性鼻窦炎,其中1例诊断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8例术后给予相应治疗均病情好转。术后随访6~14个月,皆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提高对其认识、加强思想重视、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并认真细致诊断和鉴别诊断可减少或避免真菌性鼻窦炎误漏诊。  相似文献   

12.
温胜  吴武 《华西医学》2009,(6):1368-1369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76例行鼻内镜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6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均治愈,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方法,根据不同病变范围采用相应的手术径路。临床上达到一次完成。方法分析1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鼻内镜及CT检查,拟定不同的手术径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灶,充分开放鼻窦并定期行鼻内窥镜检查。结果随访6个月~3年,治愈15例,失访1例,复发2例。复发病例经鼻内窥镜换药,双氧水冲洗窦腔后治愈。结论鼻内窥镜联合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病变清除彻底,引流通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9例内窥镜检查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联合柯-陆氏进路治疗19例非侵袭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结果:所有病例均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利用鼻内窥镜技术治疗慢性非侵袭真菌性鼻窦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位年龄48.5岁,男女比例1:3.主要症状为涕中带血、鼻塞,有干酪样物排出10例.鼻窦CT均显示有不均匀高密度钙化影似"金属异物影".经手术治疗均获痊愈,其中鼻内镜鼻窦手术17例,上颌窦根治术2例,上颌窦途径筛窦切除术1例.术中见窦腔有褐色、灰黑色干酪样或泥沙样团块.术后病理报告均见真菌菌丝或孢子.18例随访0.5~6.5年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血涕、鼻腔干酪样、泥沙样易破碎团块分泌物及鼻窦特征性类似"金属异物影"的CT表现是术前重要诊断依据;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检查;鼻内镜鼻窦手术为其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洪义  刘钧  郑世信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7):712-713,716
目的 探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与上颌窦根治术(RMA)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对36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采用RMA(11例)和FESS(25例)治疗,分析其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4例复发,其中RMA组复发3例(27.3%);FESS组复发1例(4%),效果优于RMA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手术治疗是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主要治疗方法,FESS是一种有效、微创的首选治疗手段,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58例,在鼻内窥镜引导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8例因术前拟诊为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采用内窥镜下柯-陆手术。58例患者术后均未行抗真菌治疗。结果 55例治愈。按要求随访不少于6个月,除了1例失访,其余患者原有症状均消失,未见复发。结论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基本术式是鼻内窥镜术,该术式可以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保证鼻窦通气引流。术后是否进行抗真菌治疗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7):1691-169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后效果。方法对46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取鼻内镜下治疗,术后鼻内镜随访3个月~2 a。结果术后患者鼻塞、流涕、鼻内异味等症状消失,复查鼻内镜鼻腔通气良好,窦口开放好,窦腔内无脓性分泌物及霉菌斑块残留,46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治疗非侵袭型鼻窦炎方法彻底、可靠、不易复发,易于随访。  相似文献   

19.
鼻窦真菌病在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鼻窦肿瘤,其发病率有持续增高的趋势,临床上以非侵袭型为主,随着鼻窦内窥镜及CT检查,减少了误诊,提高了疗效。现将我科2006—03/2006—09收治的36例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19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9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鼻窦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并行相应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病变单纯累及上颌窦者12例、单纯累及筛窦者2例、单纯累及蝶窦者1例,有3例同时累及上颌窦和筛窦,有1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和蝶窦。有15例(78.9%)窦腔软组织团块影中可见斑点状钙化灶,5例窦腔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和破坏。术后随访2年,有3例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好发于上颌窦,多为单侧鼻窦发病,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