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脏性猝死是上世纪和本世纪人类与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心律失常性猝死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者占83%,心室颤动(室颤)是这些人最终的致死原因,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是挽回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抢救措施。资料表明,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颤发生后20~30S内迅速除颤,几乎100%能获成功而使病人得以幸存。除颤在1~2min内实施时,生存率80%~90%,而大于10min的电除颤治疗使患者最终的生存率低于10%。因此,致命性室速或室颤从患者倒地到有效的电除颤,每延迟1min,患者生存率将降低7%~10%,“时间就是生命”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蒋文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系指致命性心律失常,它包括:①心室率>230bpm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②心室率逐渐加速的室速,有发展成心室扑动(简称室扑)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趋势。③室速伴有严重血...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病人过去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亦有规定24小时)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救治可获得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现将1998年我们抢救的12例心脏猝死病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6~84岁,平均64岁。其中冠心病患者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例,无心脏病  相似文献   

4.
心脏性猝死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发生率较高.该文从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等方面对心脏性猝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许迪  许健 《实用老年医学》2012,26(3):182-185
1966年Kuller等提出了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初步概念,1997年Braunwald提出并进一步完善了SCD的定义。SCD大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而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SCD的发生日益增多。因此,及早识别发生老年人SCD的高危患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减少猝死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全球的社会问题,2005年WHO公布的数据表明,在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CD)占40%~50%。根据AHA提供的资料,美国发生SCD为每年25~45万例。Framingham研究资料显示,26年间的猝死占所有原因死亡的13%,在冠心病患者的死因中50%为猝死。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患者约为54.4万人。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是指老年人由于心脏原因、非暴力性的、自然发生而未预想的突然死亡。70%~90%为冠心病所致。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为老年人猝死最主要的诱因;意识丧失伴抽搐、大动脉搏动及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停止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室颤动(VF)及室性心动过速(VT)为最多见的心电图表现。迅速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积极地心脏紧急救治(ECC)以及复苏后的正确处理是老年人猝死救治的关键。1基本生命支持(BLS)BLS是指支持基础生命活动,迅速给重要脏器供氧。包括:迅速识别和采取措施,预防心肌梗死和卒中患者发生循环呼吸骤停…  相似文献   

8.
<正> 猝死,即突然死亡,或俗称急死,是指意外地在一小时内的自发性死亡。心脏性猝死的先兆首先是心脏骤停,接着呼吸停止,进入临床死亡。随后,再进入生物死亡。临床死亡是指心脏和呼吸虽已停止,但体内储备的氧气尚未消耗殆尽,机体细胞和组织的机能仍然存在,如能及时重新启动心跳和呼吸,恢复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个威胁公共卫生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CD是仅次于各种肿瘤所致死亡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国平均每年约有45万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研究证实,约88%的心脏性猝死原因为心律失常,其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多,约占83%。在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人群中,冠心病为主要病因,约占80%。临床研究显示,针对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防止SCD。近年来应用ICD一级和二级预防SCD的临床研究证实:ICD可显著减少SCD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气管插管和心脏电除颤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和心脏电除颤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方法将109例急诊心肺复苏病人,随机分为选择顺序复苏组(A组,55例),常规CPR复苏程序组(B组,54例),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牌号。结果选择顺序复苏组CPR成功28例(50.9%),高于传统的常规复苏组11例(20.3%),P〉0.05。结论气管插管和心脏电除颤随病因不同而作出顺序选择时机,能大大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心脏性猝死约占人类总死亡15%~20%左右,其中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约54.4万,居于世界之首。冠心病是当前心脏性猝死的首位病因。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且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较多,多种因素可增加心脏性猝死风险。目前对于心脏性猝死首选防治手段是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远程监测正逐渐成为当前置入ICD患者主要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2.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个威胁公共卫生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CD是仅次于各种肿瘤所致死亡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国平均每年约有45万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研究证实,约88%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发作、胸闷半年,近期劳累后加重而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体检:BP160/10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A〉P2,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头颅CT:两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脑梗死(部分陈旧性),左侧枕叶脑软化灶。脑电图(-)。心电图: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PVS),左室高电压,ST段改变。临床诊断;①脑梗死后遗症;②高血压病;③冠心病,心律失常。即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于次日凌晨约6:50病人在家中死亡。动态心电图显示:有效记录时间为11h 26min,记录导联为12导联同步。共记录51690次心搏,其中室性期前收缩有26605次(少数呈多源性)。频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共906阵,其最多达4~5阵/分,每阵短则几个心搏,长则数分钟,最长持续时间达十几分钟,最快心室率达247次/分。夜间2:06出现一短阵多源性室速致R0nT现象并诱发出心室扑动、心室颤动(Ⅵ),持续5分钟后心脏停搏,随后为缓慢而不规则的心室自主心律,持续12分钟后心脏再次停搏。ST段与常规心电图比较显著压低。动态心电图诊断;①室性期前收缩,室速,RonT现象,室扑,Ⅵ,全心停搏;②ST段下斜压低。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表现,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现象,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和猝死风险,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实施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视心电图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期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国际著名的心脏电生理学家严于新教授为本刊撰写特约专稿《J波综合征》。严于新是美国费城Main Line Health心脏中心的临床心脏病学家、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家及心脏基础研究室主任。他的《异常J波综合征》一文反映和代表了当今心脏性猝死发生机制和离子通道病细胞电生理学方面的进展和现代观点。他与世界著名的细胞电生理学家Antzelevitch一起首先报告了心肌M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及其在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价值:他创建的有冠状动脉灌注的楔状心肌组织块实验模型.能够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与心肌内、中、外三层细胞各自的动作电位.为研究长QT综合征动作电位和Brugada综合征等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现被世界上多个实验室所采用。严干新首先创建了长QT综合征动作电位实验模型.以阐述长QT综合征动作电位发生的细胞电生理机制;他首先将Brugada兄弟报告的V1-V3类右束支阻滞心电图变化和心脏猝死病征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更重要的是他首次发现并提出Brugada综合征J波发生的离子流机制.明确提出心电图上的J波与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在心外膜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差异有关。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严干新首先提出J波综合征的概念和机制.认为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室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超急期,以及早期复极综合征.其心律失常发生的本质均为复极早期的Ito异质性导致的2相折返;在心电图上均表现为J波形成.故应称为J波综合征。这一创新性的心电生理概念.必将对国际心电生理的研究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重视对心脏性猝死和长QT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刊登了著名的电生理学专家 Vincent GM教授等有关长 QT综合征 ( long QT syndrome,LQTS)的文章 8篇 ,反映了国际和国内 LQTS的研究现状 ,希望能引起国内学术界对 LQTS研究的重视。  心脏性猝死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以美国为例 ,每年有 3 5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其中 90 %以上猝死病例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或心室颤动 (室颤 ) ,少数为缓慢心律失常所致。  早在 1 991年 ,Zipes曾预言 :如果说我们通过对预激综合征的研究 ,阐明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的发病机制 ,并且解决了其诊治的话 ,那么有可能通过…  相似文献   

17.
在心脏离子通道病中有一部分原发性心电疾病,在无任何结构性心脏病变的情况下易导致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约占年轻SCD患者的30%,包括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先天性短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这些疾病往往外显率较低,且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面临较大的挑战.然而,SCD可能作为原发性心脏离子通道病的首发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全面介绍了上述4种原发性心脏离子通道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遗传背景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以期为严重心律失常乃至SCD的防治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8.
1966年Kuller等提出了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初步概念.1997年Braunwald提出并进一步完善了SCD的定义。目前,将由心脏原因导致的1h之内发生的不可预料的自然死亡定义为SCD。在中国及西方国家,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与心脏性猝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6年Kuller等提出了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初步概念,1997年Braunwald提出并进一步完善了SCD的定义.目前,将由心脏原因导致的1 h之内发生的不可预料的自然死亡定义为SCD.在中国及西方国家,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大约40%的猝死患者是在没有旁观者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根据临床症状对猝死的病因进行准确判断非常困难.尽管近年来对SCD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都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辨别高风险病人及预防SCD的措施依然不足.  相似文献   

20.
心脏性猝死( 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发生、以突然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各种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SCD具有发展迅速、难以预料和死亡率极高的特点〔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性别与SCD的患病率和患病风险密切相关〔2〕.为了充分了解SCD与性别关系,本文从SCD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及心电图特点等方面综合阐述,明确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