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在新生儿感染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患者病情轻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吸附试验测定2008年10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62例感染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结果:62例中有58例患儿,血清心肌酶出现1~4项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呛奶、吐奶、吐沫情况越严重,患儿的血清心肌酶升高越明显。结论:心肌酶谱活性水平在新生儿感染患儿中变化明显,对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新生儿窒息后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肌酶谱在窒息后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窒息新生儿40例,按照窒息程度分为2组分别于生后24h内和生后第3d、第7d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并将同期住院的非缺氧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患儿,出生后24h内及生后第3d的CK、CK-MB、LDH、α-HBDH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1);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之间CK、CK-MB、LDH和α-HBDH亦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2)24小时内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CK-MB升高最为明显;生后第3天,CK和LDH、α-HBDH逐渐达高峰;第7d轻度窒息组CK、CK。MB、α-HBDH呈下降趋势,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而LDH仍呈升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新生儿窒息早期即有心肌酶的改变,表现缺氧程度与心肌酶水平升高呈正相关;(2)缺氧性心肌损害与新生儿窒息程度有相关性;(3)心肌酶谱检测对进一步诊断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有重要价值;(4)新生...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心肌酶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围产期窒息所致的脑损伤,以往临床医师仅关注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是否伴有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并不重视。我们对我院近半年新生儿HIE患儿的血清AST、LDH、CK、CK-MB、α-HBDH的活性变化进行研究,探讨HIE患儿是否伴有心肌损害,为临床判断HIE患儿的心肌损害的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和方法1.1对象62例HIE患儿为2000年6月份至2000年12月份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其中男33例,女29例,轻度组28例,中重度组34例。对照组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病史体检及… 相似文献
6.
7.
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血清心肌酶变化(附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瑶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3):64-65
目的探讨心肌酶水平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2例窒息新生儿为实验组,另外收集10例同期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经股静脉穿刺采血2 ml,分离血清,在24 h内测定心肌酶活性,同时做心电图检查,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血清心肌酶测定结果比较显示两组血清心肌酶均值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窒息组均出现心电图改变。结论血清心肌酶活性测定及心电图检测可作为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早期监测和诊断的指标,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安群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6,7(5):10-11,1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在判断心肌损害上的价值。方法:将62例轮状病毒性抗原阳性患儿与同期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腹泻患儿均抽血作血清心肌酶检查,同时,轮状病毒性抗原阳性患儿又分为有无酸中毒组,有无脱水组。观察不同情况下血清心肌酶变化,且所有患儿均摄片,作心电图检查,心肌酶中有一项异常者作心脏超声检查。结果:RV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升高比率明显增高;伴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的RV肠炎患儿心肌酶升高较其他RV肠炎患儿明显。两组病例心电图检查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所有病例经x线胸片检查,均无明显心脏增大征象;接受心脏超声检查的病例无房窒扩大及心功能降低。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变化更常见的是导致心肌一过性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浆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1例HIE患儿分轻、中、重度绍及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的活性。结果HIE时血清AST、LDH、CK、α-HBDH的活性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尤以CK、CK-MB升高明显,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重、中度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肌酶谐的检测可作为HIE临床分度的指标之一。监测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能较好地协助临床早期诊断HIE时有无心肌损伤及损伤程度,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彦平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3,(23):173-174
轮状病毒(RV)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好发于秋、冬季节,常引起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急性胃肠道感染和肠道外多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甚至猝死。其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提出心肌酶的升高与脱水密切相关,为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提供另一个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心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4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对62例HFMD患儿行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者加用抗氧化剂治疗后复查。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活性及心电图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异常者经相应治疗后复查绝大部分患儿恢复正常。结论:部分HFMD患儿存在程度不同的心肌损害,心肌酶可作为HFMD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依据和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卒中后血清心肌酶谱 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引起心脏续发性损害,在临床上称为脑心综合征。这种心脏损害可加重脑部原发病变和引起患者卒死,影响患者预后。同时急性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血糖升高,而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作者通过对1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心肌酶谱、血糖测定,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窒息血清心肌酶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窒息是新生儿的常见病,由此产生的低氧血症、酸中毒常导致多脏器损害,同时引起血中电解质和血清酶的改变。本文对我院1997年6月~1998年8月已作心肌酶检测的42例窒息患儿,着重观察了新生儿窒息早期的心肌酶变化与临床的关系,现将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窒息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组新生儿按照治疗与否分成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营养心肌治疗,同时选择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各组新生儿均在入院时及生后3、7d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脱酸氢酶(HBDH),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院时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比较、轻度窒息组与正常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明显升高(P均<0.05).生后3d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比较、轻度窒息组与正常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仍明显升高(P均< 0.05).生后7d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仍明显升高(P均<0.05),轻度窒息组与正常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d后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比较、轻度窒息组与正常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仍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7d后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仍明显升高(P均< 0.05),轻度窒息组与正常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后3d轻度窒息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明显下降,重度窒息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明显下降(P均< 0.05);生后7d轻度窒息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心肌酶谱CK、HBD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CK-MB、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窒息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明显下降(P均< 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可导致早期新生儿阶段心肌酶谱异常,1,6-二磷酸果糖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肌损害,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窒息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瑗玲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6,7(10):203-203
窒息是新生儿的常见病,由于缺氧引起的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特别是心脏受累较常见,为了对窒息儿心肌损害作出早期诊断,作对124例窒息新生儿和38例正常新生儿作了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肌酸磷酸激酶(CK-MB)测定.并作了心电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为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心肌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将1999年11月至2003年7月于新生儿病房住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心肌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心肌酶较对照组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9.
刘成桂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1994,9(4):207-209
报道用速率法测定血清中四种心肌酶活性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血清在-20℃贮存七天,四酶失活均在0.02以下:在2~8℃贮存,以LDH失活快,α-HBDH次之,CK最慢;LDH,α-HBDH和AST在2~8℃均明显比在-20℃失活决,而CK在这两种温度下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血液心肌酶活力的变化,其中包括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方法:在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7天分别采静脉血进行以上酶活力的测定,测定方法为动力学法,健康对照组选择门诊健康查体者,全部排除心、肝、肾、骨骼肌等器官可能引起心肌酶活力升高的相关疾病,检测方法同疾病组.结果:氟乙酰胺中毒患者检测心肌酶各项酶活力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比较,除入院第1天轻度中毒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项均差异显著(P<0.05和P<0.01),而且与中毒程度有关.中毒越重,酶活力越高,随病程的延长,心肌酶活力呈逐渐上升趋势,各中毒组中毒第7天都远较第1天为高.两个时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和P<0.01),轻度中毒组与中、重度中毒组相同时间比较,各项酶活力升高差异非常显著(均P<0.01).结论:氟乙酰胺中毒患者心肌酶活力明显升高,且与中毒程度有关,及时动态检测心肌酶活力变化,对了解中毒程度,观察心肌损伤状况,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