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量感觉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浪  赵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55-57
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温度觉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小纤维神经的功能状态。 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组为2005—01/04于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就诊,并被明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3~70(49.8&;#177;11.5)岁。所选病例均为单侧上肢出现症状(左侧10例,右侧10例),且检查前1周未进行理疗或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选择同期在疼痛诊疗中心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及志愿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3&;#177;75(49.7&;#177;14.7)岁。应用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界限法检查双上肢大鱼际掌侧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 结果: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侧冷感觉阈值低于健侧,热感觉阈值高于健侧[(29.00&;#177;1.26)℃,(30.00&;#177;1.06)℃:(35.04&;#177;0.87)℃,(34.14&;#177;0.99)℃,P〈0.05]。冷痛觉和热痛觉阈值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侧与健侧阚值之差和对照组双侧阈值之差进行比较可见: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和热痛觉差异均有显著性[(-1.01&;#177;o.57)℃,(0.04&;#177;0.28)℃;(0.89&;#177;0.39)℃,(0.05&;#177;0.26)℃;(2.49&;#177;1.10)℃,(0.28&;#177;1.79)℃;(-1.62&;#177;0.86)℃,(0.17&;#177;1.10)℃,P〈0.01]。颈椎病组患侧冷感觉和热痛觉阈值比健侧低,热感觉和冷痛觉阈值比健侧高。 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提示C类和A8类神经纤维出现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肩手综合征定量感觉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SHS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P<0.05),热觉阈值增高(P<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风偏瘫后SHS病人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δ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感觉减退已被证实,而感觉障碍的评估多用问卷式调查或仅为粗略临床检查来完成,难以精确评估.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quantitative sensorytesting,QST)检查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观察组和脑卒中对照组各15例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并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象涉及2000-06/2001-04湘雅三医院门诊及住院脑卒中后瘫痪病例.方法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检查温度觉时,使用一个小的与检测区皮肤接触的热电极探头,探头温度以1℃/s速度递增(热觉、热痛觉)或递减(冷觉、冷痛觉),直至受检者产生感觉的那一刻由受检者本人按下按钮停止刺激.得到一个温度觉阈值,探头温度恢复到预置温度准备下一次刺激.重复4次得到平均温度觉阈值.在检测振动觉时,振动器的刺激强度以0.1~12 μm/s的速度递增,重复检测6次.主要观察指标感觉障碍发生率,温度觉、痛觉及振动觉的数据.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为67%较对照组27%显著增高(P<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分别为26.73±4.48,29.89±1 57,P<0.05),热觉阈值增高(分别为36.83±1.90,35.40±0.89,P<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偏瘫后SHS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δ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正常值。方法应用温度感觉分析仪对123名健康成人躯干双侧T3、T7、T11关键点皮肤进行检测。结果测得冷觉、热觉、冷痛觉、热痛觉感觉阈值。冷觉和热觉阈值标准差较热痛觉小;冷痛觉阈值跨度最大;热痛觉阈值随节段下降有增大趋势;中年组较青年组阈值有增大趋势。结论躯干皮肤温度觉和温痛觉阈值正常参考值应按不同节段、年龄分别建模。冷觉、热觉个体差异较小,冷痛觉、热痛觉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vndrome,SHS)患者感觉减退已被证实,而感觉障碍的评估多用问卷式调查或仅为粗略临床检查来完成,难以精确评估。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检查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观察组和脑卒中对照组各15例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并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v)。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象涉及2000-06/2001-04湘雅三医院门诊及住院脑卒中后瘫痪病例。方法: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检查温度觉时,使用一个小的与检测区皮肤接触的热电极探头,探头温度以1℃/s速度递增(热觉、热痛觉)或递减(冷觉、冷痛觉),直至受检者产生感觉的那一刻由受检者本人按下按钮停止刺激。得到一个温度觉阈值,探头温度恢复到预置温度准备下一次刺激。重复4次得到平均温度觉阈值。在检测振动觉时,振动器的刺激强度以0.1-12μm/s的速度递增,重复检测6次。主要观察指标:感觉障碍发生率,温度觉、痛觉及振动觉的数据。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为67%较对照组27%显著增高(P&;lt;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分别为26.73&;#177;4.48,29.89&;#177;1.57,P&;lt;0.05),热觉阈值增高(分别为36.83&;#177;1.90,35.40&;#177;0.89,P&;lt;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lt;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lt;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偏瘫后SHS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B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种简易感觉检查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种简易感觉检查方法(EST)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真实性、可靠性。方法:对18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及EST检查,包括10g尼龙丝压力觉、40g针头刺痛觉、温度觉、振动感觉阈值检查。以NCV检查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各检查方法诊断DPN的约登指数及κ值。结果:各检查方法与NCV检查均呈正相关(P=0.000)。压力觉检查约登指数、κ值分别为44.67%、0.465;针头刺痛觉检查分别为40.66%、0.399;温度觉检查分别为26.13%、0.278;振动感觉阈值检查分别为19.29%、0.208;压力觉联合痛觉检查分别为47.76%、0.461;压力觉联合温度觉检查分别为54.70%、0.555;压力觉联合振动觉检查分别为46.89%、0.482;痛觉联合温度觉检查分别为41.16%、0.402;温度觉联合振动觉检查分别为30.48%、0.323;痛觉联合振动觉检查分别为38.72%、0.379。结论:10g尼龙丝压力觉联合温度觉检查真实性、可靠性最好,推荐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筛查DPN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本体感觉测试下踝关节振动觉、位置觉及运动觉的差异。方法选取存在本体感觉障碍的脑卒中患者28例(患者组)和健康志愿者22例(正常组), 其中患者组按照卒中侧别, 分为右侧脑卒中组(10例)和左侧脑卒中组(18组)。对患者组的健侧及患侧、正常组的优势侧及非优势侧, 先后进行振动觉阈值测试、被动关节角度重置测试、主动关节角度重置测试、运动最小阈值测试, 分析并比较健康志愿者与脑卒中患者之间、脑卒中患者患侧与健侧之间、左侧脑卒中患者与右侧脑卒中患者之间的本体感觉差异。结果患者组患侧振动觉阈值[(28.91±22.53)μm], 跖屈15°[(5.49±5.39)°]和背伸5°[(4.48±3.89)°]的被动位置觉绝对差值, 跖屈15°[(5.23±4.34)°]、跖屈30°[(3.26±1.73)°]和背伸5°[(4.97±3.48)°]的主动位置觉绝对差值, 跖屈20°[(11.21±15.57)°]、跖屈10°[(7.47±8.40)°]和中立位0°[(5.63±6.32)°]的运动觉阈值, 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患者组健侧振动觉阈值[(5.90...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正常人温度觉阈值的正常范围,以及各阈值与性别、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神经感觉分析仪(TSA-Ⅱ)的Limits法测定20例正常人上肢10个部位的冷觉、温觉、冷痛、热痛阈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部位的冷觉、温觉个体差异不显著,冷痛觉和热痛觉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男女之间在有些部位的温度觉阈值上有一定差异;左右侧在某些部位和某些温度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正常人的温度觉阈值与性别、部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定量温度觉检查(quantitative thermal threshold, QTT)用于四种常见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对462例临床诊断NP病人进行QTT检查,其中: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 12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65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 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LDH)伴神经根性疼痛200例。对全部病人患侧与健侧对称部位分别进行QTT检测,包括温觉阈值(warm sensory threshold, WST)、冷觉阈值(cold sensory threshold, CST)、热痛觉阈值(heat pain threshold, HPT)、冷痛觉阈值(cold pain threshold, CPT)。对全部病人患侧与健侧对应部位WST、CST、HPT、CPT检测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其与病人病程、NRS评分的关系。结果:HZ及PHN病人患侧较健侧CST及CPT降低,WST及HP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N病人患侧较健侧CST及CPT表现为降低,WST表现为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T表现为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H伴神经根性疼痛病人患侧较健侧CST、WST、CPT、H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Z、PHN、TN病人在病程不同阶段以及NRS评分不同等级中,患侧较健侧QTT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又以CST及CPT较为敏感,均表现为患侧较健侧降低。结论:QTT可以对NP进行早期诊断以及对NP病人神经损伤进行量化评估;可提高NP的诊断率,为临床NP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躯干部位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皮肤温度觉阈值的变化与差异,推测其感觉功能改变及疼痛的病理机制.方法:应用NA-Ⅱ温度觉定量分析仪测定躯干部位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及对照组相应皮肤的温度觉阈值.结果: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较带状疱疹患者皮肤的冷觉、热觉、热痛觉阈值均升高,其中冷觉阈值升高最为明显.带状疱疹患者冷觉与热觉阈值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冷觉与热觉阈值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病变发展过程中,Aδ,C类神经纤维损伤程度有所加重,并以传导冷觉的Aδ神经纤维受损更为严重,表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对冷觉、热觉和热痛觉耐受性高于带状疱疹患者,而且对温度觉或痛觉的辨别度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