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型带瓣膜肺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体外经导管植入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新型带瓣膜不锈钢支架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方法:自行设计圆柱形网状支架,委托北京乐普公司使用由医用316L不锈钢激光雕刻而成。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处理后给予0.6%戊二醛浸泡36h,生理盐水洗净,裁剪成人工瓣膜,缝合在不锈钢支架上,制成带瓣膜支架。取离体狗心脏标本,直视下将压缩好的带瓣膜支架球囊经16F鞘管由右室心尖部送入狗肺动脉瓣位置,撑开球囊,释放支架,退出球囊导管。结果:自制的带瓣膜动脉瓣雕刻支架在球囊支撑下可完全打开,牢固地置于原肺动脉瓣位置,人工瓣膜启闭功能好。结论:此带瓣膜雕刻支架设计合理,经球囊导管可完全打开,瓣膜功能良好,可用于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封堵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周围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堵闭器封堵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周围漏(PVL)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科瓣膜置换术后诊断为PVL的5例患者,其中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2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2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二尖瓣PVL1例.封堵前后检查超声心动图以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堵闭.2例主动脉瓣PVL封堵术后无残余;3例二尖瓣PVL堵闭术后残存微量至少量反流.其中1例主动脉瓣PVL患者介入术中出现心脏穿孔、心包填塞,经穿刺引流后痊愈.3例二尖瓣PVL患者出现术后早期溶血,于术后1~3周恢复.与术前比较,3个月随访期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2.2±6.8)mm比(61.1±7.2)mm,P<0.05],肺动脉收缩压下降[(40.0±5.4)mm Hg(1 mm Hg=0.133 kPa)比(57.0±3.6)mm Hg,P<0.05],二尖瓣PVL患者左心房内径减小[(49.0±4.3)mm比(56.0±6.3)mm,P<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人工瓣置换术后PVL可行而且安全、有效,在具备适应证患者中可作为治疗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aravalvular leak (PVL) with Chinese-made occlder. Methods Five PVL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2 out of the 5 patients underwent aortic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s, 2 underwent mitral bioprosthetic valve replacements, and the remaining 1 underwent double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eft atrial diameter and the 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were assessed by echocardiography before and post the procedure. Results Complete occlusion without residual regurgitation was achieved in 2 patients with aortic PVL, for the 3 patients with mitral PVL, there was only tiny or mild mitral paraprosthetic leak remained post closure procedure. Cardiac perforation and pericardium tampenade occurred in 1 patient with aortic PVL during interventional closure and the patient recovered post emergent pericardiocentesis. Transient severe hemolysis and hemoglobinuria occurred in 3 patients with mitral PVL post closure procedure and they recovered after 1 to 3 weeks concervative therapy. During 3 months follow up,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 52. 2 ± 6. 8 ) mm vs. ( 61.1 ± 7.2 ) mm, P <0. 05], the 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40. 0 ±5.4) mm Hg( 1 mm Hg =0. 133 kPa) vs. (57. 0 ±3.6) mm Hg, P < 0. 05] and left atrial diameter of mitral PVL patient [( 49. 0 ± 4. 3 ) mm vs. ( 56. 0 ±6. 3) mm, P < 0. 05]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to before closure procedure.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or transapical left ventricular access closure of PVL is feasible, effective and relative safe in selected patients.  相似文献   

3.
严重肺动脉瓣反流是法洛四联症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远期最常见的合并症,晚期可导致进行性右心室扩张、三尖瓣反流、右心室功能障碍和死亡。后天性分支肺动脉狭窄也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常见远期并发症。分支狭窄甚至闭塞可导致肺动脉压增高、患侧肺缺血及反复肺炎,同时加重肺动脉扩张和肺动脉瓣反流,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生存质量及预期寿命。在解剖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和支架置入术已成为上述两种病症的首选治疗措施,但对于同时存在肺动脉瓣反流和分支肺动脉狭窄的患者,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和分支肺动脉支架置入术一站式治疗未见报道。两种术式同期实施操作难度较大,本例是这一技术方式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带阀门内支架在动脉导管末闭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带阀门内支架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例PDA患,年龄3 ̄53岁,女性17例,男性5例。PDA内径(最狭处)1.4 ̄11mm,平均5.2mm,主动脉端内径(最宽处)2.1 ̄12mm,平均7.1mm;PDA长度2.5 ̄19mm,平均10.3mm。  相似文献   

5.
Wang JM  Yang J  Yang LF  Zhang XX  Hu Y  Liu JC  Yu SQ  Yi DH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1):1005-1010
目的 探讨应用新型介入瓣膜在实验动物体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的可行性,并观察新型介入瓣膜置入后的短期效果.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绵羊20只,在全身麻醉及成像造影设备的辅助下,经绵羊一侧颈总动脉置入输送鞘管,于主动脉瓣环处释放新型介入瓣膜.以左心室和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介入瓣膜的位置和作用.记录术后30 d实验动物的存活情况.结果 所有实验绵羊均置入新型介入瓣膜.15只(75%)存活绵羊的术后造影显示介入瓣膜位置良好,无移位,未影响二尖瓣;冠状动脉开口显影良好,冠状动脉通畅.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5例绵羊存在轻度瓣周漏.术后存活绵羊主动脉瓣反流百分比由术前( 1.25±0.46)%增加至(4.52±3.56)%(P<0.05).术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舒张压、平均主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压、心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只(25%)绵羊于TAVI后30 d内死亡,其中介入瓣膜释放展开后即刻,因左冠状动脉开口堵塞发生心室颤动而死亡1只,术后20 min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只,术后8和12h死于二尖瓣反流2只,术后26 d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1只.结论 采用新型介入瓣膜在实验动物体内行TAVI是可行的,短期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带瓣支架植入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把猪心包为瓣膜材料的带瓣肺动脉瓣膜支架植入动物体内,探讨该技术可行性。方法猪心包经过提取、打磨、浸泡等处理后,制作成三瓣叶形状,用聚丙烯线固定于自膨胀镍钛支架内。在0.6%戊二醛浸泡36h后保存于60%的乙醇中。打开胸腔及心包,暴露心脏,穿刺右心室前壁,在超声监测下.成功对7头羊和1头猪植入肺动脉带瓣支架。结果全部植入支架的动物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即刻、24h、1个月和2个月行心脏超声,术后第2和第3个月行造影检查,支架内瓣膜开放良好,无反流。带瓣支架置人前后右心室压力、肺动脉压力,未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1例羊术后2个月于肺动脉到右心室连续拉管测得12mmHg(1mmHg=0.133kPa)压差,该例肺动脉带瓣支架植入位置偏低,处于右心室流出道位置,其他植入位置正常。术后第2个月行大体及光镜观察发现固有瓣膜因被支架压靠在肺动脉壁内而被废用,支架的另一端处于右心室流出道,支架内瓣膜未见钙化灶,周围组织无炎症反应,少量上皮组织爬行,肺、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均无血栓现象。电镜观察示周围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支架内瓣膜纤维组织形态结构正常。结论以猪心包为瓣膜材料的带瓣肺动脉支架在动物体内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34例患者,男12例,女22例。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分别是16例、7例、3例,合并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2例;VSD合并PDA3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1例;2例并发3种畸形(并发ASD、VSD和PDA1例,并发ASD、PS和PDA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4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16例ASD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2.6±20.5mmHg下降到术后14.3±9.5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1.0和1.2cm2增加到术后1.9和2.0cm2,平均左房压分别由29和26mmHg降至8和7mmHg。对于1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者,用18mmASD伞成功封堵16mmPDA,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患者症状,为二次手术创造条件。术后72h、1个月、6个月TTE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左心房、左心室进行性地缩小,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同时行X线检查,肺血均明显减少,房室内径均明显恢复。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虽较单纯型复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如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又称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是指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使用X线和(或)超声影像作为引导,将人工肺动脉瓣通过经导管介入的方式置入到病变的肺动脉瓣处,在功能上完成肺动脉瓣置换的一种微创操作技术。近年来,TPVR领域在器械研发、循证医学证据及应用经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及时更新对TPVR的认识,紧贴最新研究及实践,促进我国TPVR规范、健康地发展,专家组撰写了此共识。本共识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后,对8个核心问题作出深入分析,形成8个核心观点,包括适应证推荐、器械选择、围术期评估、手术操作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处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07-2007-10共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11例,女19例.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伴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动脉瓣狭窄(PS)分别为13例、7例、3例,伴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3例;VSD伴PDA 2例;PS伴PDA 2例;经导管治疗的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48 h、1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及心电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性介入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ASD和PDA伴肺动脉瓣狭窄(PS) 5例,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6.4±15.2)mmHg(1 mmHg=0. 133 kPa)下降至术后(13.1±8 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面积分别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术前0.98、1.1和1.26 cm2增加到1.7、1.92和2.0 cm2,平均左房压分别由31、28和27降至9、8.5和7 mmHg.术后48 h、1个月、6个月经TTE检查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扩大的房室内径进行性缩小,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同时X线检查,肺血明显减少,房室内径明显恢复;心电图检查无房室传导阻滞及左右束支阻滞;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操作规范,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1年8月16例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2.4岁(2~9岁),平均体重17.7±5.4kg(9~28kg),应用不同介入方法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封堵残余分流,首次介入治疗与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1.1年(1天~3.5年)。结果残余分流直径平均为2.7±0.9mm(1.2~5.0mm)。15例成功完成残余分流封堵术,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4%(15/16)。单纯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9例(其中双弹簧圈2例),Rashkind双面伞2例,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Amplatzer蘑菇伞2例,同时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和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3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完全闭合率为80%(12/15)。平均手术时间为75.0±22.8min(45~120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10.4±3.9min(5~20min)。股动脉并发症1例,其余无并发症出现。封堵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残余分流均完全闭合(100%),在平均2年随访中未出现残余分流再通、封堵器移位和左右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封堵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后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后心脏瓣膜替换52例,男性14例,女性38例,年龄25~69岁。术式为二尖瓣替换4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6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1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8例,冠状动脉搭桥1例。结果:术后并发脑栓塞2例,其中1例死于严重脑损害;急性心包压塞1例,经及时心包引流治愈。随访3个月至16年,获访47例,晚期死亡1例,其余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有效预防脑栓塞和术中、术后出血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EuroSCORE评分对心脏瓣膜手术预后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研究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系统(EuroSCORE)在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对心脏瓣膜手术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本中心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连续施行单纯心脏瓣膜手术277例的患者进行术前EuroSCORE评分,并根据累积(additive)EuroSCORE评分病人被分成低(0~2分,79例)、中(3~5分,140例)、高危3组(≥6分,58例)。比较3组间术后死亡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重症监护病房人住天数。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及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EuroSCORE评分与死亡率,严重并发症及人住心脏外科监护病房(CICU)天数的相关性。结果:全组共死亡6例,其中高危组5例(8.6%)高于中危组的1例(0.7%)及低危组(0),P〈0.01。高危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46.6%)显著高于中危组(8.6%)及低危组(1.3%).P均〈0.01。术后低、中、高危组CICU入住天数分别为(1.38±0.63)d,(2.26±1.31)d和(5.98±4.20)d,三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累积(additive)及Logistic EuroSCORE分值对应的术后严重并发症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20和0.836(P〈0.001),对应的死亡率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75和0.875(P〈0.01)。累积和Logistic EuroSCORE与术后CICU人住天数Spearman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8和0.698(P〈0.001)。低、中危组的预期死亡率显著高于实际死亡率(P〈0.01)。结论:EuroSCORE评分系统总体上可较好地评估单纯心脏瓣膜手术风险。对于预期死亡率在高危组与实际死亡率相近,在低、中低危组高于实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的经验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措施.方法分析上海长海医院自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34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至瓣膜置换术间隔平均时间为4~29(12.5±6.73)年.其中,二尖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16例(47.1%),二尖瓣置换 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14例(41.2%).并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对照分析.结果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患者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手术后早期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或病情加重的患者应尽早行瓣膜置换,加强围手术期合理治疗、有限分离心包粘连、术后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心功能支持及呼吸支持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2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216例风湿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BVR)58例,三尖瓣成形术71例,左心耳结扎术24例,左房折叠术10例,左房血栓清除术25例。结果209例(96.8%)恢复出院,早期死亡7例(3.2%),死囚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左室后壁及主动脉后壁破裂出血各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脑栓塞1例。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心肌保护、提高和改进手术技术、术后有效的监护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瓣膜病合并心脏恶液质(SOCC)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917例瓣膜手术,其中SOCC患者90例。结果SOCC组90例病例,死亡6例,死亡率6.7%,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呼吸衰竭、恶性心律失常、DIC、多脏器功能衰竭。非SOCC组827例,死亡率4.8%。结论瓣膜病合并心脏恶液质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三尖瓣的处理,术后低心排的处理,围术期营养支持和多脏器功能的维护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生物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我们对38例>70岁的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的生物瓣膜置换手术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死于术后第二天主动脉破裂,1例脑栓塞合并左侧肢体偏瘫,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后1年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满意。结论:高龄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生物瓣膜置换手术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二尖瓣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二尖瓣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83年6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9例二尖瓣肿瘤的临床病例。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2例。9例中行二尖瓣替换术8例,二尖瓣成形1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及其他并发症,患者全部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20年,死亡2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余7例心功能I级5例,Ⅱ级2例。结论二尖瓣肿瘤的临床表现多为劳累后心慌气短。外科治疗应当根据肿瘤的性质、累及二尖瓣的部位等采取二尖瓣替换术或二尖瓣成形术。良性肿瘤外科治疗的远其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1997年5月至2006年8月共有动脉导管未闭178例,其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者32例。32例中2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1例接受Amplatzer法封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32例患者无死亡。外科治疗组发生15例并发症,包括8例低血压,2例术后再通(后行二次手术修补),2例快速心房颤动,1例肺不张,1例乳糜胸,1例肺动脉高压危象;介入封堵组发生1例溶血。Doppler超声测外科手术组术后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4·3±5·1mmHg,介入封堵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5·5±12·4mmHg。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较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对于特殊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仍应用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