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中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40例急性脑卒中中合并MODS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MODS发生率为10.3%,死亡72例,病死率为56.3%。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病死率随着受累器官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年龄、体温、血糖、肌酐均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健康状况、衰竭器官的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的分值为主要死亡因素,病变部位靠近中线及基底动脉系统者MODS的发生率高。结论MODS多发生在急性脑卒中后2周内,提示MODS的防治除控制原发病外,还应对易受累脏器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并强调全身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合并MODS 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MODS发生率为10.7%,死亡52例,病死率为58.4%.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合并感染者的病死率高,病死率随着受累器官数目的增加而增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健康状况、衰竭器官的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的分值为主要死亡因素,高龄、病变部位靠近中线及基底动脉系统者、缺血灶体积大、病程早期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者MODS的发生率高.结论 MODS多发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周内,提示MODS的防治除控制原发病外,还应对易受累脏器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尤其应加强全身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头颅CT下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 CT及预后。结果本组死亡18例、存活72例;不同出血部位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出血的病死率最高,为87.5%,出血量≤30 mL病死率9.6%,出血量≥80 mL病死率80%,出血量不同的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线无移位的患者病死率为2.63%,中线位移>10 mm者病死率高达85.7%,中线移位宽度不同的患者病死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桥脑出血的特点,探讨早期判定预后及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45例桥脑出血的患者的病因、意识程度、血肿部位大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存活19例,死亡26例,病死率57.78%。结论 高龄、高血压是桥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早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病死率与发病时的意识状况、血肿大小、部位是否破入脑室及严重并发症产生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86例窒息新生儿MODS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窒息后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依次为脑(71.7%)、肾(35.3%)、肺(32.5%)、心(26.2%)、胃肠(7.O%)。(2)重度窒息致MODS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3)MOD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围产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止早产,预防窒息,推广新法复苏及监护,是降低MO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9-2000年收治的87例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丘脑出血、脑桥出血、脑室出血及壳核出血有中线移位患者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5%、66.7%、55.6%、66.1%,与脑叶出血(16.7%)、壳核出血无中线移位(22.7%)患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肾功能损害程度也较后者重,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压及伴发合并症患者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也较高,分别为71.4%和59.4%。结论:脑出血患者肾功能损害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密切相关,与高血压及伴发合并症也相关。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秀英 《吉林医学》2009,30(9):781-782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55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h内进行动态CT观察。结果:15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6例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3.2%。结论:早期血肿扩大以6h以内为多(占91.67%),早期血肿扩大与血压、出血部位、血肿形状、首次CT血肿量、及早期不适当使用甘露醇有关,而与年龄无关。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多发生在24h内,为了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凡对发病在24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予CT复查,以便早期发现有无血肿扩大,争取合理治疗,并合理使用甘露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其预后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有无合并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均有影响(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均对临床疗效有影响(P<0.01)。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和发病到入院时间对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有影响(P<0.05~P<0.01)。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躯体综合功能评分有影响(P<0.05~P<0.0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有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和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但单独的神经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重症脑出血血容量监测的早期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心静脉压血容量监测的早期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32例基底节出血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了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分为两组.监测组105例,入院后立即行CVP监测,维持CVP 6~12cmH2O;非监测组127例,入院后未行CVP监测.观察发病2周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总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监测组MODS发生率为19.05%(20/105)、总病死率为27.62%(29/105),明显低于非监测组的MODS发生率[33.07%(42/127)]和总病死率[41.73%(53/127)].两组间MODS发生率和总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心静脉压血容量监测可以明显降低重症脑出血患者的MODS发生率和总病死率,应成为重症脑出血患者补液治疗的常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李春燕 《中原医刊》2007,34(15):44-4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患者与同期住院脑出血早期无血肿扩大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血压水平、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有关,血肿扩大组死亡率36.55%,总有效率37.63%,对照组死亡率9.67%,总有效率74.19%,两者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出血患者病后血压水平、血肿形态、出血量、出血部位是血肿扩大的主要危险因素。血肿扩大与临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成杏林 《基层医学论坛》2014,(33):4473-4474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要素。方法收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1例的临床病历资料,观察发病构成比、出血部位及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男∶女≈1.68∶1,以46岁~55岁年龄段居多(37.2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部位以壳核部最多(41.18%),其次为丘脑部(21.57%)。吸烟、饮酒及基础性疾病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诱因较多,临床应强化护理干预指导,严格控制基础危险因素,强化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强化心理干预指导及康复护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出血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其中并发MODS 54例)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出血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原有基础疾病、脏器衰竭数目、营养状态、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与脑出血并发MODS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有基础疾病、脏器衰竭数目和感染是脑出血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人脑出血继发MODS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原有基础疾病、脏器衰竭数目和感染,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并给予有效治疗,从而有效预防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SIRS在判断急性脑出血的病情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率为41.89%,MODS的发生率为29.05%,且发生MODS的43例全部来源于急性脑出血诱发SIRS的患者;出血量≥30mL、出血破人脑室、随机血糖≥11.1mmol/L患者的SIRS发生率分别较出血量〈30ml、出血未破入脑室、随机血糖〈11.1mmol/L患者显著增高;SIRS发生率与脑出血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结论:急性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率高,是MODS发病的基础;SIRS发生与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血糖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SIRS对于脑出血患者病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小儿心脏手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发生MODS患者中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科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biODS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6.43±4.65)岁;体重(16.52±9.12)kg。将其中并发MODS的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总结脏器衰竭数目及MODS评分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本组病死率为51.4%(18/35)。①受累器官的发生率依次为心脏100.0%(35/35)、肺脏80.0%(28/35)、肾脏60.0%(21/35)、肝脏14.3%(5/35)、血液系统11.4%(4/35)及中枢神经系统5.7%(2/35),其中心、肺出现受损的时间最早。②脏器衰竭数目在2、3、4、≥5个时对应的病死率分别是25.O%、45.5%、77.7%、100.0%;MODS评分与本组病死率亦呈显著正相关。③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延长,二次转机、围术期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心肺功能受损是导致小儿心脏术后MODS的原发病,MODS死亡率随脏器衰竭数目和MODS评分的增加而递增,死亡的高危因素为体外循环时间及二次转机、围术期意外事件,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增高(76.67%VS93.44%),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1.67%VS4.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平均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再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高于无再出血患者( P<0.05)。结论:超早期血压控制通过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防止血肿体积扩大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再出血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收集本院43例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的术后再出血率、病死率、术后30d恢复良好率。结果:43例中术后生存38例,死亡5例,总病死率11.62%。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术后30d恢复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手术组的再出血率比早期手术组明显增高(33.3%vs3.6%,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有效的方法,发病后6~24h是手术的最佳时间窗,再出血风险增加可能与过早手术(〈6h)和首次抽吸量过大(〉60%)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剖宫产产后出血1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5.60%(108/1928),观察组分娩前诊断为病理妊娠88例,占所有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例的81.48%(88/108);对照组诊断病理妊娠19例,占17.60%(19/1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9.53,p<0.01);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66.67%),其次为胎盘因素(28.70%)。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中,在孕期有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存在;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子痫前期及子痫)、胎盘因素、巨大儿或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及全身因素等。结论:病理妊娠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采用不同外科术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总结210例年龄〈85岁、GCS评分5~10分且出血量在40—80ml的患者,按小骨窗开颅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两种手术方式分为2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前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和和出血量、手术方式等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患者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再出血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远期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与血肿开颅清除手术两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x2=0.669,P=0.413)和术后迟发再出血率(x2=O.321,P=1.000)无差异,两种术式术后远期生活能力无差异(Z=0.469,P=0.639)。对于脑出血后意识障碍Ⅱ~Ⅲ级、深部小血肿和重要功能区血肿的患者,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偏瘫开始恢复小于骨窗开颅(t=11.245,P=0.000)。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针对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早期采取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脑组织氧(Pbt02)与二次损伤因素(SBI)的关系。方法:对1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行脑组织氧监测,观测、比较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与脑组织氧的相关性。结果:脑组织氧颅内压呈负相关,与脑灌注压、血氧分压呈正相关。体温对其也有影响。结论:二次损伤因素直接或间接对影响脑组织氧的代谢,从而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穿刺手术与保守治疗预后对比。方法回顾分析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穿刺手术资料,筛选出60例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病例作对照,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入院时意识状况相匹配,对二组病例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病死率:立体定向手术组15.7%,内科治疗组23.3%。②血肿消失时间:立体定向穿刺手术组血肿消除时间平均5.3d,保守治疗组19.6d。③6个月随访结果:二组恢复良好、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能正常生活的患者(P〈0.01);二组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对比(P〈0.01);立体定向手术组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二组中度病残、生活能够自理患者对比(P〉0.05),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立体定向穿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病死率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