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和临床体会,以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17例(17髋)髋关节疾患,男7例,女10例;年龄43~75岁,平均58.5岁。17例患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关节液或假体周围组织细菌培养,11例阳性,6例阴性;术中所有患者假体周围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急性炎症;8例出现与假体相通的窦道;15例血沉增快,15例C反应蛋白增高;17例X线片有骨融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表现。所有病例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Ⅰ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以含万古霉素的骨水泥假体临时旷置,术后静脉输入抗生素4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6周。术后定期复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待结果正常后再Ⅱ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结合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Ⅱ期翻修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确。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9.3±5.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平均(84.4±10.3)分(t=15.86,P0.01)。结论:Ⅱ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疗效良好、安全可靠等优点,其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二期翻修术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严重并发症,给后期的进一步治疗造成许多困难。本文着重讨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二期翻修方法。方法自1998年9月~2000年3月,共治疗全髋术后感染病例7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2~68岁,平均51.5岁。早期感染2例,晚期感染4例和急性血源性感染1例。3例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产碱假单胞菌,3例细菌培养阴性。所有病例都采用清创、假体取出后二期翻修的治疗方法。结果7例病例在初次清创假体取出,含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抗生素的骨水泥间隔物置入后,伤口均Ⅰ期愈合。二期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1.7个月,翻修术后随访平均7.2个月,未出现感染征象。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具有安全系数高,感染容易控制的优点,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使用自制压模器制成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应用的经验与教训,评价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效果和作用.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二期翻修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中,127例患者在一期彻底清除后,植入了使用自制压模器术中制成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待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其中106例患者107髋获得随访.观察使用这种占位器控制感染的有效率,制作、植入及取出的方便程度和出现的并发症,特殊情况的使用,观察患者的功能和满意程度.结果 10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4.3个月(3~55个月),一次感染控制率为96.3%,经过二期翻修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率为94.4%.占位器柄断裂4.7%,脱位率为2.8%,二期翻修时占位器取出困难者14.0%.患者满意率为93.5%.结论 使用自制压模器制成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二期翻修治疗中,具有制作简单、重复性好、感染控制率高、保留关节功能好、患者满意率高等优点,通过改进方法后可以减少断裂及取出困难问题,结合使用金属内固定或异体骨不会影响感染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技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深部感染的技术要点与初步经验。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接受二期翻修治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深部感染患者21例(21膝),男8例,女13例;年龄56~83岁,平均64.4岁。一期手术中彻底清创,取出假体,植入含高浓度万古霉素的关节型骨水泥间隔体;术后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2~8周,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翻修假体。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4个月,平均32.2个月。无一例出现感染复发。终末随访时,KSS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伸膝迟滞程度无明显加重。两次手术间隔平均11.5周。间隔体取出前后骨缺损程度未见明显改变。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异常及伤口愈合不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间隔期内的膝关节功能、避免骨量丢失,相关并发症少。彻底清创、间隔期内使用敏感抗生素、准确判断翻修假体植入时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以避免或减少翻修术的发生。方法 总结本院 1991~ 2 0 0 0年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病例 ,从翻修术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 10年间我院施行翻修术 98例。翻修术的原因以髋臼磨损为主 ,占 45 .92 %。其他依次为假体松动、感染、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柄远端股骨骨折和人工髋关节强直等 ,非假体松动原因而行翻修术 79例 ,占翻修病例总数的 80 .5 8%。 2次及以上翻修术的主要原因是习惯性脱位和感染。翻修术方式主要采用生物学固定。合并髋臼骨缺损 2 9例 ,股骨侧骨缺损 2 5例 ,自体或异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 2 5例。平均随访 63 .9个月 ,Harris评分翻修术后优良率 82 .2 8%。结论 翻修术的主要原因是髋臼磨损 ,多次翻修术的原因主要是假体习惯性脱位和感染。翻修术应以生物学固定为主。为避免或减少翻修术的发生和次数 ,在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时 ,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规范手术操作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异体皮质骨桥接技术在人工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大段异体皮质骨桥接(onlay)技术在人工髋关节股骨侧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自2000年1月,共23例(23侧)髋假体翻修手术中采用了新鲜冷冻异体皮质骨板的桥接技术.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66.3±6.5)岁.翻修原因:17例为假体无菌性松动,6例为假体松动伴假体周围骨折.根据AAOS骨缺损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11例,Ⅵ型6例.骨缺损严重度均为Ⅲ度.患者接受临床评估,包括Harris评分、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满意度VAS.放射学评估假体的稳定性、下沉情况及移植骨的愈合和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4.2年,未出现假体失败再翻修.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2.7±15.5)分上升到术后平均(76.7±9.2)分.疼痛度VAS由术前平均(44.2±12.4)分降为终末随访时的平均(14.5±5.1)分,19例疼痛评分<20分,优良率82.6%.满意度VAS平均为(76.8±9.2)分,其中14例评分>80分,优良率为60.9%.放射学结果显示仅1例非骨水泥型假体翻修为纤维连接,2例骨水泥型假体翻修为可疑松动.所有31块移植骨和宿主骨间均获得桥接愈合,24块异体骨出现轻度边缘吸收.结论 大段异体皮质骨的桥接技术可以成功应用于髋关节股骨侧Ⅱ、Ⅲ、Ⅵ型骨缺损的翻修,具有力学支持和恢复骨量的效果,但须注意移植骨和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评价全髋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3例34髋。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2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5例5髋,感染4例4髋。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5髋,1~2年1髋,5~10年18髋,10~13年10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20髋,混合型假体7髋,骨水泥型假体7髋。结果平均随访3.5年。1例术后半年发生股骨柄松动进行再翻修,其余病例假体保留,优良率为82.4%。结论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髋臼磨损也是翻修原因之一,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32例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患者,男19例,女13例,平均56岁(32~80岁).髋臼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3例,ⅡA型9例,ⅡC型5例,ⅢA型1例,ⅢB型4例;对Ⅰ~ⅡA型髋臼骨缺损(22例),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对ⅡC~ⅢB型髋臼骨缺损(10例),给予植骨、加强环和髋臼网等方法进行充分重建,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1例,Ⅱ A型4例,ⅡB型1例,ⅡC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ⅢC型2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8例(ⅡC型5例,ⅢB型3例),近端固定生物型假体5例(Ⅰ型),广泛涂层型假体11例(Ⅰ型6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远端同定型假体8例(ⅢA型6例,ⅢC型2例).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年2个月.术后2例患者反复发生感染,因患者拒绝再次取出假体,仅行清创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仍存在窦道;Harris评分分别为65和78分.其余30例患者效果满意,Harris评分由二期手术前的平均48分(31~7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5分(80~95分).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当时的X线片对比,30例患者的假体均无下沉、移位和松动.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手术的成功率高,手术重点是确认感染已获得良好控制后,针对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假体. 相似文献
9.
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告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感染一期翻修术的方法,分析其近期随访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09年12月施行TKA术后感染一期翻修术22例,其中资料完整的随访6个月以上的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49~75岁,平均65岁.均明确诊断为单侧TKA术后关节腔内感染.慢性感染(Ⅲ型)14例,迟发血源性感染(Ⅳ型)2例.术前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的功能评分平均为(37.25±16.23)分.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为2~73个月,平均23.9个月.术中彻底清除肉芽坏死组织及瘢痕,用碘伏浸泡伤口,脉冲冲洗.14例骨缺损严重者采用带延长柄髁限制型假体,2例采用表面假体,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 随访6~59个月,平均25个月.1例手术失败,分析原因可能与清创不彻底有关,8个月后行二期再翻修.1例于术后9个月出现局部疼痛,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高,经抗生素治疗1个月后疼痛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其余14例在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复发或再感染.末次随访时KSS功能评分平均(85.88±12.85)分,患者满意率87.5%(KSS功能评分75分以上,14/16).结论 对TKA术后感染患者行一期翻修术,经术中彻底清创,牢固固定假体及正确使用抗生素,术后平均2年的随访疗效良好,具有治疗周期短、费用低的特点,患者满意度高.但其中长期结果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hort term clinical results of single-stage revision for infec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Methods Twenty-two unilateral infected TKA were revised through onestage implant exchange using antibiotics loaded cement from April 2005 to December 2009. Sixteen patients who were followed up at least 6 month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5 male and 11 female with the mean age of 65 years old (range 49 to 75) in this group. Fourteen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late chronic infection (> 4 weeks) and 2 cases as hematogenous spread delayed infection. The average Knee Society Score (KSS) functional score was 37.25±16.23. The average time from primary arthroplasty to revision was 23.9months (range 2 to 73).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inflammatory, necrotic and scar tissue must be removed radically. Constrained condyle knee (CCK) prosthesis with stem were used in 14 cases with severe bone loss and primary prosthesis were used in 2 cases. All cases were fixed with antibiotics-loaded cement. 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the average 25 months (range 6 to 59 months), Infection recurred in one case who had to undergo another two-stage revision. One case who complained of local knee pain with elevated ESR and CRP 9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ponded to appropriate one-month course of antibiotic therapy. The average KSS functional score was 85.88±12.85 and the satisfactory rate was 87.5% at last follow-up. Conclusion Good outcomes can be reached by radical debridement, correct choice of implant, careful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antibiotics in single-stage revision for infected TKA. 相似文献
10.
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10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68岁(55~85岁)。本院感染5例,外院感染5例。10例患者均有患髋疼痛症状,4例有窦道,6例血沉增快,9例C-反应蛋白增高。术前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3例阳性,1例阴性。无窦道者术前行关节穿刺,细菌培养,3例阳性,3例阴性。4例细菌培养阴性者,术中取标本培养仍为阴性。所有患者X线片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反应骨形成等表现。治疗包括:保留假体清创2例;一期翻修4例,其中普通骨水泥固定2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2例;二期翻修4例,取出假体,彻底清创,放置抗生素骨水泥团制备的临时假体间隔器,感染控制后,安放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的假体。结果2例保留假体清创者,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术后未见感染复发。4例一期翻修者,其中2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术后未见感染复发,2例普通骨水泥固定,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术后感染未见复发。4例二期翻修者,抗生素骨水泥固定,术后未见感染复发。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均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均很困难,目前尚无特异性检查方法,需要对患者所有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二期翻修较为理想。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可以提高控制感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评估Ⅰ期清创后采用自制抗生素骨水泥股骨头假体控制感染,Ⅱ期翻修重建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11例(12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均采用Ⅱ期翻修。其中男7例8髋,女4例4髋。年龄29~80岁,平均60岁,术前Harris评分17~45分,平均(32±7.63)分。所有患者采用Ⅰ期取出假体,彻底清创,置入自制抗生素骨水泥股骨头假体,间隔4~20个月(平均12个月),待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正常,伤口局部无感染表现后,行Ⅱ期翻修重建。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伤口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在随访时感染均没有复发,感染控制率100%。。患者髋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时Harris评分65~96分,平均(87±7.72)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81,P〈0.01)。结论Ⅰ期清创后用抗生素骨水泥股骨头假体可有效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减少肢体短缩;Ⅱ期翻修重建手术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假体,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2年至2004年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早期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45~76岁,平均63岁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例,退行性髋关节炎1例,关节成形术后1例,骨巨细胞瘤1例。关节置换类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全髋关节置换12例。并存症:糖尿病3例,高血压3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感染分期:急性术后感染7例,其中表浅感染5例,深度感染2例;亚急性感染7例;晚期深部感染3例。2治疗方法1例表浅感染、1例亚急性感染经静脉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一期和二期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感染的感染复发率。 方法在Pubmed、EMBase和Medline(1988年1月到2017年1月)3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THA术后感染行一期和二期翻修的文章。筛选符合预先设定标准(一期翻修与二期翻修对照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排除非对照研究)的文章,提取手术例数及感染复发例数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统计分析感染复发率。 结果初检1 084篇,最终纳入10篇。THA术后感染总共1 116例,其中一期翻修480例,二期翻修636例;一期和二期的感染复发率对比结果为[OR = 1.40,95%CI(0.92,2.15),P =0.12]。如果将软组织情况良好、骨缺损少、致病菌明确且对药物敏感作为一期翻修的选择条件,一期和二期翻修的感染复发率相似,结果无统计学意义[OR=0.44,95%CI(0.13,1.41),P =0.17];对于THA术后感染,如果不考虑软组织、骨缺损、致病菌的情况下行翻修手术,二期翻修的感染复发率比一期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OR =1.79,95%CI(1.11,2.88),P =0.02]。 结论对于THA术后感染的治疗,局部条件良好与否会影响一期和二期翻修术后感染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控制率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骨关节科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占位器植入患者265例(266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3例(144髋),女122例(122髋)。占位器均利用自行设计的压模器术中制作,全部占位器均加入万古霉素,同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加入另外一种抗生素。记录是否行大粗隆延长截骨术(ETO)取出感染假体、占位器并发症(断裂和脱位)的发生率、Harris评分和感染的控制率。结果:占位器植入时患者的平均年龄(57.4±14.2)岁。39例(14.7%)行ETO取出感染假体。38例(14.3%)出现了占位器的并发症,其中28例(10.5%)出现了占位器断裂,10例(3.8%)出现了占位器脱位。平均随访时间(83.4±14.6)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7.56±14.23上升到末次随访的86.43±12.84(P0.05)。256例(96.6%)植入占位器术后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Ⅱ期翻修术后到末次随访,4例患者再次出现感染,并再次行Ⅱ期翻修,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总的控制率为95.1%(252/265)。结论: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显著效果,占位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占位器结合钢丝、钛缆、捆绑带、异体骨板及螺钉不影响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2003~2008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为防治THA术后感染以及预防性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全部病例来源于广州市三间三等甲级医院。调查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住院时间、疾病诊断、合并疾病、院内感染、转科情况、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时间、是否联合用药等进行一般统计学描述。结果患者住院天数为(22.42±7.98)d,总费用为(43127.87±15178.59)元。全部病例中,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低毒性感染2例,3例为迟发性深部感染,2例为浅部感染,2例为晚期深部感染,感染率为0.8%。2.7%的患者术前3天开始使用抗生素,6.97%术前1天开始静脉使用抗生素,98.65%患者手术前1小时内使用抗生素。术后全部患者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7.64%患者采用静脉联合用药,1.12%的患者使用了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用药。25.84%患者第一种抗生素停用后静脉使用了第二种抗生素,还有5.28%患者静脉使用了三种抗生素,22.81%静脉后改口服,20.45%患者出院继续口服抗生素。患者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为(8.91±4.42)d,抗生素使用总时间为(12.65±9.83)d。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以及手术创伤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THA是一种得到骨科医师认可的有效方法。由于比较严重的抗生素滥用,建议完善THA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指南,明确抗生素的选择指征及使用方法,而临床医师则应该严格遵守指南选择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后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共对5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坏死患者行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男22例,女28例;年龄70~92岁,平均83.2岁.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46例,股骨头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4例.比较患者骨水泥植入前和植入后1、2、3、4、5、6、7、8、9、1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等数据.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骨水泥植入后1 min血压开始下降,2~6 min血压下降最为显著,与骨水泥植入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BP,DBP:P<0.05),7 min开始回升,10 min基本恢复正常.SPO2下降明显,平均从99.65%±0.35%下降至92.80%±1.08%(P<0.05).心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后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植骨保留髋臼假体的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稳定固定的髋臼假体周围局灶性骨溶解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THA术后髋臼假体稳定固定的假体周围局灶性骨溶解患者23例(23髋),男13例,女10例;年龄39~54岁,平均46.6岁.23例均为非骨水泥髋臼.初次THA至诊断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时间为4.6~7.4年,平均5.5年.术前HarTis髋关节评分74分.手术经腹股沟入路,行髂骨内板开窗,清除髋臼骨溶解病灶、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经后外侧人路更换聚乙烯内衬、股骨头假体,保留髋臼假体.翻修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摄X线片、CT扫描观察植骨区愈合、新发骨溶解病灶及假体移位情况.结果 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86~100分,平均93.8分.16例植骨区成骨均良好,12例植骨区完全被周围骨爬行替代,髋臼假体固定好,无髋臼假体松动及移位,无新发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无异位骨化、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清除病灶植骨、保留髋臼假体、更换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头假体的翻修术可有效减少聚乙烯磨损颗粒产生,避免骨溶解病灶进展导致的假体松动,近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