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不同假体的选择策略及临床治疗特点。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8有关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高龄”。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前正确的假体选择很重要,应根据Evans标准分类以及股骨近端骨折情况进行选择。根据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类型,目前分为3类:第一类是根据不同的柄长来选择,即加长柄人工关节与普通柄长人工关节的选择;第二类是全髋关节假体与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的选择;第三类是骨水泥型柄与生物型柄假体的选择。另外应该按照骨质情况选择,骨水泥型假体可获得置换后即刻稳定,因此绝大多数高龄不稳定型骨骨转子间骨折更适合于选择骨水泥型假体。 结论:根据骨折类型以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人工关节假体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多合并有内科疾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男11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84.6岁。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将大转子解剖复位,作为测量肢体长度和安装假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加长股骨假体柄,除2例合并有髋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置换外,其余患者均为双动股骨头置换。 结果与结论:本组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置换后7~16 d。27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骨折有满意骨痂生长。置换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达85.4分,优良率达78%。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提示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能早期负重行走,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对于加长柄与标准柄长的使用,争论较大。 目的:验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置换过程中置入假体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的操作顺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2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后观察X射线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及其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疗效优良率为89.3%,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人工关节置换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换要点是大、小转子骨折与人工假体关系的处理,应先置入假体,后以假体为支撑、行骨折内固定;做到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是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的保证,加长柄与标准柄长均可使用。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髋;不稳定性骨折;髋关节假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探讨其临床适应证。 方法:以“人工髋关节,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为中文关键词;“Hip replacement,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ternal Fixations”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69-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材料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0篇文献为重点进行了讨论。临床验证选择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68例75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方法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上多以采用内固定为主,对是否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争议。目前,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主要有钴合金和钛合金、聚乙烯、多孔聚砜类物、多缩醛类树脂、碳素等材料。主要采取的固定方式有:骨水泥型假体、生物型假体、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互补及现代骨水泥技术。经临床验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手术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好于内固定方法(P < 0.05);置换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内固定方法(P < 0.05),置换后12个月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置换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近期疗效好的优点,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观察和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5.
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性特殊体质及对置换耐受性差的特点,使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存在着合并症多,并发症高的问题。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6-05/2009-03赣州市人民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进行置换。 结果:随访39例10~34个月。置换后6,12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92.5±6.8),(93.2±5.6)分,较置换前(42.5±9.6)分明显提高(P < 0.01)。影像显示所有股骨假体位置无移动,未见松动或下沉。末次随访未见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或要求翻修,亦无骨盆局限性骨溶解。提示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主要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者的负重功能,尽早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那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和内固定哪种治疗方法更适合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呢?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8-08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二科室完成。 对象: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5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0例,内固定治疗组25例。 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采用侧卧位,取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切口,采用第3代标准骨水泥技术,以便使骨质与骨水泥良好接触及假体牢固固定。内固定组采用仰卧位,外侧入路,常规行内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在术后1,3,6个月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 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 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 < 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转子间骨折采用一次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择1998-07/2006-09河南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合并转子部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8~65岁;病程5~20年。对患者行一次性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瑞士普鲁斯全生物型人工关节。 结果:1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 最短随访2年,最长随访9年。置换后4 个月X 射线片检查示骨折端均愈合,假体形态及位置良好,无髋臼磨损及假体脱位。术后5个月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术后2年参照Harris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评分平均90.8分,优7例,良3例,中 1例,差1例,优良率83.3%。  结论:采用一次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恢复髋关节功能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3/2005-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3例,男17例,女26例;陈旧性骨折8例,其余35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新鲜骨折类型按Evance分类,Ⅲ型18例,Ⅳ型12例,Ⅴ型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假体进行置换。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Charnley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 结果:43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置换时间60~90 min,置换过程中出血量200~500 mL,平均卧床9.4 d。除1例全髋关节置换后由于肺癌死亡外,其余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全部患者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脱位等严重并发症,无假体松动、下沉、脱位。置换后9~12个月Charnley评分优23例,良17例,中3例,优良率达到92.8%。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缓解髋关节疼痛,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做好置换前综合评估和准备。  相似文献   

10.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 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 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0 h,术中出血量400~600 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选择2004-08/2008-04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病外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70~93岁。全部为行走跌倒致伤,骨折类型按Evans分类:Ⅱ型18例,Ⅲ型10例,Ⅳ型18例,Ⅴ型2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全部患者均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置换前患髋Harris评分为差。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48例患者中42例获得随访,6例失访。置换时间50~88 min,平均78.5 min。42例患髋均无明显疼痛,无髋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再骨折等,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一过性精神障碍3例,肠道菌群失调3例,6例双下肢不等长,髋臼磨损2例。置换后1年Harris评分优22例,良18例,优良率达83.3%。置换后1周开始扶拐或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行走,3周后基本能弃拐行走,置换过程中输血200~1 400 mL,平均600 mL,伤口均Ⅰ期愈合。提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可靠,但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于2002-01/2008-06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共10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过程中回顾分析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对置换前、后的X射线结果及随访过程中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以评价患者近期疗效。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3.4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42例,平均96.4分;良50例,平均85.7分;中10例,平均74.5分;差6例,优良率85.2%。X射线结果显示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及下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降低手术风险。置换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满意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适用于年龄< 65岁的患者,骨水泥假体适用高龄、骨质情况欠佳的患者。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骨水泥假体不适用于年龄> 70岁、既往身体健康、日常活动量满意、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 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 方法:纳入行非骨水泥假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年龄> 70岁的老龄患者57例65髋,平均年龄8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3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2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7髋。记录置换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置换后初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置换前及置换后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X射线片结果、置换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随访6~40个月,平均19.6个月。53例完成随访,4例失访,未发现假体松动和需翻修手术病例。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0.7±18.9)分提高到置换后的(89.2±5.5)分,优良率为93.7%。置换后并发症包括术口血肿1例、脑血管意外1例几泌尿系感染1例。提示老龄患者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彭昊  马进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48):8977-8980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选用内固定治疗成功率不高。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69例年龄大于70岁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选用全髋关节置换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记录置换后并发症、死亡周期、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恢复正常功能的时间周期。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失访,剩余53例。7例以上患者死于置换后1年内。置换后第1个月的Harris评分为66±7,第3个月为72±6,第1年为74±5,第3年为76±6,其中27例5年后的Harris评分为76±8。患者恢复下地行走能力的平均时间为28 d。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和植入感染现象。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有效选择,患者在极低的器械故障风险下能更快地恢复,避免了内固定治疗失败的风险问题,使患者能够在治疗后保持良好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 < 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02-02/2007-05在天津医院关节外科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9例(9髋)。男1例,女8例,年龄52~69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选用股骨假体与髓腔锉同号,髋臼假体直径比髋臼锉直径大2 mm。对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畸形程度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6年。髋臼骨折中4例为稳定性骨折,给予多枚螺钉加强固定,1例为不稳定性骨折,给予结构性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股骨骨折中1例为Vancouver AG型,给予钢丝捆绑固定,3例为B1型,给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或钢丝捆绑,1例为C型,给予LCP内固定。定期复查X射线片,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Harris评分平均为87.2分。结果表明:在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选用的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应当不超过髋臼锉直径2 mm。对于骨折疏松明显的患者,最好选用与髋臼锉相同直径的髋臼假体并使用螺钉固定,或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当出现髋臼骨折时,可选用多枚螺钉固定或同时进行髋臼植骨。术中发生骨折,应当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适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axis fractures with adjacent segment instability and describes the outcome of surgical treatment. Twenty-one patients (14 male, seven female; mean age=34 years) with complex axis fractures and adjacent segment instability who were treated between August 2003 and June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reatment selection was based on fracture type and stability of the upper cervical segments. All patients were immobilized with a hard collar for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12 months (range=6-36 months). No intraoperative surgery-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The outcome was excellent for 17 patients, good for two patients, fair for one patient, and poor for one patient. The upper cervical segments that can become unstable due to complex axis fractures include the atlantoaxial and C2-3 joints. Recommended surgical treatments produce good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