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发生机制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方法32例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患者作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10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成像,9例患者治疗后作CT随访。结果螺旋CT轴位和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癌栓,直接的CT征象为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门脉血管软组织肿块影和门静脉癌栓内及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间接征象主要有侧支循环形成及周围肝脏动力学的改变。螺旋CT扫描可以评价门静脉癌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轴位图像结合MPR可以完整地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影像资料,对肝细胞癌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200例腰腿痛住院者,作CT平扫197例,3例增强扫描,共检查腰椎间盘379个,其中L_(3~4)16个,L_(4~5)192个,LL_5S_1186个。有158例同时扫描L_(4~5)和L_5S_1。有168例作了重建图象观察。CT扫描腰椎间盘突出检出率为85.5%。单纯膨出占10.5%。中央型突出的检出率占27.19%,而临床较少表现有马尾受损。与椎管大小,突出及硬膜囊受压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肺内SPN病例作为实验组,行CT平扫及平台型强化方案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曲线形态及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随机选取同期SPN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增强扫描。对两组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肺癌52例,炎性结节12例,肺结核16例,三者间平扫、增强后各时间点CT值及最大净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52例、炎性结节10例及1例肺结核TDC曲线呈台阶型,2例炎性结节呈双峰型,15例肺结核为平坦型,三者TD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26,P0.001)。以增强扫描CT最大净增值20HU且60 HU为恶性SPN诊断阈值,实验组CT诊断敏感度为94.23%(49/52),特异度为89.29%(25/28),符合率为92.50%(74/80)。实验组64s的CT诊断符合率为92.50%(74/80),分别与对照组30s(70/80,87.50%)、120s(71/80,8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闭合性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间收治的75例急性闭合性肝脏损伤的CT征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结果 75例CT平扫发现肝脏明确损伤61例(81.33%),显示肝包膜破口9例(12.00%),肝脏可疑损伤14例(18.67%)。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清晰显示肝包膜破口17例,14例可疑损伤均明确显示为相对低密度挫伤灶,显示率为100%。结论双层螺旋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肝脏损伤的存在并予以CT分级,特别是对肝包膜破裂及肝实质内小的不明显损伤灶的显示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肾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扫描检查的一致性及特点.方法 2004-2008年,117例肾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共124个病灶接受了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男87例,女30例.平均年龄(47.3±14.1)岁.单发病灶者110例,2个病灶者7例.其中肾癌患者63例65个病灶.比较肾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扫描检查特点,判断超声造影诊断效能. 结果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对肾癌皮质期富血供、假包膜增强显示率分别为87.7%(57/65)和63.1%(41/65)、89.2%(58/65)和69.2%(4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对病灶内无增强区的显示率分别为72.3%(47/65)和56.9%(3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增强CT扫描检查为肾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超声造影诊断肾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分别为89.1%(57/64)、91.7%(55/60)、91.9%(57/62)、88.7%(55/62)和90.3%(112/124),与增强CT诊断肾癌的一致性K值为0.806.结论 超声造影与增强CT扫描检查定性诊断肾癌的一致性高,显示肾癌富血供及假包膜增强等影像学特征优于CT.  相似文献   

6.
菲立磁增强MRI对局灶性肝病的定性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菲立磁增强扫描与螺旋CT增强扫描对局灶性肝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本院完成螺旋CT增强扫描及菲立磁增强MRI扫描且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局灶性肝病者 2 6例 5 7个病灶 ,采用分组盲法受试者操作特性 (ROC)曲线分析对比评价菲立磁增强MRI与螺旋CT增强扫描对局灶性肝病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 平扫 菲立磁增强MRI组ROC曲线下面积 (Az值 )最大 ,为 0 .92 6 0 ,准确性为 86 .8%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螺旋CT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单独分析菲立磁增强MRI 3种方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菲立磁增强MRI对肝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高于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分析平扫 菲立磁增强MRI较单独分析菲立磁增强能明显改善病灶的定性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 3 0例进展期胃癌的螺旋CT强化特征 ,评价口服水后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分期及大体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口服水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 ,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① 3 0例胃癌中 ,2 1例以门静脉强化强度为主 ,与动脉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②螺旋CT对胃癌分型总的准确率为 83 %。③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为 79%。结论 :用螺旋CT对胃癌病例行三期增强扫描 ,其大体分型准确性较高 ,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普通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 CT 增强扫描的患者检查过程中的有效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院 2018 年 10—12 月 1230 例行 CT 增强扫描的患者资料,对患者扫描前需要进行的准备、扫描中注射对比剂时的密切观察以及扫描后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30 例患者中,2 例出现对比剂外渗,1228 例顺利完成了 CT 增强扫描,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图像质量达到了诊断的满意效果。结论:CT 增强扫描检查中的良好护理干预对获取 CT 增强检查的质量有一定的帮助,从而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期增强MDCT扫描对胆囊癌周围脏器受侵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伴有周围脏器受侵的胆囊癌患者的三期增强CT扫描资料,判断周围脏器受侵的情况并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72例胆囊癌CT分型分别为壁厚型29例(40.28%)、肿块型43例(59.72%);二者发生结肠和腹膜结构受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期增强CT扫描诊断胆囊癌周围脏器受侵的准确率均80%,对于侵犯肝脏(52/55,94.55%)、胃窦(24/26,92.31%)和十二指肠(17/21,80.95%)的敏感度较高,而对于腹膜受侵的漏诊率较高(19/33,57.58%)。结论三期增强MDCT扫描用于诊断胆囊癌侵及周围脏器的准确率较高,但对侵及结肠、腹膜结构的敏感性仍受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同层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肺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42例肺孤立性结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前后CT增强值的变化,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比较. 结果肺癌和肺炎性假瘤显著强化,肺结核球和肺错构瘤轻度强化或不强化,肺癌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在85秒和135秒CT值与其它病变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同层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术前应常规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并对淋巴结进行观察,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64层CT增强扫描与CT数据3D打印技术对肺孤立性结节(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03-2019-09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和分期的120例SPN患者。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术前64层CT增强扫描与CT数据3D打印技术对SPN形态特征显示率,以及两种方法对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20例SPN患者中,良性结节34例,恶性结节86例(肺腺癌80例、肺鳞癌3例、肺小细胞癌3例)。CT数据3D打印技术对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等恶性肿瘤征象的诊断率均高于64层CT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数据三维重建对SPN准确率为86.23%,灵敏度为91.86%,特异度为82.35%,阳性预测值为92.94%,阴性预测值为80.00%,均明显高于64层CT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数据3D打印技术对SPN形态特征显示率优于64层CT增强扫描,能提高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住院的29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中上腹部的常规及增强扫描,同时行三维胆系重建成像,对胆道梗阻的原因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8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除3例阴性结石未显示外,其余178例术前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图像重建均清晰显示结石所在,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8.34%.14例肝胆管结石症及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诊断准确率达100%.87例胆管肿瘤或壶腹部肿瘤,86例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准确定位,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8.85%,81例患者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1.95%.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诊断成像清晰,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CT误诊为肾癌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16例及肾透明细胞癌(ccRCC)30例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由2名影像医师分别独立评价肿瘤形态特征如有无钙化、假包膜、劈裂征、喙征;测量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pAML)和(ccRCC)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的CT值、计算强化指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平扫fpAML肿瘤CT值为(44±9)Hu,ccRCC平扫CT值为(31±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各期CT值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AML与ccRCC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强化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质期fpAML75%强化较为均匀一致,而ccRCC组93.3%表现为强化不均匀。结论 fpAML平扫CT值明显高于ccRCC,增强扫描fpAML在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ccRCC,实质期fpAML强化较为均匀一致,ccRCC强化不均匀。这三点是fpAML与ccRCC重要的CT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对肾癌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诊断为肾癌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两者对肾癌的诊断价值.结果:56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检查实为肾癌者47例.其余9例因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有转移病灶者放弃手术.18F-FDG;PET/CT 榆古敏感度为80.4%;CT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敏感度为92.9%.9例转移病例中,3例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两肺多发转移,2例骨转移并肝转移,1例伴有下腔静脉和肾静脉癌栓形成,而CT平扫加增强扫描仅发现1例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痛栓形成.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诊断原发性肾癌的敏感性不如CT,但对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诊断优于CT,对肾癌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张水充盈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张水充盈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胃癌患者进行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及低张水充盈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相对照。结果:胃癌的CT表现主要有:胃壁增厚、显著增强的软组织肿块、胃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胃腔狭窄、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邻近脏器侵犯。肿瘤门脉期增强较动脉期显著。低张水充盈薄层螺为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检出率为100%,对胃癌TNM分期准确率为82%。结论:低张水充盈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价值,准确性明显高于其他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比较了脊髓造影、CT及CTM的诊断效果。本组62例中单纯造影19例,手术后符合率为89%,单纯CT扫描16例,手术符合率为94%,同时作了CT扫描和脊髓造影27例,手术符合率为93%。认为对不典型病例或脊髓造影出现多处压迹难以确定时,应采用CT扫描检查,造影后CT扫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6例PRCC在常规双期MSCT增强扫描中的影像学特征,测量PRCC病灶及正常肾皮质在平扫、增强各期的CT值。t检验比较平扫、增强各期中肿瘤实性部分和正常肾皮质的CT值及其强化程度的比值。结果 CT平扫PRCC密度稍高于肾实质,但CT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块强化程度显著低于正常肾皮质(P0.001),且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特征;病灶及正常肾皮质在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分别与平扫期的CT值比较,其强化比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PRCC双期增强扫描强化值均显著低于肾皮质的强化且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的模式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动态增强CT扫描评价子宫与子宫肌瘤栓塞前后血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阻断肌瘤血流效果情况。方法选择16例单发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接受UAE治疗,栓塞术前、术后7天、术后3个月进行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测出肌瘤与子宫兴趣区(ROI)的CT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动态增强CT扫描,栓塞术前、术后7天、术后3个月子宫组织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及CT值无明显改变(P>0.05),而肌瘤则有明显变化(P<0.05),处于持续性缺血状态。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能持续阻断子宫肌瘤的血流而子宫组织血流基本不受影响,同层动态CT扫描可用来评价子宫肌瘤栓塞前后血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与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MRI及CT资料。11例中,8例接受MR检查,其中5例接受增强扫描;4例接受CT扫描,其中1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10例DFSP位于皮下及皮下脂肪层,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1例位于左侧大腿中上段深部。DFSP在T1WI图像上主要为低至稍高信号,T2WI图像上呈稍高或高信号;CT平扫呈等密度。MR和CT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昂强化。结论隆突件皮肤纤维肉瘤的MRI和CT嘉孤且右一宦特衍.右助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扫描在诊断齿状突骨折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诊断齿状突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对 9例X线片显示为齿状突骨折或可疑骨折者行螺旋CT扫描 ,并分别经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和三维重建。结果 根据螺旋CT扫描 ,修正诊断骨折类型者 1例、明确诊断慢性骨折者 2例、排除诊断骨折者 6例。文中对螺旋CT扫描的优越性及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诊断标准作了讨论。结论 螺旋CT扫描对诊断急性、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及确定骨折类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