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南方地区虫媒病毒的感染分布情况。方法 本文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 对广东省、海南省两地共2456 份人血清检测12 种虫媒病毒抗体。结果 甲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47% (36/2456),其中海南省人血清甲病毒阳性占总阳性数的1-22 % ,广东省人血清甲病毒阳性占总阳性数的0-24% 。罗斯河病毒(RR)、基孔肯亚病毒(CHIK)、盖塔病毒(GET) 阳性率分别为0-49% 、0-37% 、0-20% 。黄病毒抗体阳性率为9-85 % ,登革Ⅰ Ⅳ型(DEN1 -4) 和乙脑(JEV) 阳性率分别为3-54 % 和2-04 % 、0-73 % 、1-06% 、2-00% 。结论 从这次在广东,海南两地调查均能检测出甲病毒抗体,表明两地人群除存在黄病毒中DEN1- 4,JEV感染外,还存在甲病毒的感染,特别是RR、CHIK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部分献血员中乙型肝炎感染状况进行调查.方法用PCR法对检查合格的290份献血血样进行HBV_DNA检测.结果本组290份血样中HBsAg,HBeAg全部呈阴性.167例HBVM阳性;其中80例单项抗HBs阳性,50例单项抗HBc阳性,19例抗HBs和HBc两项阳性,12例抗HBe和抗HBc两项阳性;6例抗HBs,抗HBe和抗HBc三项阳性,而HBV-DNA的阳性率在各组中分别为88%(7/80),260%(13/50),105%(2/19),750%(9/12),333%(2/6).123例HBVM阴性,HBV-DNA的阳性率为16%(2/123).290例中HBV-DNA的总检出率为121%(35/290).结论合法献血员中存在着乙肝病毒感染者.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患者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分析急性乙型肝炎(AHB)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有生物活性的TGFβ1蛋白水平和HBX蛋白阳性率.方法AHB和CHB患者各24例,用Promega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GFβ1浓度,并用自产的抗HBX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血清中HBX蛋白的存在.结果AHB组和CHB组的TGFβ1水平(μg/L)分别为236±77和197±8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0±34,P<001),但两组之间区别不大.血清中HBX阳性率AHB组为250%,CHB组达500%,HBX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15例中有10例(83%)TGFβ1血清水平高于中位值.结论AHB和CHB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明显升高,CHB组有半数患者血清呈HBX蛋白阳性,而这些HBX阳性患者中83%显示有较高的TGFβ1血清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变(LC),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和发展与HCV及HBV感染的关系.方法HCC28例,LC48例和对照组50例,用ELISA法同步检测HBV及HCV的6项血清标志物(M).结果HCC,LC及对照组HBV_M的阳性率分别为750%,813%和400%;HCV_M的阳性率分别为71%,208%和20%.HCC,LC中HBV_M阴性患者HCV_M阳性率为125%.HCV与HBV重叠感染者占HCC和LC全部患者的132%.结论HCC,LC发生和发展与HBV及HC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重叠感染者肝功能损害及临床失代偿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血浆内皮素(ET)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定急性心肌梗塞组(20例)、冠状动脉狭窄组(2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血清人类巨细胞病毒抗体,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及ET的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HCMVIgM阳性14例(70%),HCMVIgG阳性20例(100%),HCMVIgM、IgG双阳性14例(70%);冠状动脉狭窄组HCMVIgM阳性19例(95%),HCMVIgG阳性19例(95%),IgM、IgG双阳性18例(90%);正常对照组HCMVIgM阳性6例(20%),HCMVIgG阳性26例(82%),IgM、IgG双阳性6例(2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5,P<0001);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组、冠状动脉狭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TNF、血浆ET显著增高(P<0001)。结论患者的HCMV感染、内皮细胞受损和TNF作用可能参与了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抗-HGV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检出情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抗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GV)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检出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90例不同病原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抗-HGV(ELISA)检测,对其中抗-HGV阳性者进行HGV-RNA(RTPCR)检测。结果①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总的抗-HGV阳性率为121%(23/190)。②HCV感染者中抗-HGV的阳性率(269%)最高,其后依次为HEV(182%),HBV(112%),HDV(83%)。③23例抗-HGV阳性的患者中仅有5例(217%)HGV-RNA同时检测阳性。④抗-HGV阳性组与抗-HGV阴性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抗-HGV阳性并不一定代表HGV病毒复制或现症感染。②HGV致病性可能较弱。③HGV可能通过多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RNA正负链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HCVRNA正负链的检测,来探讨其与丙型肝炎慢性化及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0例,其中干扰素治疗者10例,分离血清及PBMC.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法提取HCVRNA,应用逆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HCVRNA正负链.结果血清正链HCVRNA阳性率为675%,但负链均为阴性,PBMC中正链HCVRNA阳性率为575%,负链的阳性率为350%.其中3例患者血清中正链HCVRNA为阴性,而PBMC中为阳性.10例干扰素治疗者在治疗结束时血清正链HCVRNA60%转阴,PBMC中负链HCVRNA80%转阴,而正链仅375%转阴.结论HCV能在PBMC中存在和复制,这可能是导致丙型肝炎易发生慢性化的原因之一.PBMC中HCVRNA正负链的检测对于临床判断干扰素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医院用血液制品HCV污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医院治疗用血液制品HCV污染情况.方法临床治疗所用的血液制品,在输完后留容器之残液备检.采用酶标免疫法(ELISA)检测.对ELISA检测之阳性标本及在阴性标本中随机抽取9份,采用逆转录双PCR方法检测HCV_RNA.结果血浆白蛋白抗_HCV阳性率458%,新鲜血浆阳性率26%.两种方法检测同一标本,ELISA检测阳性的血液制品中,用PCR证实,并非都有病毒复制;而在ELISA检测的阴性标本中,仍旧有较高的PCR阳性检出.结论血液制品存在着HCV污染,抗_HCV对于HCV感染的诊断价值很高.检测血液制品中的抗_HCV,合理使用血液成份,可防止HCV在医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病毒血症在体内消长过程以及与肾脏损伤关系。方法应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6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165份血清、85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79份尿沉渣细胞标本中汉坦病毒RNA进行检测。结果发病早期(1~7天)血清、PBMC和尿沉渣细胞中病毒RNA的检出率分别为913%、100%和100%。病程8~12天时分别为439%、762%和810%。在病程13~22天分别降至263%、318%及610%。尿沉渣细胞中病毒RNA的检出率与肾脏损伤成正比。结论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过程中,病毒血症为一急性过程。PBMC携带病毒时间较血中长4~5天,是向血中及靶器官播散病毒的重要途径。肾脏为出血热病毒早期原发性损伤的靶器官。病毒是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情轻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用MacELISA测定了138份临床疑似乙脑病人的血清标本,并与HI试验进行了比较。MacELLSA能特异、敏感地检出乙脑患者发病第2天的IgM抗体,阳性率为55.56%。第4、5病日,IgM抗体阳性率高达92.86%。10例正常人和10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无一份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查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型与宿主动物血清型关系,探讨血清学演变及其意义。方法采用IFA、HI和RPHI法分型。结果在458例病人中,存在家鼠型、野鼠型和未定型病人,分别占91.48%、7.21%和1.31%。同时检测鼠肺,其中家鼠EHF病毒(EHFV)抗原阳性率为6.58%(16/243),病毒抗原型均为家鼠型。野鼠4份阴性;在鼠血清中,家鼠血清EHF抗体阳性率为10.71%(44/411),血清型为家鼠型,野鼠阳性率为4.17%(3/48),血清型为野鼠型。结论证实当地是以家鼠型为主的家、野鼠型混合型疫区,EHFV抗原型和血清型别均与宿主动物种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PCR快速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DNA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四株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DNA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建立了钩体快速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先后对流行期15例早期疑似血清进行PCR快速检测,结果7例阳性,与经防疫部门及临床确诊的7例患者完全符合,阳性率为100%。而常规方法(显微镜凝集试验)只检出5例阳性。结果表明,PCR用于钩体病的早期论断,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辛德毕斯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了1998年采集的云南省31个县市Ⅰ847份健康人血清中的辛德毕斯(Sindbis)病毒抗体,阳性356份,总阳性率为19.27%;其中健康人阳性率为20.71%(334/Ⅰ613),儿童阳性率为1.33%(2/150),放牧人员阳性率为49.03%(76/155),士兵阳性率为2.38%,发热病人阳性率为13.33%(20/150);不同县市抗体阳性率之间有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第1代和第2代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重型肝炎患者的抗-HCV阳性率。方法 1984~1990年期间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78例。治疗前留置血清使用美国Ortho公司的第1代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抗-HCV;1997~2003年期间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251例,于治疗前使用国产第2代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厦门新创)检测抗-HCV。结果 使用第1代ELISA检测的抗-HCV阳性率为51.9%,使用第2代ELISA试剂检测的抗HCV阳性率为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33.68,P≤0.001)。结论 使用第2代ELISA试剂检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第1代ELISA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抗戊型肝炎病毒IgG和IgM抗体对诊断急性戊型肝炎的意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Li K  Zhuang H  Zhu W  Ruan B  Jiang J  Li S  Zhai Q  Yao Z  Tang R  Chen Y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1):733-736
目的 探讨抗戊型肝炎病毒(HEV)IgG和IgM抗体对诊断急性戊型肝炎(HE)的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EIA)检测我国7个城市共计143例散发性HE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其中56例病人的359份系列血清,以及4只实验感染HEV猕猴的68份系列血清的抗-HEVIgM和IgG。结果 7个城市143例散发性HE病人急性期血清抗-HEVIgG阳性率为100.0%,明显高于抗-HEVIgM(73.4%),9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猕猴、鼠、旱獭、鸽子、鸡、鱼、蟾蜍血清中抗-HEV抗体流行情况。方法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猕猴、鼠、旱獭、鸽子、鸡、鱼和蟾蜍血清中抗-HEV抗体。结果总抗-HEV抗体阳性率为14.41%(113/784)。7种动物中猕猴血清抗-HEV抗体阳性率为7.26%(9/124);鼠和旱獭抗-HE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91%(59/169)和4.74%(9/190);鱼和蟾蜍分别为17.33%(13/75)和25.56%(23/90);鸡和鸽子血清中未检测到抗-HEV抗体。结论猕猴、鼠、旱獭、鱼和蟾蜍中存在HEV感染,鼠抗-HEV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蟾蜍和鱼;鸡和鸽子中未检测到抗-HEV抗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2011—2012年甘肃省麻疹实验室运转状况,为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甘肃省麻疹实验室网络(MLN)血清IgM检测、病原学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麻疹监测系统(MSS)报告甘肃省疑似麻疹1275例,采集血清标本1242份,采集率97.41%;麻疹IgM抗体阳性710份,阳性率57.16%;检测风疹血清标本1198份,阳性率20.36%;2011—2012年共收到疑似麻疹、风疹咽拭子标本1019份,分离出58株麻疹病毒,鉴定为Hla基因亚型;分离出风疹病毒20株,为1E基因型;2011—2012年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麻疹实验室组织的现场认证,血清盲样考核和血清复核符合率均为100.00%;全省14个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网络实验室,连续两年通过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血清盲样考核符合率96.67%,血清抽样复核符合率98.41%。结论2011—2012年甘肃省MLN运转良好,为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诊断和麻疹流行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Using the immunofluorescence test, a serosurvey for antibodies to five viral agents associated with hemorrhagic febrile infections was conducted with 1,677 human sera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Nigeria. Three hundred fifty-seven (21.3%) were positive for Lassa virus antibody, while antibodies to Rift Valley fever virus were detected in 42 (2.5%) of the sera. Testing for Rift Valley fever virus antibody was confirmed by plaque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 Antibodies to Ebola and Marburg viruses were detected in 30 and 29 sera, respectively. Of the 357 Lassa virus antibody-positive sera, 297 (83.2%) were positive for Lassa only. In contrast, sera positive for Marburg were positive in combination with Lassa, Ebola, or Rift Valley fever viruses. Antibodies to Lassa and Rift Valley fever viruses were found in all locations in Nigeria, whereas Ebola and Marburg antibodies were found mainly in the northern savanna zones of Benue and Gongola, but not in the rain forest area of Ond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