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培养基中分别加入5.5、20、40 mmol/L葡萄糖,作用24~72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V304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高浓度葡萄糖能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诱导培养的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凋亡率增加,并随浓度的增高、时间的延长作用明显。结论高浓度葡萄糖能抑制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状态下葡萄糖 (Glu)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细胞凋亡用吖啶橙 (AO)荧光染色、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法、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同时行bcl 2和bax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定量分析。 结果 高浓度Glu( 2 0mmol/L、4 0mmol/L)能够诱导HUVEC凋亡 ,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高糖 ( 2 0mmol/L)培养HUVEC 72h后bax表达的MOD×area值由 387± 97升至 136 9± 2 2 5 (P <0 .0 1) ,对照组和高糖组bcl 2染色的MOD×area分别为 15 0± 36和 186± 76 ,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结论 DM状态下高血糖能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bax基因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游离脂肪酸 (FFA)、胰岛素 (Ins)、葡萄糖 (Glu)及其共同作用时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的影响。 方法 用MTT法测定经FFA、Ins、Glu处理后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活力 ,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 (annexinV GFP /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或死亡率。 结果  (1)生理浓度 (10 0 μmol/L)的软脂酸 (PA)作用于细胞 72h ,与空白对照组 (对照组 )相比 ,细胞的存活率降低了 (18 7± 5 8)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2 )高浓度的Ins (5 0U/L)可使细胞生存率增加 (36 8± 4 6 ) %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3) 5 0U/LIns 40 0μmol/LPA组细胞的生存率较 4 0 0 μmol/LPA组增加 (2 8± 3 2 ) % (P <0 0 5 )。 (4 ) 2 2 2mmol/LGlu 40 0 μmol/LPA组细胞生存率较PA组减少了 (2 1± 7 2 ) % (P <0 0 5 )。 (5 ) 2 2 2mmol/LGlu 40 0 μmol/LPA 5 0U/LIns组生存率较 2 2 2mmol/LGlu 40 0 μmol/LPA组增加了 (17 6±2 3) % (P <0 0 5 )。 (6 )Glu致VEC的损伤以引起细胞凋亡为主 ,而FFA以引起细胞非凋亡性的死亡为主。 结论 PA对血管VEC的毒性作用远远大于Glu ,Ins本身对血管VEC有保护作用 ,Glu可加重PA对VEC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分5组:正常葡萄糖为对照,高糖浓度有20mmol/L,40mmol/L,20mmol/L糖联合10-5mol/L卡托普利,40mmol/L糖联合10-5mol/L卡托普利。细胞凋亡和Fas、Bcl-2基因表达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高糖组均引起细胞凋亡增加,引起Fas表达增加和Bcl-2表达减少。卡托普利能够减少高糖所致细胞凋亡,减少Fas表达,增加Bcl-2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葡萄糖浓度波动损伤牛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方法 取新生牛胸主动脉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实验分3组:对照组、高糖组和波动组.荧光偏振法检测3组内皮细胞的细胞膜流动性;生化方法测定细胞内山梨醇、醛糖还原酶、山梨醇脱氢酶和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ET-1)以及糖基化终产物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偏正度和膜微黏度均为波动组和高糖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波动组高于高糖组(均P<0.01).细胞内山梨醇含量、醛糖还原酶、AGEs含量均为波动组和高糖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醛糖还原酶、AGEs含量均为波动组高于高糖组(均P<0.01).细胞内山梨醇脱氢酶含量波动组和高糖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波动组低于高糖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和波动组细胞RAGE、eNOS和ET-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1).结论 葡萄糖浓度波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激活多元醇通路途径相关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AGEs的积聚,上调内皮细胞eNOS、ET-1和糖基化终产物受体mRNA的表达.葡萄糖浓度波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比持续高糖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0、0.1、1.0、10.0、50.0、100.0 nmol/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生长的影响;Hoche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T3作用于HUVEC细胞48小时后的凋亡.结果 T3在0.1~ 10.0 nmol/L浓度范围时,尤其是1.0 nmol/L对HUVEC具有保护作用,而> 10.0 nmol/L或<0.1 nmol/L浓度时,HUVEC细胞凋亡增加(P<0.05).结论 生理浓度( 1.0 nmol/L)的T3对HUVEC保护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7.
生理浓度或病理性高浓度的胰岛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多种直接作用.它可影响内皮细胞对多种血管舒缩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等)的合成及分泌、刺激其表达多种黏附分子、调控其增殖及凋亡.这些研究揭示了高胰岛素血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对骨髓干细胞(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分8组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表面标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1,VEGFR-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检测并鉴定内皮细胞.结果 相同胰岛素浓度下,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FLK-1阳性细胞计数和百分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糖浓度下,15 mU/L胰岛素可显著提高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与0 mU/L胰岛素相比,FLK-1阳性细胞计数和百分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 mU/L胰岛素不能进一步提高EPCs数量.结论 高糖呈量效性抑制BMSCs向内皮细胞的分化,胰岛素可促进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可改善高糖对BMSCs分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C肽和胰岛素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糖可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不同浓度的C肽和胰岛素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影响程度不同。合理应用C肽可能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牛磺酸对高葡萄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高浓度葡萄糖(HG)损伤血管内皮细胞(EC)是否有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对象,研究了HG(20mmol/L)对EC产生的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的影响及牛磺酸的干预作用。PGI2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而NO及MDA的测定则分别应用Griess法与Schuh法。结果HG明显降低EC的NO与PGI2生成,同时增加MDA的含量。而牛磺酸则能拮抗HG所致EC的NO与PGI2生成的减少,并能降低MDA。结论牛磺酸对HG损伤的内皮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牛磺酸能增加EC的NO与PGI2合成、降低MDA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细胞膜胰岛素受体表达的调节。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三组:单侧肾切除组(C组,6例);糖尿病组(D组,7例)及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DB组,7例)。观察四周后各组血糖、血胰岛素及血肌酐水平和体重、肾重及肾重/体重之比的变化,测定血浆、肾皮质及髓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采用Western杂交分析肾皮质细胞膜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结果苯那普利治疗四周后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胰岛素及血肌酐水平的异常,对糖尿病肾脏肥大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血浆、肾皮质及髓质ACE活性抑制分别达92.00%,88.77%与73.40%。肾皮质细胞膜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比对照组增加约2.10倍,苯那普利治疗四周后对此有明显的下调作用。结论苯那普利可下调糖尿病状态下肾皮质细胞膜胰岛素受体蛋白高表达,这可能是其对糖尿病肾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NOD小鼠口服胰岛素对胰岛Fas及其配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口服胰岛素对NOD小鼠糖尿病和胰岛炎发生情况的影响以及观察口服免疫耐受后胰岛Fas和Fas配体(FasL)表达的改变情况。方法将雌性NOD小鼠64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0只)给予磷酸缓冲液(PBS)500μl,另一组(34只)给予胰岛素1mg加PBS500μl,5周龄开始给药,第1周两次,以后每周一次至30周。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了口服免疫耐受治疗后NOD小鼠胰岛组织Fas和FasL的改变情况。结果口服胰岛素能明显减少胰岛炎和糖尿病的发生,对照组14周龄即出现糖尿病而胰岛素组26周龄才出现糖尿病,26周龄时两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79%(P<0.001),Fas出现在糖尿病小鼠而FasL出现在胰岛素喂饲后的小鼠。结论口服胰岛素能明显减少胰岛炎和糖尿病的发生,口服胰岛素诱导的FasL表达在胰岛素阻止糖尿病和胰岛炎的发生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主性甲状腺结节显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99mTc、99mTc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核素显像、B超在自主性甲状腺结节(AFTN)诊断中的应用。方法31例患者男9例,女22例,年龄15~87岁。全部病例均完成血清FT3、FT4、TSH的测定,并进行了B超甲状腺检查、99mTc以及99mTcMIBI甲状腺显像。结果31例患者中,28例99mTc显像表现为单发“热”结节,3例为多发“热”结节,“热”结节周围的甲状腺组织不显像者共10例,显像较差者21例。99mTcMIBI甲状腺显像结果为,17例“热”结节外原显像较差或不显像的甲状腺组织均获得一定程度改善,另14例未见明显变化。在伴有典型甲亢症状的13例中,FT3及FT4均高于正常值上限、TSH低于正常值下限的9例。另4例表现为T3型甲亢。在甲亢症状不典型的18例中,2例诊断为T3型甲亢,4例为亚临床甲亢;其余12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结论99mTcMIBI甲状腺显像可以代替TSH刺激显像或甲状腺抑制显像而用于AFTN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13CO2淀粉呼气试验测定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淀粉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13CO2淀粉呼气试验的方法,定量测定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病人的淀粉代谢。方法用13CO2玉米淀粉呼气试验测定37例甲亢患者淀粉代谢,并与2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相比较。结果甲亢患者口服100g玉米淀粉后,13CO2的排出量在(181±30)分达到高峰,显著早于对照组〔(205±39)分,P<0.05〕,但13CO2峰值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3CO2累积排出量30分、60分、90分时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20分、150分及180分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210分至360分的13CO2累积排出量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亢患者淀粉的代谢在180分钟前显著加快,峰值与正常对照无差异但时间明显提前,6小时淀粉总代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13CO2淀粉呼气试验可作为定量测定体内淀粉代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疾病时甲状腺组织性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性激素及其受体在甲状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了不同甲状腺疾病时甲状腺组织中的性激素受体(AR、ER和PR)。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有少量的性激素受体表达,但阳性率不高;甲状腺癌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尤其在乳头状腺癌组织中AR、PR增加更明显,不仅高于正常人也高于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P<0.01,0.01,0.05);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ER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桥本甲状腺炎三种性激素受体的阳性率也高于正常人,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虽然各种甲状腺疾病均多发于女性,但它们与性激素受体的关系不一样,甲状腺癌可能与雄激素及孕激素的作用增强有关,而良性甲状腺疾病与雌激素作用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6.
葡萄糖钳夹技术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本文介绍葡萄糖钳夹技术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葡萄糖钳夹技术可研究在正常或高血糖情况下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等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提高对罕见病例的诊断水平,本文分析了支气管肺类癌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症(SIADH)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讨论一例患者的诊断过程及术中分别抽取进入肿瘤的动、静脉血查ADH水平,结果明显高于正常,术后病理诊断为支气管肺非典型类癌,使用多克隆ADH抗体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果支气管肺非典型类癌异位分泌ADH导致SIADH。结论支气管肺非典型类癌是不同于燕麦细胞癌等的另一种能导致SIADH的肺部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人2型糖尿病与胰升糖素受体(GCGR)基因40号密码子的错义突变(Gly40Ser)是否存在关联。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在200例无亲缘关系之中国云南昆明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健康对照者80例)中对GCGR基因Gly40Ser突变进行检测。结果本文所有研究对象中无论是2型糖尿病患者还是健康对照者均无一例存在GCGR基因Gly40Ser突变,其GCGR基因40号密码子的基因型均表现为Gly40/Gly40之纯合子,Gly40和Ser40等位基因频率均分别为1和0。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无任何差异。结论在中国云南昆明地区的汉族人中,GCGR基因Gly40Ser突变与2型糖尿病不存在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