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推拿膏摩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膏摩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后在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以及西晋王叔和《脉经》、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清代赵学敏《串雅内外编》、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等历代医著以及推拿专著中均有记载。是将中药膏剂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再施以推拿手法,借以药物的治疗作用来共同防治疾病的推拿方法,因叠加效应故膏摩疗法甚得临床医生推崇。  相似文献   

2.
从经方看中药炮制液体辅料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有五十多方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酒、蜜、醋、浆水、胆汁、童便、姜汁等液体药物。这些液体药物,大多在后世被作为辅料广泛用于炮制药材,构成了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经方中液体药物的应用原意、方法特点作了初步归纳分析,以期对用液体辅料炮制药材的整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质与摩膏     
介质,即递质,本是“神经传递介质”的简称,是指传递神经冲动的特殊化学物质。有人将这一词列入按摩疗法中,认为“介质”即“摩膏”,如现行高等中医教材《推拿学》指出:“推拿时应用递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应用各种药物制成的膏作为推拿时的递质,称为膏摩。”其实细穷起来,二者不尽相同。从剂型方面说,介质有水液、粉剂、油膏、药汁、药酒等,而摩膏虽然仅指油膏剂。从作用扣理方面说,介质主要是为手法操作服务,具体说,第一是润滑和保护皮肤,第二是加强手法,提高疗效;而摩膏不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中“足”与“脚”多次出现,或单独或并见,本文从汉字的角度着眼,对这两个字在《金匮要略》中的语用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5.
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所载方剂中,运用半夏者共计47首。其中《伤寒论》中17首,《金匮要略》中30首。方剂以半夏为君或命名者,21首(包括两书重复运用者),其中《伤寒论》中5首,《金匮要略》中16首。兹就其有代表性的方剂,对仲景运用半夏的规律从七个方面讨论。一、宽中消痞借半夏降逆燥湿的功能,用于胸脘痞闷胀满,或呕吐、或心下疼痛等症。如《伤寒论》  相似文献   

6.
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所载方剂中,运用半夏者共计47首。其中《伤寒论》中17首,《金匮要略》中30首。方剂以半夏为君或命名者,约21首(包括两书重叠运用者),其中《伤寒论》中5首,《金匮要略》中16首。兹就其有代表性的方剂,分六个方面试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针灸推拿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预防疾病、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灵枢·逆顺》篇云:“上下刺其未生者也。……上下治未病,不治已病”。《金匮要略》:“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现代学者在临床应用上仍然沿用古代针灸推拿养生的一些方法,并且还将针灸扩大用于美容、减肥、戒烟、戒毒等其它领域。  相似文献   

8.
《推拿广意》《推拿广意》又叫《小儿推拿广意》或《幼科推拿广意》,3卷,清·熊应雄撰,陈世铠(紫山)重订。约初刊于康熙15年(公元1676),道光与光绪年间曾数次刊行(作《小儿推拿广意》),1912年~1949年曾多次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有五十多方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酒、蜜、醋、浆水、胆汁、童便、姜汁等液药物。这些液体药物,大多在后世被作为辅料广泛用于炮制药材,构成了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经方中液体药物的应用原意、方法特点作了初步归纳分析,以期对用液体辅料炮制药材的整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注家历来侧重注释条文,对方剂注释较略,对方后某些药物、词语注释简略尤甚,给研习《金匮要略》带来不少困难。有鉴于此,笔者选释《金匮要略》方后药物、词语20项如下。 1.食顷:语出《痉湿暍》栝萎挂枝汤方后。“食”是吃的意思,就象《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百合洗  相似文献   

11.
谭庆刚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63-1064
半夏主治痰饮、咳喘、呕吐、心下痞。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半夏的运用见解独到,或温胃化饮,或降气平喘,或补虚降逆,或散结化痰,或泄热和胃,配伍不同,功效有别。对半夏在《金匮要略》中的配伍运用规律进行探讨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十六病”在《金匮要略》中凡见二,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久则赢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仲景为何命名为“三十六病”?其命名渊源及具体所指又是什么?历代医家对此或避而不释,或一笔带过,或释而欠详。如高校二、五版教材《金匮要略释义》及《金匮要略讲义》,对“三十六病”即均未作注释。清·徐忠可虽指出“妇人十二浪、九痛、七害、五伤、三因,为三十六病”,然未详释其具体内容,且“三因”为“三病”之…  相似文献   

13.
李艳杰  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5-1297
李《金匮要略广注》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是清早期继明赵以德后注释《金匮要略》注书之一,其注释《金匮要略》见解独特,论析精辟,说理深入浅出,学术观点多被后世医家引用。《金匮要略广注刊印量少,流传不广,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广注》全貌多有不知,学术界更缺乏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系统研究。开展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深入研究,对《金匮要略》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进行阐发。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要略》有关痹病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痹病治疗中对《金匮要略》之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后世医家治疗痹病,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继承,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发展,且在痹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治痹方药等方面的发展多与《金匮要略》相关。结论:《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怀之 《四川中医》2008,26(10):38-39
清代医家尤怡对《金匮要略》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对《金匮要略》的注释。尤怡为阐发张仲景之要旨,对《金匮要略》覃精研思,究微极本,十易寒暑而编成《金匮要略心典》。《心典》言简明快,深入浅出,至今仍为研读《金匮》之重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经济特区,《金匮要略》则有病证“特区”或日“特区”式病证。所谓“特区”式病证,是指《金匮要略》中的部分病证在病位或病性或证状方面与其所在篇章的篇名所标示的病证名截然相反,或在某种疾病所涵盖的证型之外,或其临床表现与众不同,或基本上已演变成其他病证。本文拟对其作一初探,并揭示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自我国创立高等教育以来,一直是我国高等中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作为连接中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课,《金匮要略》在提高中医大学生临床辨证能力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作为经典课程,《金匮要略》又是培养中医大师级人才的拔高课程。《金匮要略》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当今高等中医学院校《金匮要略》教学授课情况还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献琳研究《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一是《金匮要略》是一本体现中医整体观的临床著作;二是《金匮要略》囊括多种辨证方法;三是脏腑理论是《金匮要略》核心,张仲景建立了完善的脏腑治法方药体系;四是《金匮要略》提出气血水并调的治法理论;五是《金匮要略》提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思维;六是仲景脉法内容丰富,推动了后世脉学理论的发展完善;七是《金匮要略》蕴含丰富"治未病"思想;八是《金匮要略》具有以病机为应用标准的用方思维;九是《金匮要略》"攻所合"的治法思想。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第九篇的篇名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历代注本及各种教材,均认为本篇所讨论的是胸痹与心痛两病,短气是这两种病的常见症状或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证型。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梁运通编《金匮释按》解释为“短气是因胸痹、心痛而发生,凡病已发,或初起病势较急者,短气为伴发症状。”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对此解释引《金匮要略论注》等著作认为短气属痰食中阻,气机壅滞之实证。尤在泾也在其《心典》中对此解释说“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急暴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  相似文献   

20.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1]。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较多类似论述,称为"头眩"、"目眩"、"眩冒"、"目瞑"等,本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归纳总结,从五脏出发浅要分析张仲景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