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主要探讨张介宾的"无虚不作眩"学术思想及从虚论治眩晕理论溯源。先秦时期《内经》认为眩晕证由气、血、精、髓虚有关,搭建虚证眩晕的基本框架,为张介宾"无虚不作眩"理论做铺垫。汉代提出心虚、胆虚、脾胃虚弱可导致眩晕,为张介宾虚证眩晕的认识与论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隋唐时期认为卫气不固、阳气衰弱可引发眩晕,创眩晕养生防病理论,补前人之不备,启后世之先河。宋金元时期继承及发展了虚证眩晕理论,又提出下虚致眩。张介宾结合先贤各家之说提出"无虚不作眩"理论,在治疗上提出"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的原则,从理、法、方、药各方面发展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中眩晕症病因病机包括风、火、痰、虚、瘀及感受外邪,而总以虚为本.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髓海不足"等致眩晕学说,笔者从中医古籍文献入手,对诸家有关眩晕症病因病机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探求中医防治眩晕症的基本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病人感到周围景物向一定方向旋转或自身的天旋地转或病人只有头昏、头重脚轻感无旋转感。中医对眩晕病在历代医籍中论述颇多,《医学心典》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转而乍见玄黑也”。主要症状头晕眼花,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站立不稳,甚至昏倒。常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眩晕症等病症,临床上颇为多见,而重度眩晕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目前治疗眩晕的药物几乎全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辨治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思路,总结其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查阅浙派中医中几位代表性医家的书籍、文献资料,摘录整理其关于眩晕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论述,总结归纳浙派中医辨治眩晕的共同点及各家学术经验与特色。[结果]张景岳等医家认为眩晕多因正气亏虚,治疗应补虚为先,实脾补肾,慎用攻法。朱丹溪等医家主张因痰作眩,痰因火动,主要采用顺气治痰、兼降相火等治法。虞抟等则倡导瘀血致眩,重视活血化瘀法在眩晕中的应用,并且强调辨体论治。[结论]浙派中医辨治眩晕,病因病机立足虚、痰、瘀为核心,治疗上紧扣病因病机,攻补允当,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了重要指导,其学术思想特色值得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心慌,甚则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中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若忧郁恼怒,疏泄失常,气郁化火,肝阳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的眩晕,又叫“眩运”眩是眼前黑花,晕是头晕,脑如旋转,这两种症状多为同时出现,统称眩晕。轻者可不服药闭眼静坐一会即会好转,重者犹如站立车船上,稍动则欲倒,甚则恶心、呕吐、自汗、耳呜、昏倒等。眩晕有目眩,头眩,眩冒,颠眩、眩悸之分,因定名不同,而受病因素亦异,所治疗法则亦殊,然总不外乎贫血,气血两虚,痰水,支饮,谷液,妊娠水气等。据伤寒论,金匮要略辩证施治:目眩者心下有痰饮,水气上冒而眩晕不定也(心下即胃之所在)胃有蓄水,故胸胁支满,目眩,因自饮邪中毒之故,主以苓桂术甘汤。头眩者,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郭伟 《中外健康文摘》2007,4(5):163-163
眩晕症,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疾患,中医对这一病症往往责之风、火、痰、虚、瘀等,其临床所见往往是虚实错杂,其病机以虚者居多,《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参照文献报道,近年来我们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肝肾阴虚型眩晕症,屡治屡验,现浅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眩晕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心慌,甚则欲倒等症状,现代医学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美尼尔氏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颈椎病等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中医认为,眩晕主要是由"风、痰、虚"三个因素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采用辨证选方施治有  相似文献   

9.
眩是眼花,晕是头运,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舟,而致不能站立,严重者兼见恶心、呕吐、出汗,甚则昏倒等症。眩晕的原因很多,前人有风眩、痰眩、火眩、虚眩之分。根据临床所见,一般虚者居多,常为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治疗应以平肝潜汤、滋肾填精、补脾养血为原则。也存因痰浊中阻,或化火上蒙所致,治宜涤痰降火。以下谈谈用温胆汤加味治愈二例由于痰浊中阻、痰热上扰清窍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学无原发性高血压病之病名 ,多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先天禀赋不足或内伤虚损等原因引起的临床以头痛、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由于临床表现与并发症不同而和“胸痹”、“中风”、“水肿”、“心悸”等病相联系。历代医家颇多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脑为髓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丹溪心法·头眩》:“头眩 ,痰夹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相似文献   

11.
天麻可治眩晕,民间广为知晓。但也有不少病人或家属简单地将天麻与眩晕划了等号,似乎治疗眩晕,惟有天麻。岂不知如此盲目地投用天麻,非但治疗无功,反而耽误病情,有损身体。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要分虚实,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所以对于眩晕症,一定要辨明虚实,绝不能千病一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天麻有镇静、镇痛、抗惊厥的作用,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熄风平肝、通络止痛。所以,天麻治疗眩晕,主要适用于实证,如高血压引起的眩晕耳鸣、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依据中医证候分为虚眩、风眩、痰眩、火眩、瘀眩,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60例,静点川芎嚷、曲克芦丁,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9,02%,治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治愈率:33,33%,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性眩晕能明显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陈光  李文华 《当代医学》2008,14(20):150-150
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依据中医证候分为虚眩、风眩、痰眩、火眩、瘀眩,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60例,静点川芎嚷、曲克芦丁,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9,02%,治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治愈率:33,33%,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性眩晕能明显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依据中医证候分为虚眩、风眩、痰眩、火眩、瘀眩,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60例,静点川芎嗪、曲克芦丁,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9.02%,治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治愈率:33.33%,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性眩晕能明显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古代医家对眩晕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风、火、痰、虚、瘀及外邪致眩,而总以虚为本。《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眩晕之理论渊源;张仲景首倡“痰饮致眩”之论,孙思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观点,两宋时期重视七情致眩及因虚致眩的研究,金元时期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明清时期虞抟的“瘀血致眩”论等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抑眩汤加减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疗效。方法:眩晕之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肾精不足型、气血两虚型、瘀血阻络型均采用抑眩汤加减进行治疗。结果:治愈49例,显效58例,有效3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7%,对各证型眩晕的治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抑眩汤对眩晕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以中医心、肝、脾、肾四脏内伤虚损为病机,采用益气养血法,自拟加味圣愈汤(人参、当归、黄芪、熟地等)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58例,全部临床治愈.提示本法是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果 《中外健康文摘》2013,(11):403-404
以中医学对眩晕病因、病机理论认识为基础,结合风的生理特性及致病特点,提出无风不作眩的论点.风乃眩晕致病的外因;风挟虚、火、瘀、痰、湿等邪上干清窍、风阳升动才是眩晕发病之关键;且风是虚、痰致眩的最终结果,故无风则不作眩.因而,治眩先治风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眩晕一证 ,一般认为虚者居多 ,《景岳全书·眩运》指出 :“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 ,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 ,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 ,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笔者认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频率的加快 ,恣食肥甘、劳倦太过引起的痰眩似有增多趋势。现代人体型偏胖者逐渐增多 ,古人云 :胖者痰多也。恣食肥甘油腻之物 ,劳倦太过 ,伤于脾胃 ,脾胃虚弱 ,一则气血无生化之源 ,导致眩晕 ;二则脾失健运 ,水湿运化失司 ,造成土不生金 ,金不生水…  相似文献   

20.
该文主要探讨从虚论治眩晕的理论源流及理论基础。先秦时期《内经》认为眩晕证与气、血、精、髓虚有关,搭建虚证眩晕的基本框架;汉代提出心虚、胆虚、脾胃虚弱可导致眩晕;隋唐时期认为卫气不固、阳气衰弱可引发眩晕,创眩晕养生防病理论;宋金元时期继承及发展了虚证眩晕理论,又提出下虚致眩。张介宾结合先贤各家之说提出"无虚不作眩"理论,在治疗上提出"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的原则,从理、法、方、药各方面发展这一理论。从虚证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与五脏均有关联,其中以肝、肾为本,脾胃在虚证眩晕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虚证眩晕以脾气虚弱、气血两虚、肾精不足、阴虚阳亢、虚风上扰、阳虚水停为主要证候。眩晕从虚论治有着深远的理论源流和理论基础,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