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西宁地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心外科住院的风湿性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6例,分为消融组和对照组(各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对照组仅行瓣膜置换术。对两组患者的近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2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6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h~3天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高原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房颤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前后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住的风湿性心瓣膜病并行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371例,根据术前心律分为两组:房颤组(n=165)和窦性心律组(n=206),对两组患者房颤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左房直径、心胸比、二尖瓣面积、是否合并左房血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中,术后有97例术后转为窦性心理律;在瓣膜置换的同时行改良迷宫手术的患者较未行改良迷宫手术的患者转复率高(P<0.01);术后规律服用胺碘酮的患者较未服用胺碘酮的患者转复率高(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伴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颤动的原因和患者的年龄、左房直径、心胸比、二尖瓣面积、是否合并左房血栓有关;瓣膜置换术后可使部分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在瓣膜置换的同时行迷宫手术可增加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率;瓣膜置换术后规律服用胺碘酮,可以有效地维持转复的窦性心律,预防心房颤动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左房内径对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因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行瓣膜手术同时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根据左房内径大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6例左房内径<60 mm,B组34例左房内径≥60 mm。通过收集18导联心电图分别对比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 a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 a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及术后1 a A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90.74%、90.32%,B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63.64%、59.37%。结论左房内径大小≥60 mm是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负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临床特点,探讨常规心电图发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可能性。方法对28例已经心脏彩色超声证实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与及52例健康体检者心电图,以及风心患者组内临床特征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风心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心房颤动、左、右心房大、心室内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窦性心律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风心组内房颤患者年龄较窦性心律患者明显大(P<0.01),心功能也较窦性心律组差(P<0.05),彩色超声的心房、心室结构异常比窦性心律组更明显,两组二尖瓣膜口面积及受累瓣膜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检查中,病因不明的粗f波型房颤等心律失常者,应怀疑患者是否患风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可能,应建议患者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15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示有房颤,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非自动恢复窦律对照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组Ⅰ:术后3 d复发房颤组;组Ⅱ:术后7 d复发房颤组;组Ⅲ:术后2周复发房颤组;组Ⅳ:术后2周仍保持窦性心律组),对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房容积(RAV)、左房容积(LA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组Ⅲ、组Ⅳ的 LAD、LAV明显低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而EF、FS则明显高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结论:从心脏超声指标分析,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12,33(12):1637-1639
目的对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4例。结果术毕转为窦性心律11例,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速,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无心房穿孔出血,1例术后低心排死亡,随访3~12个月,10例均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6个月出现房颤复发,余10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明显缩小。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护骨素-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RANK配体(RANK ligand,RANKL)与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转复的窦性心律能否稳定维持的关系。方法: 选取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行改良迷宫术患者共65例,以术后3个月内房颤是否复发分为房颤复发组39例和窦性心律组26例。术中取左心耳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护骨素、RANK、RANKL的表达,用Masson染色比较两组患者左心耳组织的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 房颤复发组左心耳组织中RANK和RANKL的表达水平以及RANKL/护骨素比值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房颤复发组的胶原容积分数(CVF)也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房颤复发组RANKL的表达量、RANKL/护骨素比值与CVF呈正相关。结论: 护骨素-RANK-RANKL轴可能通过影响心房的结构重构参与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左心房直径(LAD)大小(LAD>45 mm或≤45 mm)的慢性瓣膜性房颤(AF)患者行外科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术(BRFA)的近中期消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完成心脏手术同期行改良双极BRFA共2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并对两组患者不同LAD进行倾向性评分,共纳入A组(左心房直径LAD>45 mm)75例,B组(左心房直径LAD≤45 mm)7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A组术后1周、半年、1年及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4.0%、81.3%、73.3%和69.3%;B组术后1周、半年、1年及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90.7%、88.0%、86.7%和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标准华法林抗凝,两组患者术后近中期随访均未新发脑血管事件。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采用改良MazeⅣ行BRFA治疗慢性长程持续性瓣膜性AF手术效果好,窦性心律转复成功率高。然而,手术后随时间延长,LAD越大越不容易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射频消融迷宫手术联合应用可达龙治疗风心病房颤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组病人在瓣膜手术时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术中术后应用可达龙;对照组在瓣膜手术时不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但同样应用可达龙,观察两组病人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组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7.5%,对照组为6.1%,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术前病人左房内径小、房颤时间短者有利于窦性心律的转复,而术前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心功能分级、心胸比对其无明显影响;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后,即使没有恢复窦性心律的病人其室性心率也比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对治疗风心病房颤效果令人满意,对左房内径小、房颤时间短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心脏超声对风心病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风心病手术患者80例,术前心电图检查显示为房颤,结合术后的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成对照组(非自动恢复窦律组)以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分析超声指标。结果:在LAD、左房容积(LAY)方面,术后维持窦律时间较长的组明显的小于非自动复律组,在EF、FS方面,明显的大于非自动复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心病患者手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和与左房的大小、心功能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 6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34例,B组3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治疗。结果 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3.52%vs52.94%,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88.00%vs66.67%,P〈0.05)。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炎症与房颤发生与维持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风湿性心脏病接受换瓣手术者,按病史及心电图表明的心律情况分为二组,窦性心律组22例,慢性房颤组18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性测定NF-κB表达及分布;用EMSA方法测定NF-κB蛋白含量。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慢性房颤组心房组织中NF-κB明显增加(P<0.01)。结论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NF-κB的表达增加,可能是房颤时炎症参与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钳行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效果和意义。方法:从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本科二尖瓣手术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钳Cox MazeⅣ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58例左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对照组,70例双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全麻状态且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情况下实施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21.52±13.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2.61±6.25)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1.57±8.18)min、(61.54±4.8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律占比94.29%、窦性心律维持率8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5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术前左房内径、房颤时长均为影响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实施双心房消融术可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心房扑动发生率,临床上也需对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因素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差异。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的观察组及大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效果、左心室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后各个时期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Pmax、Pd、LA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各个时期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可以有效提高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改善左心房功能,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放射状切口手术对器质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6月该科采用放射状切口手术治疗房颤的 9例病例及 12例心房纤颤未行纠正手术的单纯换瓣病人 ,及1997~ 2 0 0 1年的 10例经典迷宫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 3组病例的主动脉阻断及体外循环时间 ,术后 2 4h胸腔引流液量 ,术后 1周 ,1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术后 1月A波大小。结果 :经过术后 1~ 6月随访 ,研究组及迷宫手术组病例均为窦性心律 ,而同期未行纠正手术的 12例换瓣病人服用可达龙者 ,停药后均转为房颤心律。结论 :放射状切口治疗房颤效果切实可靠 ,疗效类似经典迷宫手术 ,术后胸腔引流液较迷宫手术少 ,左房运动功能较之经典迷宫手术好。  相似文献   

16.
刘胜中  曾富春 《四川医学》2009,30(11):1716-1718
目的评价器质性心脏病(OHD)合并心房颤动(AF)心内直视下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8月~2008年11月29例OHD(27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心脏瓣膜置换及先心病矫治术,同期行Atricure双极RFA改良迷宫术。结果心脏复跳后全组29例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100%),术后有10例复发房颤(34.48%),给予可达龙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率为93.10%(27/29,2例住院期间死亡),平均随访(6.8±1.4)个月,96.29%(26/27)维持窦性心律,3.71%(1/27)为AF心律。转窦组AF病史(21.3±34.4)个月,AF复发或者维持组为(84.7±40.9)个月,P〈0.01;转窦组左房内径为(51.6±12.7)mm,AF复发或者维持组为(68.5±13.4)mm,P〈0.05;转窦组心胸比率为55%~62%,AF复发或者维持组为59%~76%,P〈0.05。结论OHD合并AF术中同期行Atricure双极RFA治疗,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高。RFA作为心脏手术的辅助手术具有安全、省时、治疗AF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40例和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组(B组)39例。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房颤复发中位时间。结果A组和B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分别为57.5﹪和79.5﹪,B组房颤复发中位时间明显延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可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更有效地维持心房颤动转复后的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40例和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组(B组)39例.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房颤复发中位时间.结果 A组和B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分别为57.5%和79.5%,B组房颤复发中位时间明显延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可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更有效地维持心房颤动转复后的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夏梅  何萍  吴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28-1129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的围术期管理。方法对我科2006年4月至2011年8月间103例瓣膜置换同期行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术后住院期间除2例于术后1周出现阵发性心房扑动,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96例,失访7例,随访时间0.3~6.5年,随访期间6例(6.25%)患者转为房颤心律,其余均为窦性心律。结论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是外科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的有效方法,做好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组(观察组,n=35)、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对照组,n=35),随访1.0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3、6、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第9、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维持窦性心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房颤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