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寻求危重烧伤早期简便、快速、有效的补液治疗方案.方法 对2002-07~2009-07收治的15例危重烧伤患者立即行锁骨下深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此作为快速补液通道,同时床旁安装简易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装置,根据CVP监测结果,结合尿量、心率、呼吸及意识等无创监测指标调节补液;计算伤后第1个24 h和第2个24 h补液量;根据补液公式:晶胶体总量=面积×体质量×k,换算出k值(k为晶胶体系数).结果 15例危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平稳度过.伤后第1个24 h补液总量为(10 963±1062)mL,晶体(5321±983)mL,胶体(4013±887)mL,5%葡萄糖(2754±753)mL,k=1.7~2.0.第2个24 h输液总量为(8135±725)mL,晶体(3356±652)mL,胶体(2953±375)mL,5%葡萄糖(2584±804)mL,k=1.3~1.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与中心静脉压监测运用于危重烧伤早期补液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技术,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可留置10个月左右,药物通过PICC导管输注在中心静脉中,由于其自管腔大,流速快,从而减轻了高渗药物、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及静脉损伤的发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1]。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置管术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 0 0年 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烧伤面积在 80 %以上的患者 2 8例 ,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液与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静脉选择1 1 上腔静脉置管 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颈内静脉等途径 ,选择适合长期输液、静脉营养支持的静脉置管 ,监测中心静脉压不受腹压 相似文献
4.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与中心静脉导管在肠外营养应用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危重症病人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之一,由于肠外营养往往输液量大、液体渗透压高、对外周静脉刺激大,所以需要经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输注。常规的中心静脉导管一般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导管,但在穿刺置管和输液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我科白2003年10月以来,开展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进行肠外营养,经过临床应用和观察,发现PICC适应乘广、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在肠外营养的应用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6.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总结中心静脉置管(CVT)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探讨导管合理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九年间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对783例急、慢性肾衰患者,穿刺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三个部位CVT共806例次,其中股静脉192,锁骨下静脉263,颈内静脉351例次。结果 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3~45(18.7±12.2)天;锁骨下静脉14~171(43.9±27.8)天;颈内静脉16~92(43.6± 22.1)天。CVT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常见的有感染(4.7%),血流不畅(3.2%),出血(2.0%),局部血肿(1.5%),深静脉血栓形成(1.2%)。结论 血透应用CVT有快捷、方便、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和颈内静脉无显著性差异,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并发症的发生率股静脉最高,其次为锁骨下和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7.
张新元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6):449-449
中心静脉导管主要是用于深静脉穿刺置管,由于它的设计合理,材料可靠,可以在体内长时间的保留而并发症少,近年来临床医务工作者把它作为一种微创技术而广为应用于临床。自2003年来,应用Seldinger法置入美国产的ARROW中心静脉导管至心包腔和胸腔进行闭式引流,获得了较好疗效。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缝线固定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在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CVC)后的32例患儿行缝线固定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4月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行无缝线固定的28例患儿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固定效果。[结果]试验组导管穿刺口渗血率、更换敷料频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和皮肤炎症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平均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脱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线固定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同时减少因缝线牵拉皮肤引起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设计一种防意外拔管报警器,观察其在减少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36例急诊重症监护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19例和对照组117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管道维护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防意外拔管报警器。比较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情况、管道脱出情况、拔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非计划拔管8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部分脱出3例、完全脱出5例,发生并发症4例;对照组部分脱出9例、完全脱出9例,发生并发症7例。结论 防意外拔管报警器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治疗癌性腹水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9例癌性腹水患者给予中心静脉导管作持续腹腔引流及行腹腔内灌注化疗.结果9例置管均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29d,平均17d,腹胀均明显减轻.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癌性腹水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患者活动方便,易于接受,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治疗癌性腹水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9例癌性腹水患者给予中心静脉导管作持续腹腔引流及行腹腔内灌注化疗。结果:9例置管均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29d,平均17d,腹胀均明显减轻。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癌性腹水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患者活动方便,易于接受,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癌症患者中PICC相关的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危险因素,估计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估对医院资源利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接受了至少一次静脉注射抗癌治疗,并插入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癌症患者,采用频率分析比较并发症、静脉血栓栓塞(VTE)、感染以及置换和过早拔除的发生率,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估计。结果 ①PICC研究组的中位年龄为66岁,大多数为女性(56.07%)、患有早/中期或可治愈的癌症(57.05%),常见的肿瘤是淋巴瘤(29.18%)与胃肠道癌(23.23%),并且大多数患者具有中等风险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48.85%);②大多数(71.15%)的PICC置管选择右上臂,平均置管99天。PICC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85%,以出血为常见的事件;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4.26%,以导管移位为是最常见; 静脉血栓形成(VTE)事件占16.72%,其中CRT占54.90%、远处VTE占45.10%;每1000个留置日的总感染率为0.4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22。过早拔除PICC导管发生率为26.56%,一半以上是由于错位或机械功能障碍(占55.56%)。③早期和晚期并发症之间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糖尿病或高血压或心脏病病史、置入持续时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之间没有关系。,而高体重指数(BMI)和高甘油三酯的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加。结论 肿瘤化疗PICC患者中血栓形成,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呈先高后低再缓慢升高的趋势。因此,置管后 30d内开展2-3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可及早发现无症状血栓并采取干预措施;置管后远期应警惕导管其他并发症及治疗因素对 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治疗质量管理在ICU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4例经中心静脉治疗的危重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用静脉输液治疗质量管理评分表进行督导、管理。对照组予常规静脉治疗质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感染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62, P<0.01)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36, t= -3.55,P<0.01)。结论 静脉治疗质量管理在ICU静脉治疗护理中,效果显著,可减少导管感染,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烧伤患者长期处于超高代谢状态,能量高度消耗,蛋白质大量分解,处于严重的负氮平衡,治疗期间需要采取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实施液体复苏、抗感染等静脉给药措施,选择一个最适合患者的静脉治疗途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便于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以往我们采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但因其只能保留2~4周,需进行反复穿刺,在增加患者静脉损伤的同时,又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将导管从周围静脉置入并将导管尖端置入上腔静脉下1/3处的方法,可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多通道给药及增强CT扫描时多次注射造影剂,同时其5mL/s的流速,充分满足了患者手术所需的输液流量,为患者提供了长期的静脉输液通路。我院为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传统的腹腔穿刺针尾(高压灭菌的腹穿包)连接橡胶管,以便和注射器相连,采用腹腔穿刺抽液,如此反复穿刺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腔穿刺抽液并留置导管,克服了传统穿刺的缺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中心静脉导管在恶性胸腹水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林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103-103
目的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胸腹水,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由中心静脉导管组(1套)、引流袋组成的闭式引流装置对68例胸腹水患者进行引流、治疗及细胞学检查.结果 68例患者中56例胸水完全缓解(CR)18例,部分缓解(PR)23例,有效率73.2%;12例腹水CR 3例,PR 5例,有效率66.6%;细胞学检查10例,6例确诊.液体引流量最多胸水5 600ml、腹水3 500 ml,最少胸水1 200ml、腹水1 800 ml.结论 由中心静脉导管和引流袋组成的引流装置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有效的、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的引流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导管在恶性腹水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30例癌性腹水患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放腹水 腹腔内注射化疗药物,既迅速缓解患的呼吸困难。又进行治疗,避免了反复的腹腔穿刺,而且患在置管期间可自由活动,提高了生命质量。认为在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过程中,严密的观察病情,保证导管的固定和通畅及预防感染和腹漏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