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植骨材料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1911年Albee与Hibbs报道第1例脊柱融合术至今近100年,各种脊柱内固定器械日新月异,大大提高了脊柱疾病的治疗成功率。然而,即使如此,融合失败及假关节的发生率仍然较高(5%~35%),现有的手术方法完全可以达到对脊柱坚强的内固定,但始终不能完全避免融合失败的发生。影响脊柱融合成功的因素有:(1)患者自身条件:如年龄、全身状况、营养、骨质疏松等;(2)植骨方式的选择:后外侧植骨、横突间植骨、去皮质、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等;(3)植骨床的制备;(4)植骨材料的选择。国内外学者一直寻求通过提高骨移植材料性能以提高脊柱的融合率。据统计在北美每年大约有5000,000例手术涉及骨移植,已经成为仅次于输血的第二大移植手术。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应具备:无毒、无副作用、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同时具有骨形成、骨传导、骨诱导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
自从1911年Albee采用自体植骨棘突间融合治疗Port病,脊柱融合技术已有近百年历史。随着骨科生物力学及骨科器械的迅速发展,脊柱融合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广泛开展。然而,涉及腰骶节段的融合技术,以及定义更加广泛的脊柱。骨盆固定融合技术却仍然十分具有挑战性。困扰此项技术开展的瓶颈主要在于骶髂骨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器官、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3.
腰椎融合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11年HibbS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以来,脊柱融合的手术适应证和方法都有了新的进展。对脊柱融合手术的发展变化进行回顾,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对腰椎融合手术进行回顾、综述。l脊柱融合手术的历史回顾Albee在19ic年到19if年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将肢体骨移植于脊柱上,奠定了“Albee骨移植”基础理论。Hibbs于1911年5月28日首次报道脊柱融合的手术技术,奠定了脊柱融合的基本原则。他的手术方法是将棘突劈开、关节面软骨切除、推板皮质切开,使之能够相互融合。这种手术在192O年后渐渐地用于脊柱侧弯、脊柱骨折、因腰椎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4.
1911年Albee与Hibbs采用脊柱融合术分别有效地治疗了脊柱结核与脊柱侧凸.1959年Boucher等采用椎弓根钉进行腰椎关节固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对脊柱正常解剖结构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脊柱融合术的手术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致使脊柱融合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早期脊柱融合术以单纯植骨达到脊柱融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内固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融合率,特别是椎间融合器的出现,又大大提高了融合率.其主要优点是:①可以使运动节段的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高;②可以在愈合期维持畸形矫正后的形态.由于较高的腰椎疾病发病率,使得腰椎融合术开展较广泛,老年患者是行腰椎融合术的主要人群,而牢固的腰椎融合是老年腰椎重度滑脱治疗的关键[1].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人类寿命的明显提高、手术方式的改善及生物材料的研发等因素促使这种手术在老年人群中的开展迅速增加,鉴于腰椎融合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几种常见腰椎融合术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11年Hibbs与Albee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术后,融合技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脊柱退变性疾病、不稳以及脊柱畸形矫治等手术中,脊柱融合术是毫无争议的"金标准"。但许多学者  相似文献   

6.
YONGJUNG  J.  KIM  KEITH  H.  BRIDWELL  LAWRENCE  G.  LENKE  KYU-JUNG  CHO  CHARLES  C.  EDWARDS    ANTHONY  S.  RINELLA  白剑强 《骨科动态》2006,2(3):147-154
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 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节段(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 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节段(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节段,p=0.002)、融合多于12个节段(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 结论:用长节段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 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发生的原因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骶骨骨折伴马尾神经损伤病例使用后路减压,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骨折均一期愈合,1例马尾神经损伤恢复不全,足跖曲不全,治愈率2/3(66.7%)。[结论]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是骶骨骨折严重类型,发生原因特殊,有效内固定有利于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8.
范顺武  胡志军 《中国骨伤》2021,34(4):293-296
脊柱融合手术是脊柱外科的一项基本技术,自Hibbs[1]和Albee[2]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以来,随着手术入路、器械和植骨材料等不断发展,脊柱融合手术已成为脊柱疾患治疗的一个金标准术式,广泛应用于脊柱创伤、脊柱退变性疾患、脊柱感染和脊柱肿瘤等。20世纪80年代,脊柱融合开始引入微创手术理念:通过最小组织损伤途径,用最精确的内植物对脊柱进行手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软组织的损伤,减轻了术后疼痛,加快了术后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为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本期刊出的相关论文[3-6]及文献回顾,就目前临床常用的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做一述评,以期为临床规范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开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26例,同时行横突间、关节突植骨融合。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26例均固定坚固,无1例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26例植骨均融合,22例伤椎椎体高度恢复,4例残留20%~30%的压缩未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3例A级未恢复,其余均有1级以上恢复。结论TENOR脊柱系统操作简便,可实施三维矫正固定并可定量调节复位,固定坚固。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可减小伤椎椎体内的空隙,可能有利于椎体骨折愈合,增加前柱、中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脊柱非融合技术生物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洋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2007,5(4):248-251
脊柱融合术自1911年Hibbs与Albee首次报道后,早已成为脊柱外科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脊柱退变性疾病、不稳以及脊柱畸形等手术中,脊柱融合均是毫无争议的“金标准”。然而,没有一种外科技术是完美的,患者在接受脊柱融合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邻近节段的退变(adjacent degeneration)。[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56例,其中Steffee 8例,RF 11例,AF 21例,Tenor 12例,USS 4例,分别对其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其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42例获得随访,时间5~24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法除5例A级无恢复外,其他级别有1~3级的恢复。5例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固定失败,其余骨折均顺利愈合。结论:椎弓根螺钉能提供短节段脊柱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脊柱融合术在腰椎疾患中的应用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阮狄克 《中国骨伤》2015,28(4):291-293
自Albee与Hibbs采用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以来,脊柱融合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史。脊柱融合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从脊柱部位可分为颈椎、胸椎和腰椎;从手术入路上可分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从融合范围可分为前路、后路及前后路360°融合;从融合材料分为自体骨、异体骨及人工骨;从融合方式来讲有单纯植骨融合,内固定、cage辅助融合  相似文献   

13.
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治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iu G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081-1083
自从Hibbs和Albee 1911年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术以来,脊柱融合术已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治疗脊柱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从长期随访资料来看,此项技术安全、有效,已成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不稳、脊柱畸形等脊柱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能发挥正常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分别报道了对椎体结核患者采用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治疗方法,为脊柱外科第一个成功的融合术式。20世纪60年代PaulHarrington设计了治疗脊柱侧凸的第一代脊柱后路矫形器械,开创了脊柱内固定器械用于脊柱融合术的先河。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越来越突…  相似文献   

15.
脊柱融合技术治疗各种脊柱疾病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初的融合技术包括大量的肌肉松解、自体骨移植、以及长期的牵引床固定。自从脊柱内固定技术发展以来,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得到了提高,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并给手术治疗留有较多的选择空间。为降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目前逐步  相似文献   

16.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方法 10例脊柱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4例行病灶前路清除植骨融合术,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0例均用三联抗痨治疗至术后9~12个月。结果 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及伤口不愈,随访2年后Frankel评分为D级2例,E级8例。后期脊柱后凸畸形2例。结论 及时正确的手术干预及规范化的抗痨治疗是提高脊柱结核治疗效果的关键。彻底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并一期内固定术可以有效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腰椎融合是脊柱外科近年来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最适用于具有明显腰椎不稳表现的患者,其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节段运动.Hibbs和Albee于1911年首次分别介绍脊柱融合术的稳定性.其发展经过了100年的历史.脊柱融合的观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所接受.笔者就腰椎融合手术入路,植入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骨折不愈合的医源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不愈合文献报告的发生率约为8%~10%。虽然骨折在治疗的理念、方法和内固定材料上不断更新,但是骨折不愈合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医源性因素是产生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医源性因素与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关系,有助于减少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颈椎的内固定手术与生物力学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内固定的目的是提供颈椎的即时稳定性,控制不稳定节段,提高骨性融合,纠正脊柱畸形和避免长期使用颈围固定。近2 0多年来,随着脊柱外科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极大地促进了脊柱内固定治疗的发展。自Harrington应用以来,内固定材料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脊柱外科,脊柱外科手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内固定器械及其生物力学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脊柱外科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对目前临床颈椎前后路手术中常用的外科内固定手术方法、生物力学及相关并发症等作一综述。前路内固定方法一、齿突螺钉固定为了提高齿突的骨性融合,避免使用Halo…  相似文献   

20.
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5 6例 ,其中Steffee 8例 ,RF 11例 ,AF 2 1例 ,Tenor 12例 ,USS 4例 ,分别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 ,比较其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4 2例获得随访 ,时间 5~ 2 4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 :除 5例A级无恢复外 ,其他级别有 1~ 4级的恢复。 5例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内固定失败 ,其余骨折均顺利愈合 ,椎体高度无再丢失。结论 椎弓根螺钉可行短节段脊柱内固定 ,重建脊柱稳定性 ,脊柱融合率高 ,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