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7例T2DM患者和52例非糖尿病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用随机双盲法比较47例T2DM患者用安慰剂和吡格列酮干预治疗8 w后的血清脂联素、血糖、胰岛素抵抗(IR)水平.结果 T2DM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糖降低(P<0.05),IR明显改善,而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血糖水平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探讨治疗对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T2DM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验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 h PBG、HbA1c和Homa IR均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2 h PBG、HbA1c和Homa IR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瘦素和脂联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瘦素均显著降低,血清脂联素显著升高(均P<0.05),研究组血清瘦素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以有效调节T2DM患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自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住院的有UA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7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n=28)和对照组(n=29),吡格列酮组应用吡格列酮(30 mg/d)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双色分析法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中EPCs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用CD34+/KDR+双标记定位,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EPCs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时,吡格列酮组患者EPCs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0.023±0.010 vs.0.051±0.012,P0.01);对照组患者EPCs数量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时,吡格列酮组患者EPCs数量高于对照组患者(P0.028)。吡格列酮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血脂联素水平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时,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促进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EPCs的动员,提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非糖尿病患者128例,并排除糖耐量异常者,随机分成吡格列酮组(71例)和对照组(57例),吡格列酮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30mg,qd);冠脉支架置入术后6~8个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于治疗前及随访6~8个月复查时先后分别测定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瘦素及血清脂联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吡格列酮组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2%∶12.28%,P=0.037);冠脉支架术后6~8个月,2组血脂指标、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OMA-IR、脂联素及脂联素/瘦素比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降低非糖尿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的再狭窄,这种作用独立于调整血糖、血脂之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吡格列酮阻止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以及骨骼肌脂联素受体1(AdipoR1)表达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40只8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糖尿病组(n=15)及吡格列酮组(n=15)。用高糖高脂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吡格列酮组给予10 mg/(kg.d)吡格列酮灌胃,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12周。3个月后股静脉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留取大鼠骨骼肌,光、电镜观察骨骼肌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骨骼肌AdipoR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1.73±0.32 mg/L)比较,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1.01±0.27 mg/L)水平显著降低,而吡格列酮组(1.34±0.43 mg/L)较糖尿病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骼肌AdipoR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正常对照组着色深且广泛,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染色浅,吡格列酮组较糖尿病组染色深,但较正常对照组浅。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大鼠骨骼肌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骨骼肌AdipoR1表达降低并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可上调血清脂联素及骨骼肌AdipoR1的表达,从而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国产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糖、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用随机双盲法、与安慰剂平行对照,比较48例T2DM病人用吡格列酮30mg和安慰剂(1:1)干预治疗12w后的血糖、血脂、IR、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变。结果吡格列酮治疗12w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2hPG)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或P<0·01);空腹胰岛素(FINS)及HOMA模型IR指数(HOMA-IR)较治疗前也减低(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12w治疗后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上述指标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但是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国产吡格列酮可改善T2DM病人血糖及血脂代谢,降低IR并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助于防治T2DM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网膜素1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40例,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血清BBP4和网膜素1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吡格列酮组治疗后FPG和HOMA-IR明显降低(P<0.05),血清RBP4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而网膜素1水平明显升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BP4与FPG、体质指数及HOMA-IR呈正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5);网膜素1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FPG、体质指数及HOMA-IR呈负相关(P<0.05).结论 吡格列酮可能通过调节血清RBP4和网膜素1水平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测定正常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FDRs组)的血糖、血脂、胰岛素、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及脂联素水平,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分析各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FDRs组较对照组FFA、Homa-IR明显升高,脂联素明显降低(P均<0.05);FFA与Homa-IR呈正相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脂联素与BMI、Homa-IR呈负相关。提示FDRs已经存在IR;FFA、脂联素与IR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IR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脂联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5例非糖尿病对照人员(其中13例为肥胖者),检测体质指数、腰/臀比值、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空腹胰岛素、血脂、脂联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分析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 (1)糖尿病肥胖组的检测体质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空腹胰岛素、腰/臀比值均高于对照肥胖组,脂联素、胰岛素敏感指数低于对照肥胖组(P<0.05).(2)糖尿病非肥胖组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空腹胰岛素均高于对照非肥胖组,胰岛素敏感指数、脂联素低于对照非肥胖组(P<0.05).(3)糖尿病肥胖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体质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空腹胰岛素、腰/臀比值均高于糖尿病非肥胖组,胰岛素敏感指数、脂联素低于糖尿病非肥胖组(P<0.05).结论 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发生有关,脂联素降低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联素水平可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监测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肠源性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新机制。方法:97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49例)和二甲双胍治疗组(48例),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肠源性内毒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结果:①治疗前糖尿病组内毒素及hs-CR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②吡格列酮治疗后空腹血糖(FPG)、血浆内毒素、hs-CRP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FINS、hs-CRP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P<0.05),校正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BMI)等影响因素后,HOMA-IR是血浆内毒素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吡格列酮治疗能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源性内毒素水平,该作用可能是吡格列酮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状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非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氧化应激参数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防治NAFL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组的研究。106例非糖尿病NAFLD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生活方式干预,吡格列酮组在常规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疗程均为24周。检测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肝/脾CT比值、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4-羟壬烯醛(4-HNE)、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肝/脾CT比值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GGT、FFA、MDA、4-HNE、IL-1β、IL-6、TNF-α、HOMA-IR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可以明显减轻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降低NAFLD患者的氧化应激参数和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主要成分,并比较吡格列酮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FFA各成分水平的改变,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月桂酸、豆蔻酸和硬脂酸的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吡格列酮治疗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脂肪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管群  吴元赭  陈安辉 《山东医药》2008,48(15):94-95
选取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40例为观察组,其中孕前体重指数(BMI)<25者20例,BMI≥25者20例.另取正常妊娠孕妇60例为对照组,BMI<25者30例,BMI≥25者30例.采用放免法测定两组孕妇空腹脂联素、胰岛素水平,用酶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血糖,并计算胰岛素抵抗(IR)指数(HOMA-IR).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空腹血清脂联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FA、空腹血糖、胰岛索、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当BMI<25时,GDM组血清脂联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当BMI≥25时,两组脂联素水平无差异.HOMA-IR与脂联素呈负相关(r=-0.161,P<0.05),与FFA呈正相关(r=0.24JD,P<0.01).认为GDM孕妇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FFA水平升高.排除体脂因素后,只有在正常体质量的GDM患者中才有空腹脂联素水平降低.低脂联素和高FFA水平与GDM患者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对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 (IR)的影响。方法 5 0例血糖控制不良的 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下 ,随机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 3 0mg(2片 ) 1次 /日和模拟二甲双胍片 (1片 ) 2次 /日 ,即吡格列酮组 ;或随机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 5 0 0mg(1片 ) 2次 /日和模拟吡格列酮片 (2片 ) 1次 /日 ,即二甲双胍组 ,所有治疗疗程 12周。结果 在两组患者取得相当降糖疗效基础上 ,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在治疗后空腹和馒头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稍有降低 ,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减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种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则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能有效地降低IR和改善 β细胞功能。在改善IR方面 ,吡格列酮稍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28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n=15)和对照组(n=1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吡格列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15 m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清hsCRP、脂联素和血浆ET-1水平,以血管内超声检测斑块负荷、斑块面积和斑块成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吡格列酮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冠脉斑块负荷和斑块面积均显著降低,薄纤维帽斑块比例降低、斑块中坏死成分所占比例降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吡格列酮组hsCRP和ET-1水平显著降低、脂联素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脂联素与ET-1水平和冠脉斑块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739和-0.431,P均<0.05).结论:糖耐量异常合并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口服,可以缩小并稳定斑块,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脂联素水平、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患者抵抗素水平及吡格列酮干预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 ,探讨其与吡格列酮干预治疗的关系。方法 将 48名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双盲分成 2组 ,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 3 0mg/d治疗 ,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治疗 ,疗程 3个月 ,治疗前后均测定血浆抵抗素及相关实验参数。并与 44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①抵抗素、胰岛素抵抗指数 (IRI)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②吡格列酮组的抵抗素水平在治疗后下降较安慰剂组更为明显 (P 0 .0 1) ;③抵抗素与FINS呈负相关 (r =-0 .3 92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较高的抵抗素水平。糖尿病抵抗素与FINS负相关 ,提示抵抗素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吡格列酮具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对其潜在的改善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54例,正常对照组35例,其中DM组又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30例)和一般治疗组(24例),分别给予磺脲类 双胍类 吡格列酮与磺脲类 双胍类 安慰剂治疗12周,用ELISA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以及DM组治疗前后PAI、TNF-α的改变.结果 DM组PAI、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甘油三脂、PAI、TNF-α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而HDL,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PAI、TNF-α表达明显增加,吡格列酮除明显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紊乱,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作用外,能够降低PAI、TNF-α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6例予盐酸吡格列酮15mg/d,对照组24例予除噻唑烷二酮类和二甲双胍以外的其他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关系.方法 检测48例GDM患者(GDM组)、30例正常葡萄糖耐量妊娠者(NGT组)血清脂联素、TNF-α,分析两者与IR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NGT组比较,G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P<0.01),TNF-α升高(P<0.01).脂联素与IR呈负相关(P<0.01),TNF-α与IR呈正相关(P<0.01).体质量指数(BMI)、脂联素和TNF-α是影响GDM患者I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DM患者血清低脂联素水平、高TNF-α水平与IR密切相关,是GDM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利格列汀对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5月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抽取其中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除了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外,再加上安慰剂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是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利格列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利格列汀应用在经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却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能够加强患者的血糖稳定,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