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脑梗死及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结合的改变,确定其在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8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2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糖蛋白(GP)Ⅰb、GPⅡb、GPⅢa、GPⅡb-Ⅲa复合物及P-选择素的表达,并与30例健康成人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小板膜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GP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在脑梗死患者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GPⅠb则低于正常组;GPⅡb与Ⅲa在各组间表达均无显著差异;而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脑梗死与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P-选择素、GPⅡb-Ⅲa复合物表达升高,而GPⅠb降低。  相似文献   

3.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及77例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急性发病后2周内血小析膜糖蛋白Ⅱb和Ⅲa的含量变化,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临床常规开展的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PFig)测定方法,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Fig含量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建立PFig测定方法,用超声波破碎血小板(Plt);观察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对照组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抗人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质140(GMP—14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1.50μg/ml(10^6plt)血小板,检测下限0.05μg/ml;批内CV9.68%-11.06%;批间Cv11.97%~13.94%。急性脑梗死患者PFig、GMP—140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Fig含量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r=0.87。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PFig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建立的方法可靠,适合于临床常规开展。PFig含量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复发有密切关系,测定PFig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了特异、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指标,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梗死提供有用的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80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30例正常血压脑梗死患者及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进行检测。结果高血压脑梗死组、正常血压脑梗死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高血压脑梗死组、正常血压脑梗死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高血压脑梗死组与正常血压脑梗死组血小板膜糖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膜糖蛋白不同梗死灶各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和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与病情及梗死灶大小有关。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分析和脑梗死的预防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血小板状态和纤维蛋白原改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lycoprotein Ⅵ,GP Ⅵ)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1名正常对照者血小板膜GPⅥ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30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可溶性GP Ⅵ分子表达水平,同时检测糖尿病患者P-选择素(CD62P)阳性率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血小板膜GPⅥ的平均几何荧光强度为93.66±35.24,正常对照组为62.83±24.20,糖尿病组GPⅥ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4.927,P<0.05).3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9例血浆中可溶性GPⅥ为阳性,阳性率为30%,且与血小板膜GPⅥ含量呈负相关(r=-0.633,P<0.05),而与CD62P及HbA1c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333、-0.417,P均>0.05.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GPⅥ含量与CD62P、HbA1c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09、-0.217,P均>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GPⅥ表达增高,检测血小板膜表面GPⅥ水平和血浆中可溶性GPⅥ水平对于预测糖尿病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性以及了解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PFig)的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Fig含量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建立PFig ELISA测定方法,用超声波破碎血小板(Plt);观察6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9例对照组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抗人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质140(GMP-14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1.50μg/ml(106Plt)血小板,检测下限0.05μg/ml;批内CV9.68%~11.06%;批间CVll.97%~13.94%。急性脑梗死患者PFig、GMP-140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Fig含量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r=0.87。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PFig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本文所建立的PFig的检测方法准确可靠、简便易行,不需要特殊仪器,适合于临床常规开展。PFig含量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复发有密切关系,测定PFig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了特异、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功能指标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寻找精确判断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51例ACI患者(病例组)和2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全血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GP b/a复合物单克隆抗体(PAC-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抗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CD62P)的阳性率;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参数。结果:病例组PAC-1、CD62P的阳性率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LPR)有增高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AC-1与MPV(r=0.322,P=0.004)及PAC-1与LPR(r=0.224,P=0.046)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D62P与MPV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240,P=0.032),PC、PDW与膜糖蛋白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ACI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参数共同参与这一过程;活化GP b-a与MPV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4(19):1153-1154
目的研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g)含量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AbbottCD-3200血细胞分析仪、BE Compact血凝仪分别测定7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MPV及Fg含量。健康对照组为5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MPV、Fg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恢复期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MPV、Fg含量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以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GPⅠbα)表达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119例ACI患者与117例健康对照者GPⅠbα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I组的GPⅠb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PⅠbα表达降低是A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PⅠbα的表达水平与ACI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改变李泓我们应用抗活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McAb)作探针,经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以进一步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在脑缺血发病中的作用。并探索较简便易行而准确的血小板GP定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分析429例ACI患者(ACI组)和429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相关参数水平,并根据ACI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CI组分为轻、中、重度亚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的PLT水平显著降低(P<0.01),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和FIB与脑梗死呈独立相关(OR=1.628,95%CI为1.427~1.857;OR=7.115,95%CI为4.981~10.164);FIB与MPV水平两者相互间无明显相关性。ACI组各亚组FIB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患者FIB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51,P<0.01)。结论:FIB、MPV可能为引起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且FIB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表达与糖尿病性脑梗死病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发病6~72h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组,将病灶体积大小分为A、B、C组;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为重型组、中型组和轻型组;设健康对照组35例,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FIB。结果A组发病24h内FIB水平明显高于B组,B组FIB水平高于C组,A、B、C组FIB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发病24h内FIB水平明显高于中型组,中型组FIB水平高于轻型组,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FIB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IB水平的表达与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时刻关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对预防脑梗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小板GPⅠbα基因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在哈尔滨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技术对正常对照组200名和脑梗死患者组200例进行检测,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将脑梗死组进一步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77例)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组(123例),分析GP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血小板GP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存在3种等位基因B、C、D,未见A等位基因。发现5种基因型BC、BD、CC、CD、DD,未见BB纯合子。脑梗死组及脑梗死各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GP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12和0.572)。结论 哈尔滨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GP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等位基因以C、D为主,基因型CC、CD、DD多见。GP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与脑梗死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复发性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是否与脑梗死的复发性有关.方法研究80例2年内复发的脑梗死患者在首发和复发时血浆FIB的含量,120例2年内未复发的脑梗死患者血浆FIB的含量,同时分析血浆FIB含量与年龄、复发时间、脑梗死亚型的关系.结果复发脑梗死血浆FIB较未复发的脑梗死以及健康对照组高(P<0.001),血浆FIB随年龄增高而增高,6个月内复发的脑梗死患者血浆FIB增高明显,血浆FIB与不同的脑梗死亚型关系不大(P>0 05).结论FIB与复发脑梗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Fib、vWF及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检测,同时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面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Fib、vWF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29±0.60)g/L、(244.56±62.45)%、(71.22±5.60)%,明显高于对照组[(2.35±0.45)g/L、(98.32±20.14)%、(58.19±7.31)%,t值分别为4.123、3.584、4.725,P均<0.01],并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面积相关(r=0.538、r=0.349,P均<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Fib、vWF水平升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8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在诊断脓毒症的24h内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全身性感染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在诊断脓毒症后第1、3、7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结果 脓毒症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严重脓毒症组在第1、3、7天CD62P、CD63表达均显著高于一般脓毒症组(P<0.01).一般脓毒症组CD62P、CD63表达在第3天达高峰,第7天逐渐下降.严重脓毒症组CD62P、CD63表达在第7天仍保持高水平,且在各个时点均显著高于一般脓毒症组.生存组CD62P、CD63表达在第3天达高峰,第7天逐渐下降.死亡组CD62P、CD63表达在伤后第7天持续保持高水平,且在各个时点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D62P、CIM3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处于高激活状态,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血小板激活指标可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膜糖蛋白及其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血小板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参与者,其功能是通过其表面的受体糖蛋白来实现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基因多态性能够改变其抗原性,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活化反应。本文将对目前进行深入研究的几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多态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观察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28名正常人血小板膜上GPⅠb、Ⅱb、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以免疫放射法(IRMA)测定血小板膜P选择素分子数,并以酶联免疫法(ELISA)对血浆中的P选择素进行检测。结果FCM测得的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糖尿病伴血管病患者为(10.28±4.86)%,明显高于正常人的(3.75±1.83)%(P<0.01)及无血管病变者的(4.25±2.29)%(P<001)。用IRMA法测得的结果与FCM类似。血浆中P选择素浓度伴血管病变组(6.18±3.20)μg/L亦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43±1.56)μg/L(P<0.05)及无血管病变组的(3.71±2.12)μg/L(P<005)。相反,血小板上GPⅠb的表达在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为(86.35±11.0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9263±7.55)%(P<0.05)。而血小板GPⅡb、Ⅲa的表达无改变。结论有血管病变的Ⅱ型糖尿患者血小板膜上和血浆中P选择素升高,而GPⅠb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