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学  居防 《四川中医》2014,(3):28-29
<正>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其他病症。笔者将从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跷脉的生理功能、"胃病则阳跷穴满"等理论探讨跷脉调理失眠的机理。1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灵枢·脉度》曰:"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前,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  相似文献   

2.
跷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阴阳跷脉属奇经系统,首载于《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发,至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跷脉理论已趋完善。据古代文献记载,阴阳跷脉循行分布清晰,各具生理、病理特点,属穴虽少但临床应用广泛。盖因经络系统以十四经为中心,跷脉的临床应用常被忽视。以下就跷脉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3.
跷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绪银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8):449-449,456
跷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跷脉经气受损,阴阳失调,以下肢运动和睡眠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热灼跷脉,寒湿阻跷,跷脉瘀滞,阴阳不交,阴盛阳虚,跷脉虚衰,治疗当调和阴阳,实则祛邪,虚则补跷。  相似文献   

4.
以中医文献为源,结合近期临床研究,探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睡眠节律紊乱提供中医治疗理论与思路。从阴阳跷脉的历史考究中总结其经脉循行特点、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其与脏腑的联系,结合中医及现代医学对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认识,发现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密切相关,跷脉论治睡眠障碍是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不寐总由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而导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运行规律调控着人体睡眠节律,使其顺应自然界的昼夜变化,若卫气运行通道不畅或卫气亏虚可使睡眠功能异常。卫气出入阴阳的关键通道为跷脉,跷脉的循行连目入脑,具有司双目开阖、调控睡眠的作用。若跷脉畅通则卫气正常出入阴阳以司睡眠,若跷脉阻塞则卫气滞留不得入阴导致不寐。通过选取跷脉经气所发之处的"照海""申脉"及经气所归之处的"睛明""风池",并配合"泻阳补阴"的针刺方法,可促使卫气正常出入及跷脉功能恢复正常,使阴阳相交,从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1 古代医集跷脉的循行路线记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已对跷脉的循行有所描述,但并不详细,如《灵枢·脉度第十七》.[1]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文中之跷脉为阴跷,少阴经之别支,上行人目内眦后,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蹻脉并行.《灵枢·寒热》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腩者,……,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  相似文献   

7.
申智荣  赵旭斌 《光明中医》2008,23(7):930-931
阴阳跷脉循行所经之穴均非本经独有之穴,且二脉均属奇经之一,都起于跟中而连于目,可调节全身经络气血、司眼睑开合、主关节运动等。临床可用于治疗诸目疾、肢体关节病、睡眠障碍、生殖前阴疾病等诸多病变。  相似文献   

8.
刘绪银 《中医药导报》2002,8(8):449-449
跷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跷脉经气受损、阴阳失调,以下肢运动和睡眠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热灼跷脉,寒湿阻跷,跷脉瘀滞、阴阳不交、阴盛阳虚、跷脉虚衰.治疗当调和阴阳,实则祛邪,虚则补跷.  相似文献   

9.
阴阳跷脉循行所经之穴均非本经独有之穴,且二脉均属奇经之一,都起于跟中而连于目,可调节全身经络气血,司眼睑开合,主关节运动等。临床可用于治疗诸目疾、睡眠障碍、躯体、四肢及头面病变及生殖前阴疾病等诸多病变。  相似文献   

10.
经笔者查阅文献,对跷脉的报道较少,多为探讨跷脉与睡眠节律等的关系。但根据跷脉的循行与主治规律,跷脉还有主肢体活动的作用,而现代临床研究中对于这一点关注的很少。笔者查阅近二十年有关跷脉的文献,将跷脉的临床应用加以综述,并就此提出:在今后有关跷脉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关注下肢运动功能和跷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施以调周法。经后期给予养血滋阴,补肾填精;经间期为促使由阴转阳的变化,此时应在补肾阴的基础上加入温肾助阳及活血通络之品,有助于卵泡排出:经前期给予温补肾阳,行气活血通络,佐以滋阴药,促使阴血充盛,阳气旺盛;经期胞脉充盛,宜行气活血,引血下行,促使月经正常来潮。调周法能帮助患者恢复排卵,改善其月经周期,达到助孕的目的。同时改善患者高雄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瘫痪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依据中、西医理论认识和前期临床观察结果,阐述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发生原因、机制和表现,总结出运用经筋刺法、平衡肌张力针法、针刺督脉与夹脊穴、针刺跷脉穴方法、针刺“泻阴补阳针法”和针刺特定穴等缓解脑卒中后痉挛瘫痪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又称“阳脉之海”,与任脉经共同主司人身之阴阳调节,督脉经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选取最能反映督脉特性的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百会五穴,阐述其功用特点,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筋病是临床常见病,该病的针刺治疗多“以痛为输”,重视局部经筋组织的实质性病变,轻视经脉气血的整体功能失调,又常失于辨证、辨经以及补泻手法的运用,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而杨上善“脉引筋气”思想强调经筋病的针刺治疗须首要明确其病因病机、病变所属经脉,在选取局部病痛穴位的基础上,循经配取远部经穴,调补肝、胆、脾、胃、阴阳跷等相关经脉,资助气血生化以濡养经筋,同时视疾病寒热虚实属性,辨证施以补泻手法,实现调理虚实、协调阴阳的目的。该思想无论是取穴特点还是补泻手法的操作应用,均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掌握并灵活运用之有助于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刺跷脉穴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针刺跷脉腧穴配合康复与常规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选用跷脉腧穴针刺配合下肢康复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 d休息1 d,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症状体征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CS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针刺跷脉与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6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针刺组30例,予针刺跷脉主穴及辨证配穴治疗;埋线组30例,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kupermann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雌二醇(E2)体内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PSQI总分优于埋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kupermann评分除皮肤蚁走感、泌尿系感染两项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除皮肤蚁走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失眠、抑郁疑心及疲倦kupermann评分优于埋线组(P<0.05);针刺组E2升高更显著(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83.33%(25/30),低于针刺组总有效率96.67(29/30),针刺组临床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跷脉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失眠,疗效优于埋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黎健  张永树 《中国针灸》2006,26(5):349-351
张永树从医40余年,在学术上形成了“养阳育阴、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的学术观点。本文就“养阳育阴”在手阳明大肠经穴的临床应用做了总结,手阳明大肠经穴具有养阳、生津、通腑的作用,临床应用时辨证准确则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温通阴跷脉(常规针刺联合温和灸阴跷脉)。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9.
漫谈冲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联庆  王瑞道 《中国针灸》2004,24(8):569-572
目的:探讨冲脉的结构与功能.方法:从冲脉的起源、空间序结构、运行特点以及与三焦、四海、天年、信息系统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冲脉在人体的重要作用.结果:冲脉起源于先天,充盛于后天,是结构至大、功能至广的机体网络系统,其运行特点是升降出入,相贯如环,主司人体生命的天年里程.结论:冲脉为经络脏腑之海,是机体内一种多层次系统功能的网状立体空间序结构,是气血精津液等物质以经脉相贯如环运行不休的交通要道,具有升降出入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