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与"糖尿病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一段我们所熟知的有关论述病因病机的经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疒弗。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其中“偏枯”、“痤疒弗”之证历来解释较为统一,而对“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认识,古今颇多歧义。首先是王冰注:“高,膏也。梁,粱  相似文献   

2.
疔疮是由火热之毒为病,有毒从内发;或外感染毒,蕴蒸肌肤导致气血凝滞而成。膏梁厚味,足生大疔,凡恣食辛辣醴醪,脏腑蕴热,火毒结聚,即成疗疮。疗毒因其毒发于脏腑,因而最为危急,如鸠尾穴处的半日疔,半日即要人之性命,可见其发病之速、病情之危急,若不及时救治,即可危及人之性命。笔者在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清热解毒方剂中加入大黄,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的清热解毒方。究其机制,疔疮多为火热之毒,凡患此病者多为内火炽盛,热伤阴液,津枯而便秘,以大黄急下,一可存阴,二可清热排毒,  相似文献   

3.
疔疮是由火热之毒为病,有毒从内发;或外感染毒,蕴蒸肌肤导致气血凝滞而成。膏梁厚味,足生大疔,凡恣食辛辣醴醪,脏腑蕴热,火毒结聚,即成疗疮。疗毒因其毒发于脏腑,因而最为危急,如鸠尾穴处的半日疔,半日即要人之性命,可见其发病之速、病情之危急,若不及时救治,即可危及人之性命。笔者在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清热解毒方剂中加入大黄,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的清热解毒方。究其机制,疔疮多为火热之毒,凡患此病者多为内火炽盛,热伤阴液,津枯而便秘,以大黄急下,一可存阴,二可清热排毒,  相似文献   

4.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精气夺则虚”。精,元阴也;气,元阳也,元阴元阳俱藏于肾,故肾为五脏之本、生命之根。肾虚则五脏俱衰。本元有亏,百病丛生,故王执中曰:“肾虚生百病”。诚若是,故本文以论十病治肾为例,以明治病要重肾之理。一、伤寒治肾论论曰:“伤寒有大实大虚者,有微实微虚者,有虚多实少者,有实多虚少者,此四  相似文献   

5.
对《内经》虚邪贼风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虚邪贼风的命名虚风贼风本是自然界的客观产物,但虚风之名却是古人采用“九宫八风图”(即:太乙九宫占盘),以占卜的形式确立并命名的。如《灵枢·九宫八风》曰:“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此即何为虚风、何为实风以及二者的功能特点。风为天之气(风可训为气),实风化育万物,虚风伤害万物,故实风是天地间正气,虚风为邪气。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也,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中的"足生大丁"是自王冰千年前重版《素问》以来,历代医家争议之题。对古今训"大丁"为"疔疮"提出质疑时,分别对"大"与"丁"字重考,最终训"大丁"为"肿瘤"。由此,对"足"字注解争议作出最终选择,建议为"足可以",同时对"受如持虚"也提出补充注解,为"病来如山倒,持虚受之实"。  相似文献   

7.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8.
中医文献关於皮肤病的记载很早,远在距今二千年左右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痛痒疮”等记载,其次后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载有:“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至隋巢元方等所撰的诸病源候总论(610年),其中对於皮肤湿疹症状的记载更加详细,如:“……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其疮初如疱,须臾生汁,热盛者则变为脓,随瘥随发;”又“肤腠虚,风湿搏於血气生(疒咼),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又“疥者有数种,有大疥、有马疥、有水疥、有干疥、有湿疥、多生手足,乃至遍体。大疥者作疮有脓汁,炘赤痒痛是也;马疥者皮内隐嶙起作根(土庶),搔  相似文献   

9.
扶正法源于《内经》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扶正,指保养正气。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分别予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扶正法。《新方八略》指出:“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麦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运用扶正法时,还要结合临床具体情况进行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气因精而虚,自当补精化气;精因气而虚,自当补气而生精。”  相似文献   

10.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11.
疔疮是由火热之毒为病,有毒从内发;或外感染毒,蕴蒸肌肤导致气血凝滞而成。膏梁厚味,足生大疔,凡恣食辛辣醴醪,脏腑蕴热,火毒结聚,即成疔疮。疔毒因其毒发于脏腑,因而最为危急,如鸠尾穴处的半日疔,半日即要人之性命,可见其发病之速、病情之危急,若不及时救治,即可危及人之性命。笔者在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清热解毒方剂中加入大黄,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的清热解毒方。究其机制,疔疮多为火热之毒,凡患此病者多为内火炽盛,热伤阴液,津枯而便秘,以大黄急下,一可存阴,二可清热排毒,火毒随便而下,其疔即可暗消于无形。自拟方如下:大黄、花粉各…  相似文献   

12.
一、湿温的病机1.外因:湿为阴柔之邪,热属熏蒸之气,湿热相搏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名为湿温。多发于雨季。其病原一般说来多从口鼻吸受而入。从表分感而得者,仅十之一二。2.湿温之内因:常先有肝郁不舒,肝胃之消化失常,食滞油腻阻塞于中,外邪乘虚而入,可谓里应外合。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此意也。古人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相似文献   

13.
王艳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1002-100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依据内经的观点,防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养生。故《灵枢·官能》中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学习《内经》,其养生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平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4.
竹皮大丸一证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对于此条条文,历代医家多有争执。有以“乳”为产后者,如《金匮要略论注》云:“乳者,乳子之时也”;有以“乳中”为产后者,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治病无分南北论》云:“夫乳中者,乳子之时也”;有以“乳”为哺乳者,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云:“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何任《金匮要略语译》亦云:“乳中虚,指哺乳期间中气虚弱”;有在“乳”后断句者,又有将“乳中虚”连读者。新世纪《金匮要略》教材第376页为:“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  相似文献   

15.
痰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脾主运化,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聚而为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记载:“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肾主水,肾的开阖不利,水湿停聚而为痰;肺生痰,如肺失肃降,治节无权,聚而生痰;“肝为万病之贼”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聚而生痰;心生痰,李用粹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聚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  相似文献   

16.
在艾灸疗法中,“壮”数的多少是古代灸疗作用量的标准,沿用至今未改。但对于“壮”的解释众说不一,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曰:“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多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有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及千壮,皆临时消息之。”《东医宝鉴》针灸篇曰:“着艾一壮,如人丁壮之力,故谓之壮。”《梦溪笔谈》卷十八曰:“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其言若干壮,壮人当依此数,老弱羸瘦者量力减之。”《本草纲目》卷十三曰:“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以上对“壮”的解释很易使人认为是“强壮”与“少壮”之意,对其真实涵义未能明晰,特略考供参。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虚里不是心尖搏动处,而是胃之大络在体内的起点。胃之大络在体表的终点——-“左乳下”才是真正的心尖搏动处。结合《内经》原文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虚有空虚不实之意;里有处所、部位之意。虚里即体内胃部空虚无穴的部位。胃之大络在体内的起点虚设为“虚里”.“左乳下”是胃之大络在体表的终点。原文中的两个“其”字,通常多认为是指“虚里”而言,而文章认为两个“其”字都是指“左乳下”而言。长期以来,人们误将“虚里”当作“胃之大络”的代名词。把“虚里”解释成“胃之大络”.文章认为“虚里”是“点”概念,而“胃之大络”是“线”的概念,“虚里”并不是“胃之大络”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众所习用之正治法。但由于疾病错综复杂,有时会出现疾病本质与现象相反的情况,即有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其治则当从其假象,反而用之,亦即《内经》“甚者从之”,“从者反治”之谓。今就仲景对反治法的运用略陈如下。 1 阴式阳微,热因热用不论六经辨证或脏腑辨证,凡阴寒盛极,真阳虚衰,致虚阳浮越于外或浮越于上,属内真寒  相似文献   

19.
《薛氏医案》说:“人参但入肺经”。考诸家本草,如《本草衍义补遗》、《本草汇言》等,亦多谓其为肺脾二经之药。景岳《新方八略》,有“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之说。至赵养葵《医贯》,则断然云:“人参乃是脾经药,到不得肾经。”  相似文献   

20.
“阴火”之说肇于元代名医李东垣先生,自此《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甘温除热”法乃大倡。然而,阴人所指为何?李氏以下各代众说纷纭,遂以近时言之,其说亦不下数种。如欧阳氏谓之为“中焦虚阳外越”证,艺勇氏称之属“阴虚则生内热”,刘氏云内伤脾胃之阴火系“谷气的下流,而蕴为湿热”,任氏指其为“相火”,殷氏认为“是由于阴血不足所产生的”等等。诸家之优弊,是非之当否,余不能冒昧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