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动脉期、胰腺期和肝脏期三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的作用。方法 2 5例经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行三期增强扫描 ,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 2 0s ,3 8s和 75s ,注射造影剂速率为 3ml 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和肿瘤在三期的增强情况。结果 肿瘤 -正常胰腺密度差胰腺期 (67.2± 2 9.5)较另外两期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 ,肝脏期 (40 .2± 2 5.1)较动脉期 (2 4.5±17.3 )也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5)。结论 联合应用胰腺期和肝脏期的扫描方案在胰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MD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癌肿与周围主要血管、脏器的关系及肝脏、腹膜、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胰腺癌作出能否切除的术前评估.结果 53例手术患者中,1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14例术前判断正确,2例术前误判为不可切除,均为对肿瘤侵及血管的过度评价.37例行姑息性手术,5例误判为可切除.1例为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漏诊,1例未提示肝内转移灶,3例为对肿瘤侵犯血管的低估.结论 MDCT对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技术在胰腺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正常志愿60例,胰腺炎16例,胰腺癌28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多层螺旋CT清晰显示胰腺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双期扫描明显提高胰腺炎和胰腺癌CT诊断及胰腺癌可切除性的判断。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胰腺癌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均在40岁以上.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其中手术后病理证实32例,另外18例仅为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癌变发生于胰头部37例(男21例,女16例),胰体尾部13例(男8例,女5例).分别测量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峰值增强影像(PEI)、到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TT,MTT=BV/BF)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胰头部癌37例和胰尾部癌中的8例男性患者中.病变区的BF、PEI、BV低于胰体部正常组织,MTT与TTP高于胰体部正常组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尾部癌中的5例女性患者中,病变区的BF、PEI、BV低于胰体部正常组织,MTY高于胰体部正常组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对胰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在胰腺癌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螺旋CT对早期胰腺癌的检查方法和诊断 ,以及对胰腺癌侵犯周围血管的判断。方法 :对 2 8例胰腺癌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 ,平扫层厚 10 .0mm ,螺距为 1,对病变部位重建为 5 .0mm层厚。强化采用高压注射器 ,非离子型对比剂 ,按体重 1.5ml/Kg ,注射速度为 2 .5~ 3ml/s,层厚 6mm ,螺距为 1.5 ,延时 35s和 70s双期扫描 ,并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 :2 8例均显示有胰腺肿块 ,其中肿块≤ 2cm者 5例 (18% ) ,SCT平扫 2 8例中肿块呈等密度者 3例 (10 .7% ) ,而该 3例肿块中有 2例 <2cm ,强化延时 35s扫描 ,2 0例肿块无明显强化 ,8例轻度强化。 2 6例显示胰螺轮廓异常及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 ,2 7例不同程度胆道梗阻 ,2 4例肠系膜上静脉受压移位及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 ,16例肿块包绕肠系膜上静脉半周以上 ,经最大密度三维血管重建显示肠系膜上静脉狭窄、扭曲及充盈缺损者 15例 ,门静脉狭窄 1例。结论 :①螺旋CT平扫及双期强化扫描有利于早期胰腺癌的检出 ;②螺旋CT多层面重建及三维血管重建提高了判断胰腺癌侵犯周围血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8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多期扫描,扫描时间为注射造影剂后18~25s、40~45s和60s左右,比较正常胰腺组织和肿瘤在平扫和三期的增强变化。依照CT征象诊断胰腺癌并行术前评估,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正常胰腺组织在胰腺期的增强值明显高于其它两期(F=12.32,P<0.01);胰腺-病灶增强值胰腺期高于其它两期(F=15.11,P<0.01),肿块在胰腺期能够清晰显示。胰周血管在胰腺期显示满意,诸动脉在动脉期、胰腺期与门静脉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诸静脉在胰腺期、门静脉期与动脉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42例不可切除的肿瘤中,血管受侵者24例(57%),其中胰周小静脉扩张者19例(45%)。33例术前认为可切除的肿瘤,术中仍有7例不可切除。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胰腺癌,胰腺期和门静脉期应作为首选方案,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先作平扫,再以3ml/s的速度通过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9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25s),门脉期(70~85s)及平衡期(180~200s)扫描,层厚5mm。分别观察平扫及增强各期正常胰腺的形态、密度的变化,胰腺癌的形态、密度的变化以及转移瘤的发现率。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密度分辨率高,可在一次屏气下完成腹部的CT扫描。正常胰腺血供丰富,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很明显,而胰腺癌为相对乏血管,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呈低密度区,动脉期扫描正常胰腺和癌肿的密度差异较大,门脉期及平衡期可兼顾显示胰腺癌及胰外转移瘤。结论: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检查应以三期增强扫描作为常规,动脉期对胰腺癌特别是小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胰腺肿瘤(36例胰腺癌、5例胰岛素瘤)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各期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并计算两者差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肿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分别为(6.7±4.3)HU,(31.6±14.3)HU,(4.9±3.8)HU。两者差值在动脉期与平扫、门脉期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1.4,10.5,P均<0.001),平扫与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小瘤灶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30例无胰腺疾病的患者和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30例正常胰腺组织和16例胰腺癌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胰腺CT灌注的各项指标个体差异较大,但正常胰腺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的胰腺组织的BF、BV、PS和MTT的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正常胰腺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BV、BF高于胰腺癌组织,PS低于胰腺癌组织。胰腺癌周围相对正常胰腺组织与胰腺癌组织PS、BV和BF前后配对t检验差异更加明显。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对胰腺癌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1例胰腺癌患者均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定为30s(胰腺期)和70s(门脉期),造影剂用量100mL(非离子型),高压注射器团注,速率2.5mL/s~3mL/s。观察并比较肿瘤及正常胰腺在两期的增强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31例中肿瘤位于胰头颈部19例,钩突部9例,体部3例。发现小胰腺癌3例,直径均小于2cm。肿瘤一胰腺对比胰腺期与门脉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胰腺期肿瘤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为特征性CT表现。胰周大血管受侵占不可切除性肿瘤的占62%,胰周小静脉迂曲扩张占32%,肝脏、淋巴结转移灶占38%。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转移瘤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对56例胰腺转移瘤患者进行CT扫描,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56例共94处病灶,病灶直径为0.6~7.0 cm,平均2.3 cm,大部分(79处)边缘清晰。主要为单发结节(38例)或多发结节(12例),可发生于胰腺各部位。部分病灶表现为囊性(4例),少数伴胰管扩张(8例)或胆总管扩张(3例),极少数(2例)累及周围血管。48例(85.7%)同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环形强化或显著强化。结论胰腺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终末期表现之一,其MD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常伴胰腺以外其他脏器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分析胰岛素瘤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相的强化特点,探讨胰岛素瘤术前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形态特点、各期相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及CT定位诊断的敏感度及假阴性的潜在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胰岛素瘤术前薄层双期增强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单纯动脉期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门静脉期为60.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胰岛素瘤平扫时平均CT值(40.32±8.13)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为(44.48±6.75)Hu,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38例中有36例肿瘤至少在一个期相上强化明显。动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113.66±27.26)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80.5±15.43)HU;门静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为(111.59±19.05)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90.5±13.91)HU,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岛素瘤动脉期强化值(73.44±29.23)HU,门静脉期为(71.22±21.64)HU,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27);胰岛素瘤动脉期较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程度为(33.16±20.64)HU,门静脉期为(20.09±16.31)HU,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7例漏诊的病例中,5例呈等密度,2例为异位胰岛素瘤。结论:薄层双期CT增强扫描对检查胰岛素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动脉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肾细胞癌亚型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在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皮髓期、实质期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重点分析CT动态强化方式及类型在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结果:皮髓期时88.6%(62/70)透明细胞癌、80%(4/5)多房囊性细胞癌及83.3%(5/6)混合型癌呈明显强化;84.6%(11/13)乳头状癌、100%(9/9)嫌色细胞癌、66.7%(2/3)集合管癌轻度强化;91.5%(64/70)透明细胞癌、69.2%(9/13)乳头状癌、80%(4/5)多房囊性细胞癌、83.3%(5/6)混合性癌及100%(3/3)集合管癌呈不均匀或周边强化;而88.9%(8/9)嫌色细胞癌呈均匀强化.皮髓期与实质期两期动态分析示88.6%(62/70)透明细胞癌呈典型"快进快出"表现;84.6%(11/13)乳头状癌呈"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肾细胞癌皮髓期的强化程度在各亚型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CT双期扫描中肿瘤的动态强化方式及类型是鉴别各亚型的重要补充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MSCT影像表现及肿瘤血管生成对判断胰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CT影像表现(肿瘤胰外侵犯,胰周血管侵犯)、临床病理因素,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测量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金属蛋白酶(MMP)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36例患者术前均行MSCT检查和CT血管成像、多平面重组(MPR)等图像后处理。结果:COX回归分析发现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CT影像表现(胰外侵犯,血管侵犯)、MMP-2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P<0.05),其中以CT图像上有胰外侵犯和血管侵犯的相对风险度最高(18.18,6.173)。结论:胰腺癌胰外侵犯、胰周血管侵犯的CT影像表现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而MVD、VEGF、MMP-9对胰腺癌预后评价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对胰腺癌侵犯胰周主要血管的影像表现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价。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扫描后,进行动脉期和门脉期胰周主要血管CTA三维成像。以三维图像为主,结合原始图像对胰周血管是否受累进行判别及评价,并与手术对照。结果:51例手术病例与手术结果比较,术前MSCTA判断不能切除的21例中手术均无法切除,术前MSCTA判断能切除的30例中手术结果能切除28例,2例误判,判断符合率为93%。结论:MSCTA对于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CT征象及手术切除性估价的探讨(附6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67例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胰腺癌的CT征象。胰腺轮廓局限性增大50例(74.6%),8例(11.9%)显示向肠系膜侵犯的线条状影,等密度或均匀低密度病灶41例(61.2%)。受累血管以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腹主动脉为多(94.8%)。脾脏增大15例,继发假性囊肿11例。讨论了早期胰腺癌诊断的难点和可能性,总结了胰腺癌继发囊肿的CT特征,对胰腺癌手术切除性的CT标准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胰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胰腺继发性淋巴瘤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5例胰腺继发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结节(肿块)型4例,弥漫型1例。共发现5个病灶,最大直径1.0~10.1 cm,平均5.1 cm。CT平扫所有病变均呈低密度,3例有液化坏死。病变实性部分CT值23.2~34.1 HU(平均28.5 HU);增强动脉期CT值44.8~70.9 HU(平均57 HU),静脉期CT值46.4~94.8 HU(平均69.2 HU),2例明显强化,3例中度强化,液化坏死区域不强化。结论胰腺继发性淋巴瘤较少见,CT动态增强呈进行性强化,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对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碘海醇(300mg I/ml)8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药后30~35s)和实质期(注药后60~70s)扫描,测量各期肿瘤的CT值。结果:肿瘤平扫CT值为(41.09±6.38)HU,动脉期为(43.82±10.35)HU,实质期为(48.91±9.93)HU。肿瘤动脉期与实质期强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实质期强化显著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