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性别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 1999年 1月~ 2 0 0 3年9月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2 5例 ,按性别分为女性组 (84例 )和男性组 (2 4 1例 ) ;其中 172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CI组 ) ,15 3例进行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组 ) ,记录住院期间所有死亡原因、非致死性再梗死及其复合终点事件以及 6个月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 女性组的平均年龄为 (6 9.3± 10 .2 )岁 ,明显高于男性组的 (6 0 .7± 12 .6 )岁 (P <0 .0 1) ,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增高 (P <0 .0 5 )。对年龄作校正后 ,住院期间女性的死亡率与男性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其他各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差异均无显著性。静脉溶栓组中 ,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 (P <0 .0 5 ) ;PCI组中 ,男、女患者死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尽管女性较男性高龄且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高 ,但接受直接PCI治疗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别嘌醇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对拟行急诊PCI的160例AMI患者,分为别嘌醇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3个月.分别测定术前、术后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cTn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术后24 h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常规检测术后3个月心功能、血脂、肝肾功、尿酸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别嘌醇组心肌酶谱及cTnⅠ明显降低、SOD活力增加、术后24 h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术后3个月时左心功能明显改善(均P<0.05),但两组血尿酸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别嘌醇预处理能减少AMI患者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的生成,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减轻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沙地区急性心肌梗死不同院前心肌再灌注方案的实际执行状况和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前瞻性试验。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被分为尿激酶(UK)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和非再灌注组,非再灌注组的病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不同方案的实际实施状况及近期疗效、并发症和费用-效果比。结果①106例AMI病人,87例施行了再灌注治疗(82%),急诊PCI组24例(23%),r-tPA组27例(25%),UK组36例(34%);非再灌注19例(18%)。②再通率为UK组61.3%,r-tPA组81.5%,PCI组95.8%;入院至开始再灌注时间为UK组(38.52±16.21)min,r-tPA组(46.23±17.13)min,PCI组(98.47±20.42)min;入院至再通时间为UK组(73.21±11.34)min,r-tPA组(122.12±23.46)min,PCI组(132.73±13.67)min。③住院期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心衰发生率,病死率在PCI组优于r-tPA组,r-tPA组优于UK组,三组均显著低于非再灌注组。④费用-再通率比为PCI组33893.16元,r-tPA组16717.53元,UK组3037.52元。结论在AMI的实际临床治疗中,大部分病人接受了急诊再灌注治疗。UK方案仍是采用最多的方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IRA再通,且费用-效果比低,但再通率偏低,近期效果不满意。急诊PCI的再通率和近期临床效果最佳,但容易受多因素影响而耽误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且费用-效果比高。r-tPA的再通率、近期临床效果均明显高于UK,恢复IRA再通的时间与PCI接近,费用-效果比显著低于急诊PCI,是个比较理想可行的AMI急诊再灌注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沙地区急性心肌梗死不同院前心肌再灌注方案的实际执行状况和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前瞻性试验。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被分为尿激酶(UK)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和非再灌注组,非再灌注组的病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不同方案的实际实施状况及近期疗效、并发症和费用-效果比。结果①106例AMI病人,87例施行了再灌注治疗(82%),急诊PCI组24例(23%),r-tPA组27例(25%),UK组36例(34%);非再灌注19例(18%)。②再通率为UK组61.3%,r-tPA组81.5%,PCI组95.8%;入院至开始再灌注时间为UK组(38.52±16.21)min,r-tPA组(46.23±17.13)min,PCI组(98.47±20.42)min;入院至再通时间为UK组(73.21±11.34)min,r-tPA组(122.12±23.46)min,PCI组(132.73±13.67)min。③住院期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心衰发生率,病死率在PCI组优于r-tPA组,r-tPA组优于UK组,三组均显著低于非再灌注组。④费用-再通率比为PCI组33893.16元,r-tPA组16717.53元,UK组3037.52元。结论在AMI的实际临床治疗中,大部分病人接受了急诊再灌注治疗。UK方案仍是采用最多的方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IRA再通,且费用-效果比低,但再通率偏低,近期效果不满意。急诊PCI的再通率和近期临床效果最佳,但容易受多因素影响而耽误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且费用-效果比高。r-tPA的再通率、近期临床效果均明显高于UK,恢复IRA再通的时间与PCI接近,费用-效果比显著低于急诊PCI,是个比较理想可行的AMI急诊再灌注方案。 相似文献
6.
114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探讨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ST段抬高与非ST段进行分组,抽取我院2005年1月~2009年8月114名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对其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2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22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2例;4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3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例死亡。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性别差异。方法依据121例AMI静脉溶栓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男性、女性的溶栓效果、溶栓适应证相关条件及溶栓获益。结果与男性血管再通率(52.6%)比较,女性血管再通率(75.0%)较高(P<0.05),再闭塞率和4周病死率稍低(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女性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溶栓适应证的范围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7例接受尿激酶(溶栓组)、25例接受极化液(非溶栓组)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运用心电定量心肌梗塞面积。用药前采用ST段运算法预计梗塞面积,住院72h后用QRS积分法计算实际梗塞面积,二者之差为梗塞缩小面积,并以此计算梗塞心肌存活率,大于-20%者为再灌注。结果显示溶栓组平均心肌梗塞面积缩小6.7%,梗塞区心肌存活率-29.2%,早期溶栓(<3h)4例(4/5)符合心肌再灌注标准;晚期溶栓(3~8h)6例(6/12)符合再灌注标准。而非溶栓组无一例符合再灌注标准。故认为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的 该研究通过抑郁问卷调查,了解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住院的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症状,同时初步探讨抗抑郁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患者118名,采用贝克抑郁调查表(Beck Depression Invatory)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评分〉10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21)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n=22),1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和病情转归调查。结果 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8%有轻-中度抑郁症状。抗抑郁治疗1个月后,能显著降低再次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P〈0.05),也能显著降低因再次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衰或心律失常而再住院率(P〈0.05),但对死亡率无影响。结论 抑郁症状在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住院的患者中常见,抗抑郁治疗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1个月内再次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R C Schlant 《JAMA》1990,264(6):738-739
14.
15.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心肌再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64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FDP组(135例)与对照组(129例),FDP组于再灌注治疗前给予FDP 10g(100ml)静脉滴注,观察再灌注后早期ST段恢复幅度、T波倒置情况及住院期间重要心脏事件.结果FDP组较对照组术后1h ST段恢复幅度大(P<0.05),T波倒置更早(P<0.05);FDP组住院期间主要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T段恢复幅度与T波倒置时间与住院期间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及死亡率密切相关.结论FDP应用于STEMI再灌注治疗早期,有助于抬高ST段的恢复及T波早期倒置,改善近期临床.FDP可能是通过再灌注治疗期的能量调节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予血栓抽吸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为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60例,分为两组,其中血栓抽吸+PCI组30例,PCI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峰值、ST段抬高最高导联术后2 h回落幅度、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术中血流情况及院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PCI组比较,血栓抽吸+PCI组肌酸激酶峰值明显下降、ST段回落幅度明显增大、心脏功能和结构及心肌组织灌注明显改善。结论:血栓抽吸术的应用可改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8):6-8+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36例,以是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2例患者均未出现心律失常情况,研究组74例患者均出现心律失常情况。比较两组6个月后的随访情况及心电图电压、开通时间窗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血脂参数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研究组死亡率为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梗死率为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死亡率为1.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梗死率为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电图电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开通时间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DL-C和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后,还是会发生因再灌注引发的心律失常及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并发心室颤动(VF)的危险因素.方法 885例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F分成两组:VF组(n=28)和非VF组(n =857),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AMI患者院内发生V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85例AMI患者中,28例发生VF(3.1%).单因素分析表明,VF组患者的入院时收缩压和左室射血分数(EF)明显低于非VF组(P<0.05);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前壁心肌梗死、心房颤动、Killip分级>Ⅱ级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比例,以及心率、呼吸频率、空腹血糖、血清肌酐(Cr)、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等指标均明显高于非室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慢性肾功能不全(OR=2.313)、心源性休克(OR =4.193)、心房纤颤(OR=2.823)、Killip分级>Ⅱ级(OR=3.674)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V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心房纤颤、Killip分级>Ⅱ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并发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72例AMI患者按年龄段分成青年组(<45岁,21例)、中年组(45-59岁,103例)、老年组(≥60岁,48例)共3组,比较其临床结果。结果: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7%、61.2%、60.4%,(P>0.5);4周病死率分别为9.5%、10.7%、12.5%(P>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0、16.5%、33.3%(P<0.01);老年组血管再通者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分别为3.4%及26.3%(P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自发再灌注的临床预测指标及其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260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初发STEMI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为自发再灌注(spontaneous reperfusion,SR)组(TIMI 3级)和无自发再灌注(nonspontaneous reperfusion,NSR)组(TIMI 0~2级)。比较2组的各项指标,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SR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患者术前ST段回落>50%、术前胸痛缓解>5、血红蛋白、肌酐、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OR=1.064,95%CI:1.036~1.094,P=0.000)、超敏C反应蛋白(OR=0.811,95%CI:0.713~0.923,P=0.001)和术前ST段回落>50%(OR=3.638,95%CI:1.793~7.318,P=0.000)是自发再灌注的影响因素;3者联合对自发再灌注诊断的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63.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8,其95%CI为0.72~0.85。结论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和术前ST段回落>50%对于SR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