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内服中药结合针刺、推拿治疗;对照组服用四磨汤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5.65%,67.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铺灸加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铺灸加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纽。治疗组13例用铺灸加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13例以常规针刺疗法治疗。以3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两组有效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2.3%、3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铺灸加针能显著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症状,疗效较常规针刺疗法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强督祛风通络法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2纽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总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患者功能指数(BASFI)、病情活动指数(BASDAI)以及体征、ESR、CRP变化情况。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BASDAI、BASFI评分,中轴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时间,Schober试验,指地距,脊柱活动度以及ESR、CRP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补’肾强督祛风通络法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肯定,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电针与温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电针疗法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10.0%,总有效率为2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单用美洛昔康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肾痹汤为基础方加减内服,配合中药熏蒸。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血沉、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t.43%,对照组为76.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腹痛、白细胞减少,症状较轻不需处理;有5例在治疗早期出现一过性的症状加剧,坚持用药一段时间病情得到控制。治疗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明显,标本兼治,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隔姜蒜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代谢指标和影像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隔姜蒜督灸,对照组采用隔姜督灸,每月1次,共治疗3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骨钙素、I.型胶原C末端肽,以及骶髂关节CTBASR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骨钙素、I-型胶原C末端肽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体征积分、骶髂关节CTBASR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隔姜蒜督灸能够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和骨代谢指标,但改善骶髂关节影像学指标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采用毫针刺法(以行间、大榷、解溪、太白、太溪、丘墟、三阴交、阴陵泉为主穴)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中药内服,观察2组总体临床疗效、止痛效果及对血尿酸的调整作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2%,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平均疼痛积分和血尿酸值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平均疼痛积分和血尿酸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总体疗效、止痛效果及改善血尿酸方面,均较单纯内服中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药内外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建平 《新中医》2006,38(6):21-22
目的:观察中药内外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灌肠等内外结合疗法治疗。7天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结果:愈显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9.39%、98.48%,对照组分别为46.67%、70.0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改善及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妇科检查和B超变化、复发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外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与保留灌肠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内服与保留灌肠治疗慢传输型便秘70例(治疗组);莫沙必利治疗慢传输型便秘60例(对照组),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中药内服与保留灌肠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段志杰 《河南中医》2011,31(6):628-629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O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加复方辣椒碱贴,观察组采用中药汤荆内服加中药熏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0%和78.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及中药内服治疗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针刺及口服中药,对照组60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及美洛昔康,2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配合治疗颈性头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曾静  陈炜 《河南中医》2014,(4):668-669
目的:观察隔药灸配合超短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隔药灸穴配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73.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配合超短波与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均有效,但隔药灸配合超短波疗效更优,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与单纯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口服加中药汤剂独活寄生汤内服,随症加减,对照组仅用西药口服.结果:治疗组显效8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8%;对照组显效4例,好转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1.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能提高疗效,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3例用消瘢汤内服及中药外敷,对照组40例用三苯氧胺内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3%、对照组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Х^2=4.61,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施艳秋  姜薇 《新中医》2011,(10):54-55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内服配合足浴方外治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LUFS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4例,西药组26例,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患者的排卵率、妊娠率、中医症状积分及基础体温(BBT)高温相评分(HPS)。结果:中药组治愈11例,显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共观察98个周期,排卵64个周期,排卵率为65.3%;妊娠8例,妊娠率为23.5%。西药组治愈4例,显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5.4%;共观察78个周期,排卵29个周期,排卵率为37.2%;妊娠2例,妊娠率为7.7%。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排卵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妊娠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西药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前HP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HP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HP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配合足浴方外治治疗LUFS可获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夹脊配合穴位注射和刮痧疗法与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治疗组采用温针夹脊配合穴位注射和刮痧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并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36.9%,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显效率为15.4%,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温针夹脊配合穴位注射和刮痧与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均有效,但温针夹脊配合穴位注射和刮痧疗效更优,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熊德  陈绿娥 《新中医》2009,(7):33-34
目的:观察三黄枇杷饮治疗青春期油性皮脂溢出症(湿热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40例)和西药组(25例),中药组采用三黄枇杷饮治疗,西药组用维生素Bs、螺内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皮脂溢出情况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西药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组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中药组改善症状体征疗效较好。愈显率中药组为62.5%,西药组为52.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2组疗效相当。结论:三黄枇杷饮治疗青春期油性皮脂溢出症(湿热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皮内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东 《光明中医》2008,23(5):605-606
目的:观察皮内针结合中药内服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择31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89例,采用纯中药内服治疗(基本方:麻黄、肉桂、杏仁、甘草、党参、防风、防己、黄芩、川芎、白芍、制附子、地龙、蜈蚣);电针组100例,采用电针配合神灯治疗;治疗组121例,采用皮内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68例,显效35例,好转18例,无效0例,一总有效率100%;电针组痊愈23例,显效36例,好转2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32例,好转28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7.3%。总有效率治疗组与电针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愈率治疗组与电针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组、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皮内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顽固性面瘫有优良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手足中药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忠伟  王跃  杨留洪  黄浩 《新中医》2005,37(11):50-51
目的:观察手足中药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严格控制饮食,适量活动,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50例采用手足中药套(药物组成:丹参、延胡索、川芎、桂枝、细辛、白芷、花椒、蜈蚣、冰片)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西药弥可保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2.00%,对照组为41.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总积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足中药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吴湘  谢元平 《新中医》2009,(7):15-17
目的:观察芪药消渴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对照组30例,另设开放组30例。治疗组给予芪药消渴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消渴灵胶囊治疗,开放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5.41%,对照组为76.67%,开放组为70.0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芪药消渴胶囊疗效与西药疗效相当。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hBG)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组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0.33%,对照组为76.67%,开放组为83.33%。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分级比较,除肌肉消瘦外,其他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芪药消渴胶囊降血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症状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